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在“无止境”的“第二空间”

孙晓娅:大家上午好。以国际化视野打开中国诗歌研究的视阈和维度是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近些年始终致力的工作。今天,能够在“蓝色”的氛围中与东欧杰出的诗人们跨越时空“无止境”地展开、进行美好而诗意的相遇,首先要感谢“蓝色东欧丛书的策划和出版:积十年之功,系统翻译东欧现当代优秀文学中百部文学作品,需要深厚底蕴、远见卓识与巨大的魄力!首先请吉狄马加为大会致辞!

吉狄马加:我们最早接触到东欧文学作品,虽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意识形态有一定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东欧文学我们的阅读经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东欧文学东欧诗歌的热爱源于我们的成长经历,我们最早阅读东欧文学作品时,是将其视为社会主义阵营的精神成果;另一方面是东欧文学传统悠久深厚,在历史上就有许多大诗人、大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东欧经典诗人及小说家的作品在阅读时总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即东欧民族的遭遇及其政治环境与我们自己的历史状况有许多相同之处。当我们阅读研究东欧诗人作家作品时还会发现,从三十年代起,鲁迅先生和茅盾先生就已经开始介绍东欧一些弱小民族的作家诗人,例如密茨凯维奇、裴多菲、啥谢克等人。东欧在历史上一直是处于大国之间、大民族的欺凌之下,生活在动荡和压抑之中。东欧民族在历史上曾被奥斯曼帝国占领、奥匈帝国占领、以及前苏联的隐形挤压和统治,所以我们阅读东欧文学作品时,都会感受到东欧民族在文学中所形成的悲剧感和悲剧意识。随着1980年代后对东欧文学作品的大量翻译和阅读一一比如贡布罗维奇的小说,昆德拉的小说,哈维尔的戏剧以及米沃什、赛弗尔特等人的诗歌我们才有机会逆向去看,并发现东欧文学精神中所形成的悲剧意识与其整个民族在历史上处于被压迫状态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具有悲剧色彩和人道情怀的东欧文学传统一直影响着其后成长起来的几代作家。我还发现包括捷克、塞尔维亚、匈牙利等在内的这一区域的作家在气质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个性深沉、作品厚实有力度,受多种文化影响,在不同的国家形态变化中,作家个体都处于夹缝中求生存。有的是在意识形态的夹缝中求生存,有的是在地缘的、政治的夹缝中求生存,有的甚至是在更强大的国家专制力量的压迫境遇中求生存。从总体而言,东欧作家,包括后来独立的立陶宛、马其顿、爱沙尼亚等国的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就是把人道主义精神、悲剧意识以及道德力量至上作为在创作上追求的重要目标,所以阅读他们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往往要比同时代其他区域文学带来的震撼力更大,这除与我们的社会历史、阅读经历有关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这些作家承担了民族的苦难,是承担苦难的延续者,同时也是苦难的救赎者。其次,东欧文学具有强大的文化包容性,除其自身文化所具有的自由精神以外,还能广泛地吸纳其他民族文化。在东欧,差不多有一半的大作家、大诗人是犹太人。许多犹太人在东欧长期生活,特别是在波兰和匈牙利相当集中,当然后来由于二战的爆发和种族迫害,有的流亡美国,有的流亡到其他国家。东欧文化非常多元,正因为多元才形成了不同价值体系的文化生态。这一由于文化包容所形成的独特文化非常值得研究东欧作家诗人可以说,无一例外都具有深刻的哲学思维,他们往往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家诗人,他们中大部分还是思想家和哲学家。文化哲思在他们身上打下的烙印要比其他区域的作家诗人更深。

今天发布的这两本新书都是新近的翻译。尤其是《第二空间》中收录的基本是米沃什晚期的作品,体现了他对宗教、死亡以及人类终极的生命意义的看法与思考。这部分作品对于完整了解、认识哲学家诗人,或者说诗人哲学家的米沃什十足珍贵。这本书的出版为我们研究东欧诗人作品的思想源头、价值体系及其对宗教、死亡、人类终极命题的关怀与思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体系。而扎加耶夫斯基的诗集《无止境》与之前已有的翻译形成了一种错位,使我们能更完整地看到扎加耶夫斯基的全貌。中国与东欧从历史上就有着特殊的关系与交往,所以,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全景式地了解一下这一区域为何出现这么多影响世界文学进程的伟大的小说家、诗人、理论家的原因,是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的。

孙晓娅:下面请赵敏俐教授致辞!

赵敏俐:诗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沟通人类文化、文明以及情感的最佳形式。我们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于1999年成立,当时为中心定名为“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这个名称有两个意义,一是把它定位为“中国诗歌”的研究中心,我们研究对象以中国诗歌为主;二是把它定位为“中国”的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对象包括世界各国的诗歌。这些年,我们一直朝着这两个方向努力,一方面研究我们本国诗歌,而且是跨越古今的研究、包括各地区各民族的诗歌;另一方面,中心近几年也开展了很多国际诗歌交流,收获颇多。今天出版的两部诗集是波兰诗人作品,我也有幸去过波兰。波兰大片的平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如此肥沃的土地,怪不得能产生许多优秀的诗人。今天,我代表诗歌中心,一是为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二是借此机会表示我们的态度:作为教育部批准的全国唯一个以诗歌研究为宗旨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我们正在努力把它建成一个进行中国诗歌与世界各国诗歌研究和交流的名符其实的中心。

孙晓娅:下面请朱燕玲女士介绍丛书出版相关情况。

朱燕玲:这套丛书自2009年动议,2012年出了第一辑。一路走下来,这套丛书到今年为止一共出版了20多种,现在正编第四辑。一到四辑,一共36种,涉及6个东欧国家,其中阿尔巴尼亚6种,占了16.7%;波兰11种,占30.6%;罗马尼亚有3种,占了8.3%;捷克12种,占了33.3%;匈牙利3种,占8.3%;斯洛文尼亚1种,占2.7%。现在此套丛书的出版已进入顺境。

孙晓娅:下面进入本场会议的讨论环节,由高兴主持。

高兴:感谢晓娅第一单元的诗意主持,研讨环节我们请树才第一位发言。

树才:“蓝色东欧”这套丛书,首先具备了对文学的某种地缘敏感。“地缘”一词,在国际关系上非常重要,但文学其实也是一种国际关系,世界文学就是对“文学的国际关系”的一种描述。“蓝色东欧”体现了对文学的一种地缘敏感,诗歌可以有“地缘诗学”,事实上,确实有学者在研究这个问题。“蓝色东欧”这两本译诗集,可以视为“地缘诗学”的成果。下面,我就诗歌翻译来谈一点感受。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