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州荔枝漫记】 重庆段记西服老板是谁

暖风吹拂的乐山大街小巷,叫卖荔枝的小贩又一天天多了起来。

那风枝露叶、红罗白玉的佳果,水灵灵,亮晶晶,娇艳欲滴,令人齿颊生香,也给浓荫添绿的嘉州古城,带来了些许南国的风韵和气息。

荔枝素有“果中之王”的美誉,原产于广东、福建两省。

但从盛唐起,它们就开始在蜀中落地安家。

那时的嘉州涪州、泸州一样,都是四川荔枝的主要产地。

女诗人薛涛就写过一首《忆荔枝》,赞美本地荔枝与岭南所产不相上下:“传闻象郡隔南荒,绛实丰肌不可忘。

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

”   当时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流处的嘉州江门,就因其地广植荔枝而修建了一座荔枝楼。

这座城楼最早兴修于何时已不得而知,就连唐朝咸通七年(公元866年)监郡嘉州的刺史薛能登楼时也发出“高槛起边愁,荔枝谁致楼”的询问,说明这座荔枝楼的建造时间不会晚于初唐。

这位最早为荔枝楼留下诗篇的薛能,因在嘉州任职时间很短,尽管“岁杪监州曾见树,时新人坐久闻名”,却未能品尝到嘉州荔枝的美味,成为终身憾事。

嘉州荔枝历来就以色香味俱佳而芳名远播。

清乾隆时担任过广东学政的罗江才子李调元亲自品尝对比后,在诗中赞美说:“一生饱食岭南姝,不及嘉州色味殊。

”据有关记载,作为“此邦硕果”的嘉州荔枝,“又有一种开并蒂花,结并头果,一囊双核,名并头欢。

乃川中绝品也”(清嘉庆十七年《乐山县志》)。

堪称“绝品”的嘉州荔枝,唐宋以来一直是进献上层统治者的贡品。

人们过去普遍认为,那为使“宫中美人一破颜”,而让“惊尘溅血流千载”的荔枝,要从驿路快马传递到长安,只有两条路线,一是来自南海广东,一是“取涪州荔枝自子午谷”进入长安。

这种推论忽略了还有从嘉州经剑门关越秦岭的另一条通道,同样可以数日内飞骑入京,让唐明皇、杨贵妃享用到新鲜荔枝

荔枝是极娇嫩、易变坏的水果,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白居易《荔枝图序》)。

每年成熟季节,从万里之外单靠一两个地方进贡,显然难以满足宫廷的大量需要。

所以有理由认为,西蜀这条栈道萦纡的驿路也可能承担过“一骑红尘”飞送荔枝的重任。

直到晚唐,这种征调荔枝入宫的差役才逐渐停歇。

人宋以后,虽然“驰驿幸无唐日贡”,但官家贵族对荔枝的贪欲仍然有增无减。

北宋吴中复有诗云:“莫爱荔子红,岁作嘉州孽”,就叫人触目心惊,难以平静。

它告诉我们,本应给人甜蜜、幸福的佳果,反而给嘉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留下的只是悲苦的回忆。

多少年风风雨雨过去,嘉州荔枝已逐渐消亡。

如今荔枝湾江岸边还残存有几株百年老树“官荔枝”,就是当年进贡的历史见证。

“侧生一树会江门,水递年年进大藩。

”清乾隆时大诗人王渔洋来乐山游。

江门盛极一时的荔枝园仅剩下一株荔枝树,那也是明王朝时年年水运成都,向蜀藩王府进献佳果唯一尚存的荔枝古树。

今天会江门故地已建成滨河路休闲广场,再也找不到荔枝的踪影。

就连陆放翁《老学庵笔记》中记载的“一见荔枝熟时,凌云山、安乐园皆盛处”的嘉州城内外,荔枝树也都杳如黄鹤,消失殆尽。

只剩下岷江边的荔枝湾还有一小片硕果仅存的荔枝林,在向后人讲述荔枝家族在这片土地上的兴衰荣枯历史,引发大家淡淡的怀古幽思,去追寻过去年代的一段旧梦。

(责编 朱 飞)嘉州荔枝漫记   陈德忠   暖风吹拂的乐山大街小巷,叫卖荔枝的小贩又一天天多了起来。

那风枝露叶、红罗白玉的佳果,水灵灵,亮晶晶,娇艳欲滴,令人齿颊生香,也给浓荫添绿的嘉州古城,带来了些许南国的风韵和气息。

荔枝素有“果中之王”的美誉,原产于广东、福建两省。

但从盛唐起,它们就开始在蜀中落地安家。

那时的嘉州涪州、泸州一样,都是四川荔枝的主要产地。

女诗人薛涛就写过一首《忆荔枝》,赞美本地荔枝与岭南所产不相上下:“传闻象郡隔南荒,绛实丰肌不可忘。

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

”   当时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流处的嘉州江门,就因其地广植荔枝而修建了一座荔枝楼。

这座城楼最早兴修于何时已不得而知,就连唐朝咸通七年(公元866年)监郡嘉州的刺史薛能登楼时也发出“高槛起边愁,荔枝谁致楼”的询问,说明这座荔枝楼的建造时间不会晚于初唐。

这位最早为荔枝楼留下诗篇的薛能,因在嘉州任职时间很短,尽管“岁杪监州曾见树,时新人坐久闻名”,却未能品尝到嘉州荔枝的美味,成为终身憾事。

嘉州荔枝历来就以色香味俱佳而芳名远播。

清乾隆时担任过广东学政的罗江才子李调元亲自品尝对比后,在诗中赞美说:“一生饱食岭南姝,不及嘉州色味殊。

”据有关记载,作为“此邦硕果”的嘉州荔枝,“又有一种开并蒂花,结并头果,一囊双核,名并头欢。

乃川中绝品也”(清嘉庆十七年《乐山县志》)。

堪称“绝品”的嘉州荔枝,唐宋以来一直是进献上层统治者的贡品。

人们过去普遍认为,那为使“宫中美人一破颜”,而让“惊尘溅血流千载”的荔枝,要从驿路快马传递到长安,只有两条路线,一是来自南海广东,一是“取涪州荔枝自子午谷”进入长安。

这种推论忽略了还有从嘉州经剑门关越秦岭的另一条通道,同样可以数日内飞骑入京,让唐明皇、杨贵妃享用到新鲜荔枝

荔枝是极娇嫩、易变坏的水果,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白居易《荔枝图序》)。

每年成熟季节,从万里之外单靠一两个地方进贡,显然难以满足宫廷的大量需要。

所以有理由认为,西蜀这条栈道萦纡的驿路也可能承担过“一骑红尘”飞送荔枝的重任。

直到晚唐,这种征调荔枝入宫的差役才逐渐停歇。

人宋以后,虽然“驰驿幸无唐日贡”,但官家贵族对荔枝的贪欲仍然有增无减。

北宋吴中复有诗云:“莫爱荔子红,岁作嘉州孽”,就叫人触目心惊,难以平静。

它告诉我们,本应给人甜蜜、幸福的佳果,反而给嘉州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留下的只是悲苦的回忆。

多少年风风雨雨过去,嘉州荔枝已逐渐消亡。

如今荔枝湾江岸边还残存有几株百年老树“官荔枝”,就是当年进贡的历史见证。

“侧生一树会江门,水递年年进大藩。

”清乾隆时大诗人王渔洋来乐山游。

江门盛极一时的荔枝园仅剩下一株荔枝树,那也是明王朝时年年水运成都,向蜀藩王府进献佳果唯一尚存的荔枝古树。

今天会江门故地已建成滨河路休闲广场,再也找不到荔枝的踪影。

就连陆放翁《老学庵笔记》中记载的“一见荔枝熟时,凌云山、安乐园皆盛处”的嘉州城内外,荔枝树也都杳如黄鹤,消失殆尽。

只剩下岷江边的荔枝湾还有一小片硕果仅存的荔枝林,在向后人讲述荔枝家族在这片土地上的兴衰荣枯历史,引发大家淡淡的怀古幽思,去追寻过去年代的一段旧梦。

(责编 朱 飞)。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