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的诊断及治疗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诊治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6例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均采用经尿道电切术加膀胱腔内灌注治疗方法,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36个月,其中14例症状消失(有效率87.5%),1例症状减轻,1例患者在膀胱腔内化疗期间复发。结论 膀胱镜检查为诊断腺性膀胱炎的“金指标”,经尿道电切术加膀胱腔内灌注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腺性膀胱炎;膀胱镜检查;经尿道电切术;膀胱腔内灌注

; 我科自2003年6月~2008年6月共收治16例腺性膀胱炎,均经膀胱镜活检病理证实,应用经尿道电切术加膀胱灌注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男2例,女14例,年龄25~80岁,平均59岁,病程2个月~2年。其中12例有尿频、尿急、尿痛,10例镜下血尿和(或)间歇性肉眼血尿,前列腺增生1例,膀胱颈梗阻1例,女性尿道外口狭窄1例,行尿培养2例有细菌生长。膀胱镜检病变主要位于膀胱三角区、膀胱颈及后尿道,呈半球形或山丘样透明滤泡以及乳白色绒毛样滤泡,均经活检确诊为腺性膀胱炎。

; 1.2; 治疗方法; 本组16例均采用经尿道电切治疗范围包括周围2 cm正常黏膜,深达浅肌层,先采用环状电极电切,然后用滚动电极反复电凝,修平凹凸不平创面。对输尿管口周围病变,尽量勿损伤输尿管开口,电切深度达黏膜下层,避免术后发生输尿管口狭窄或术后反流。术后留置三腔导尿管5天,术后静点抗生素。术后一周开始用吡柔比星或羟基喜树碱等膀胱腔内灌注,开始每周1次,8次后改为每月1次,共16次,术后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1次。

; 2; 结果。

; 2.1;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消失,膀胱镜检病变消失。(2)好转:症状消失或好转,膀胱镜检病变减少。(3)未愈:症状无改变,膀胱镜检无变化。

; 2.2; 随访; 随访6~36个月,其中14例症状消失,1例症状减轻,1例患者在膀胱腔内化疗期间复发。有效者膀胱镜检均未见异常。

; 3; 讨论。

; 3.1; 该病发生可能与膀胱慢性炎症、结石、梗阻、神经源性膀胱膀胱外翻等原发病有关[1]; 物理学因素以及尿液中化学成分的刺激可能是腺性膀胱炎发病原因之一。目前研究多数人认为腺性膀胱炎是一种增生与化生同时存在的病变,慢性刺激使膀胱基底细胞增生,灶性典型表现为Brunn巢,Pantuck等[2]检测了单克隆抗体mAbDasl在腺性膀胱炎及膀胱癌中的表达,证实腺性膀胱炎为膀胱腺癌的癌前病变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