光荣岁月

傅江涛。

前几日,梦妮女士赠送我一本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光荣岁月丛书——马烽吕梁英雄传》。节假日闲暇之余,拿来翻阅,渐渐被其吸引了。让我如寒冬入幽壑,雾迷山径,而其中意趣,引人入胜,让人无限遐想。阅后,我第一时间给梦妮发微信:“书已读完。谢谢。很多细节感人至深,只有阅尽沧桑,才懂。好书。”。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无疑是成就最高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开创的“山药蛋”文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法绕过的存在。以“西李马胡孙(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为重要代表人物从延安归来后,在文学创作上成就最高。尽管这批从延安走出的作家学历都不太高,甚至有的也没什么所谓的第一学历,但他们的文学作品却是能真正代表了时代精神。马烽是在中华民族最危亡时刻走进革命的队伍。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他无意为笔却拿起手中的笔,风雨际会,无意为家却成为大家。看完此书,我们完全能理解,下面这段话他们表达得那么真诚:

我们在写这本书(《吕梁英雄传》)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要当作家,不是要创作什么高雅的文学,而是要尽一个革命战士所应尽的天职。对于我们来说,拿笔杆和拿枪杆的意义是完全一样的。

众所周知,《吕梁英雄传》是当代著名作家马烽西戎合著的我国第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族抵御日本侵略者,并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发表的长篇小说,是吕梁革命史的真实写照。195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此小说改编为电影《吕梁英雄》。2004年,著名导演何群等人将该小说改编为同名电视剧。

當我们走进马烽的内心世界,立刻会发现马烽作为党一手培养起的作家,他一辈子听命于党,关心人民,扎根生活,写英雄,写先进,体现的是一个党的文艺工作者应有的政治操守,人民是大我,自己是小我,小我必须服从大我。他的小说和电影无不是这种政治操守的结果。说得明白一些,就是他的小说、电影里除了作家扎实的功底与写作才情之外,很少能看到作家自己的影子。马烽这种创作动机转化为创作的内在动力,激励着他一步步走向文学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当前,学习总书记的讲话,重温马烽先生的作品创作理念,是那么重要和紧迫,并且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我们发现,新中国之前的这批作家都是从革命根据地走出。赵树理从太行革命根据地,西李马胡孙从晋绥革命根据地出来,他们创作出了一批在当时鼓舞人心的文学作品,重要的是,这些作品至今依然在广大群众中产生广泛的影响,不愧为革命现实主义的经典制作。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多少年之后,仍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所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现代文学如果要研究解放区和根据地的文学创作,绕不过《小二黑结婚》和《吕梁英雄传》这两部重要作品,他们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反映了人民大众在时代召唤下的觉醒。从这个意义上说,《小二黑结婚》和《吕梁英雄传》这两部作品是研究解放区文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

光荣岁月丛书——马烽吕梁英雄传》这本书中,详尽记录了作家马烽的生活经历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家的内心世界变化和人生的几个重要节点。史料翔实,信息丰富,是研究马烽和那个时期山西文学创作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和拓展新时期以来山西文学的发展和变化不可缺少的文献。从山西文学的延续和发展而言,研究马烽就是研究山西现代作家的“标准样本”。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总的来说,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作家,他们的创作态度永远是依靠人民,始终坚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把伟大的实践转化成富有文学气息的作品,真实地表达了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在强敌面前永不屈服抗争到底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也是当代中国人值得学习和继承的最为宝贵的财富,也会使我们在前进的征途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我始终认为,好的文章首要是立意清晰,主题鲜明,文笔流畅,味道独特。说出来的话是读者想听和愿意听的。《光荣岁月——马烽吕梁英雄传》这本书体现了这一点,这本书可以视作马烽的自传和回忆录,我们读这本书仿佛就是在倾听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谈人生,谈生活,语言平淡隽永内敛,但是真正读懂后,又能感觉到那种语言背后湍急洪流的激情和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本书马烽写到,《晋西大众报》正在连载《吕梁英雄传》时,他去几十里外的印刷厂送下期刊载《吕梁英雄传》的章节,在返回的途中,遭遇一群饿狼在身边奔过的事情,如在讲别人的故事一样平静。在讲到“文革”时他被批为黑帮去抢修家属院房犄角被大水冲了个黑窟窿时的描写,“(已填完)别的人拿上工具,排着队走了,老王(看押人员)跟在后边,走了几步,忽然扭回头来对我家里的人低声说道:‘还不赶快给做点儿好吃的!在我们劳动的时候,我全家的人都是趴在窗户上,或是站在门口张望,他们不敢出来和我说话,很显然是怕给我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听了老王临走说的那句话,自然感激万分。我老岳父慌忙夺过铁锹去铲除院里的泥浆,我也忙坐到台阶抽烟。家里人忙乱了不多一阵,就给我煮了一大碗挂面,荷包一个鸡蛋。我刚端起饭碗,本机关原来某个造反派的头头检查工程来了。见我吃饭,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过了不多一会儿,来了两个工宣队员,立刻要我回‘牛棚。我只好把吃了一半的饭碗放在地上,跟着他们离开家。从这以后老王不再监管我们了。后来就离开了文联。”。

山医二院的黄大夫给他看病的描写;他下放到长治,在英雄台车站被陌生人相送的情景;在忻州下放,他吃不到细粮,被军宣队暗暗帮助的故事;让读者感到了震撼。马烽在那个黑暗时期,经历了种种坎坷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可在他的笔端流淌着是人性的光辉和温暖的力量。在总结这段经历时,马烽讲道,“那些年头,我好像被黑暗所包围,伸手不见五指。但眼前又不时出现一点闪光,虽然很微弱,可它却使我精神上得到了一点安慰,也鼓起了我咬着牙熬下去的勇气……”。

马烽是一个有情有义敢担当的君子,在这本书中他和丁玲的交往中印证了这一点。五十年代中期丁玲被打倒,在开丁玲的批斗会上,马烽实事求是的讲了一些丁玲的优点缺点,却遭到与会人员大加挞伐,“我当时有点不识时务,我觉得我曾经是文学研究所的支部书记,有责任说明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不认为文学研究所是独立王国,丁玲在文研所的工作中功大于过。我的发言确有偏颇之处,主要是优点说得很具体,缺点说得比较空洞。我和这个发言立时搅乱了会场,火一下子烧到了我身上。当时我真有点如坠五里雾中,不知道该怎么好了。会后,领导找我个别谈话,要我在会上作检查,检查我作了。”我们可以想像在当时的现实里,做检查的马烽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的《丁玲传》一书的作者是李向东和王增夫妇。这部《丁玲传》在史料的翔实完备和事实的准确可靠,大大超越了既往之作。作者曾在晚年丁玲的身边工作,所以撰写上多有感性经验作为依据,不同于一般仅凭文献推测悬想者。《丁玲传》有一段陈述:“她(丁玲)把家里的物品送人一些,卖掉一些,剩下的全部运到后海南岸大翔凤胡同三号一所院子里,那是两年前为安置从江西来京的陈明父母,花3000元从马烽手里买来的,有北房五六间,西厢房两间。当时马烽执意要回山西搞创作。(我认为,马烽回山西和他做检查,有某种因果关系。)他买这个院子花了3000元,装修花了500元。他把买房契约找出来给陈明看,说契约上写多少你就给多少好了,连装修费用都没算。”。

按常识推断,从批判丁玲丁玲下放到北大荒,丁玲的处境是一步一步恶化,在这种险境中,对丁玲马烽是伸出援手的。丁玲在当时的情况是已经被定性为“丁、陈反党集团”,墙倒众人推。马烽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如此行事,疾风知劲草。

马烽是一个重情谊知冷暖的性情中人。在这本书中有一个故事,1963年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日本时,马烽当时也是40刚出头,酒量很大。一次正餐后,应邀和日本作家喝酒时故意甘拜下风,事后,冰心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多年前,我和梦妮一同在京开会,邂逅著名剧作家高满堂先生,高先生得知梦妮是马烽先生的女儿时,竟情不自尽地大段背诵起《吕梁英雄传》精彩片段。当时我对这位创作过《闯关东》的剧作家的才情真的佩服极了,可以想像,在那个文化沙漠时代,《吕梁英雄传》对他的深刻影响……可以说,马烽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伟大人民作家

一部电视连续剧《吕梁英雄传》让吕梁山和它那不朽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这得感谢小说的作者,感谢著名作家马烽西戎,是他们的如椽巨笔写活了吕梁人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传颂着永远激励后人奋勇前进的吕梁精神。

马烽,原名马书铭,1922年出生于山西孝义居义村。马烽小时候读了许多中国古典小说,常常沉浸在《水浒传》《西游记》《七侠五义》《彭公案》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中。1938年,16岁的马烽参加了八路军,同年冬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紧张的战斗间隙,马烽依然不忘读书。1940年,马烽到延安鲁艺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和部队艺术学校学习,期间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并开始了小说创作马烽的第一篇小说是《第一次侦察》,受到大家的一致赞扬。1942年9月,马烽把这篇小说寄给了延安的《解放日报》,小说很快见报。从此他立志投身文学,《第一次侦察》成了马烽文艺创作的出发点。

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一座明亮的灯塔,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指引了方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马烽的影响至深,他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始终坚持通俗化和群众化的创作方向,贴近现实,贴近群众,创作出许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大众化和民族化作出了贡献。马烽生长在农村,长期战斗生活在农村,他了解农民,了解农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他笔下的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深受群众喜爱。马烽创作实践和成果,令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文学史上重要流派“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影响广泛。

吕梁英雄传》是广为人知的经典作品之一。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吕梁康家寨村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与日寇汉奸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这部小说的写作源于1944年冬天,晋绥边区召开群英大会。会议期间,马烽西戎采访了许多民兵战斗英雄,这些普普通通的民兵英雄们同日寇汉奸殊死斗争的事迹深深感动了他俩,他们萌生了把这些英雄事迹写成小说的念头。1945年6月5日,《吕梁英雄传》开始在《晋绥大众报》上连载,马上受到边区干部、群众的欢迎。故事中的民兵英雄雷石柱、孟二愣、武工队长武得民等,成为边区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人物。时间不长,这部书被带到重庆,在《新华日报》上连载,这是解放区传到国统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国统区文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郭沫若和茅盾等人的好评。作为第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民族抗战的经典作品,《吕梁英雄传》在读者中的影响是深远的,每隔几年就会被重印,还被翻译成日、俄、朝鲜等多国文字,流传到海外。吕梁也随着这部书而名扬天下。

马烽不仅在小说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在电影剧本创作这一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解放初,他以抗日英雄蒋三为原型,创作了电影剧本《扑不灭的火焰》,电影拍摄放映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他编写的故事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是建国10周年的10大献礼片之一,成为反映新中国农村生活的重要影片。妇孺皆知的故事片《泪痕》《咱们的退伍兵》《黄土坡的婆姨们》等电影剧本是他与孙谦合作编写的,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的各类大奖,在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92年5月,中共山西省委和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马烽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马烽创作前,如果没有去他熟悉的农村与农民生活上一段时期,没有把自己的感情同农民的心灵融会贯通,就会感到不踏实,写出的作品也总是不满意。多年来,他一有机会就去农村走走。他不用记者采访的方式深入生活,而总是把自己当作农民中的一员,同干部们研究工作,同大娘大嫂们拉家常,同小伙子们说笑话,甚至还调解家庭纠纷。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骑上自行车,带着行李卷儿,走到哪里就住到哪里,饲养房、土窑洞、工棚、破庙都住过;农民也从不把他当作家、当外人看待,亲切地称他“老马”。为了更好地体验生活,他曾到汾阳县挂职当过两年县委副书记,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对这段经历念念不忘:“1958年前后,我在一个县里担任了二年县委副书记,虽然是个客串书记,但有一些问题也不能不管,担子压在肩上,你也就不能不去过问。实际上也就是工作逼着你去熟悉人,去了解生活。而且那时候我年纪还轻,身体也好,下乡经常是骑着一辆自行车,带着行李卷,走到哪里就住到哪里。到水利工地上,和民工们一块住破庙,滚草铺,也是常有的事。”。

马烽无论在什么时候,总是深深地把“根”扎在时代精神与现实生活的深厚土壤之中,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总是与最基层的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地连在一起。有人请教马烽,说你几十年从事文学创作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马烽总是这样回答:“实实在在地深入生活,到生活中获取素材。”“不管哪个作家,不管他是写哪方面的题材,都有个‘深入生活的课题。文学作品的核心是创造典型人物,‘深入生活的核心就是了解人。如果作者对自己所要描写的人物不熟悉,也就谈不上什么创造典型了。”。

马烽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山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但是他始终把自己看做是人民大众中的一员。有一次,一家报纸想写一篇介绍马烽的文章并配以大幅彩照,马烽一口回绝。他说:“我有什么好宣传的,比我更应该宣传的作家多着呢!”又有一次,一个报社转载了马烽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一篇文章,给马烽寄了2000元稿酬。马烽只留了500元,将其余的1500元又寄退给了报社。他的理由是按现行稿费标准,他的文章不值那么多钱。

马烽生在吕梁,長期生活工作在吕梁吕梁的山水哺育了他的作品,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吕梁这片热土,在马烽心中,永远有着神圣的地位。《吕梁英雄传》是马烽西戎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们最珍爱的作品之一,把这部妇孺皆知的作品搬上荧屏,是马烽西戎的夙愿。抗战胜利6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在马烽的指导下,《吕梁英雄传》的电视剧改编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出于对这部作品的挚爱,他不顾80多岁高龄,亲自动手改编剧本大纲和分集提纲。之前,有几家影视机构愿出高价购买其改编权,但马烽坚持把电视剧改编权给予吕梁,他说,这就算是为乡亲们做的最后一点贡献吧。2004年1月31日,马烽在太原病逝。

本书的语言历经沧桑自然天成,平淡之中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新中国五、六十年代,马烽作品曾被选录进中学的语文教科书。溪流总会汇入大海。马烽无愧于那个过去的光荣岁月。在现在的光如岁月里,更需要像马烽一样的伟大的人民作家。 相关热词搜索: 光荣岁月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