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颈内静脉置管并发感染的预防

【摘要】; 目的; 预防血液透析颈内静脉置管并发感染,延长颈内静脉导管留置的时间。方法; 加强颈内静脉置管患者置管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穿刺口和皮下隧道感染的发生。结果; 留置时间最短21天,最长1例置管347天(中途换管1次,拔管后选择另一侧颈内静脉再次置管)。局部及皮下隧道感染率情况:留置时间<20天为4例(2.82%),20~30天14例(9.86%),30~150天18例(12.68%),留置时间在150~347天血培养阳性者5例(3.52%)。结论; 加强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护理,可以延长颈内静脉留置的时间,缩短住院天数,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 【关键词】; 颈内静脉导管;预防感染护理

; 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是近年发展的新技术,由于其技术日趋成熟普及,已成为目前血液透析(以下简称血透)最常用、安全和有效的血液透析临时性血管通路。无需做内瘘手术,立即可以进行血液透析,特别适用于急救和危重患者,也为慢性透析患者内瘘使用前的各种情况提供了实际用途,还可用于年老体弱不宜行内瘘手术,或因血管条件差、内瘘手术失败或不易建立,或害怕静脉穿刺者。并发症中最常见的是导管感染,也是导管丢失的主要原因,多数患者导管感染与缺乏护理有关[1],而细致的护理工作往往是导管能够长期使用的关键。笔者于2003年2月~2005年12月对142例血透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患者进行护理和跟踪随访,现报告如下。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男92例,女50例;年龄23~80岁。原发病分别为慢性肾小球肾炎98例,糖尿病肾病15例,原发性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4例,急性肾衰竭15例,药物中毒1例,狼疮性肾炎3例,慢性间质性肾炎1例,肾病综合征重度水肿需行血液滤过治疗者5例。

; 1.2; 导管感染的诊断依据; (1)局部红肿、疼痛;(2)皮下隧道有脓性分泌物;(3)血培养阳性;(4)出现与透析相关的周期性畏寒、寒战、高热,血象升高。

; 1.3; 手术方法[2]。

; 1.3.1; 穿刺点定位; 首选右侧颈内静脉。取胸锁乳突肌内缘和喉结水平交叉点作为穿刺点,使用导管

; 1.3.2; 穿刺方法; 患者去枕仰卧位,将两肩胛处垫高,头后仰15°~30°转向左侧。常规消毒铺巾,穿刺局部麻醉,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沿穿刺针尾部引入导丝15~20cm,用Seldinger技术置入导丝,有回血后,拔除导丝,导管穿过皮下隧道,经撕脱型扩张器将导管置入颈内静脉,切口各缝1针,置管成功即可透析或用肝素生理盐水封管。

; 2; 护理

; 2.1; 心理护理; 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置管的目的、置管过程、注意事项及重要性,使其缓解紧张情绪,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

; 2.2; 置管护理; (1)导管固定牢固:穿刺成功后穿刺口用透气敷贴外敷固定,双腔管末端拧上肝素帽并用无菌纱布包裹。(2)防止导管滑出、折叠、扭曲,防止液漏,操作时动作轻柔,防止牵拉静脉导管,嘱患者睡眠时取平卧或健侧卧位,防止导管压迫或移位。天气炎热、出汗多或者对胶布过敏者,可用适中的松紧带,绕头部一周固定导管。(3)术后穿刺处每天用安尔碘消毒皮肤及导管,消毒范围要大于敷料覆盖面,保持敷料干洁、导管通畅。(4)局部观察:观察伤口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兆,以便及时处理,手术当天或首次透析后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渗液。若有血肿形成,局部适度按压,24h内局部用冰敷,减少出血;24h后局部用湿热敷,以利血肿消散。(5)颈内静脉导管应专管专用,尽量减少经导管药物治疗及采血、输血。(6)换药时要认真细心、操作轻巧,防止缝线断裂引起导管滑脱。若导管意外脱出时,不能直接重新推入,应将导管拔出,防止感染穿刺口干血痂不可强行拭掉,应先用生理盐水擦洗穿刺口周围皮肤,再用棉签去除局部分泌物或血痂。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