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刺法灸法史料研究

【摘要】 《二十四史》记载了明末以前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医学、文化、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大量史料,其中不乏有针灸方面的史料记载。从《二十四史》中所收集到的针灸医学刺法灸法史料可以看出:古代针具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而且历代的针灸医家都十分重视针刺手法,并运用刺血疗法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灸法古代使用范围非常广,古代民众采用灸法治疗多种疾病,并且注重灸法点火的火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整体发展以及国家力量和民间势力对医疗事业的积极参与,宋代以后灸法的地位有所下降。

【关键词】 二十四史 针灸 针灸医学史 刺法 灸法

古代的非医学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的医学资料,其原因在于:越是早期古书的内容,越是简朴和概括。另外,医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关系,如编写医书要利用汉字,从而古代字书必然也要涉及医学的名词术语,又如医学人物的活动与医药科学的发展,是属于历史范畴的方面,也离不开历史学。特别是不少宝贵的临床资料和大量的医学史料不见于历代医书中,而是广泛存见于各种史书与其他非医书中。

二十四史》作为古代众多文献的一部分,是中国历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二十四史》记载了明末以前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医学、文化、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大量史料,是研究我国历史的宝贵资料。

刺法史料与分析。

刺法是采用各种材料制作成的针具刺激体表穴位,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方法。《二十四史》记载的刺法工具有:砭石、镵石、箴石、金镵、长针、九针

砭石: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鑱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镵石:形獘者,不当关灸镵石及饮毒药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箴石: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汉书·艺文志》)。

金镵:以金镵疗其祖目,于梦中喜跃,遂即惊觉。乃遍告家人。三日,祖目果明。(《北史·张元传》)。

长针:长针刺骫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元史·李杲传》)。

九针: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涩滑之候,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旧唐·书职官三》)。

通过研究刺法史料,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显示了古代针具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历程。

二十四史》记载针灸的原始工具是砭石,从砭石箴石九针,显示古代针具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历程。鑱石即砭石,为针法的原始工具,据《素问·汤液醪醴论》载:“鑱石、针艾治其外也。”全元起注《素问》时曾向王僧孺请教有关砭石的问题,王僧孺回答:“古人当以石为针,必不用铁。《说文》有此砭字,许慎云:‘以石刺病也。’《东山经》:‘高氏之山多针石。’郭璞云:‘可以为砭针。’《春秋》:‘美疹不如恶石。’服子慎注云:‘石,砭石也。’季世无复佳石,故以铁代之尔。”(见《南史·王僧孺》)可见,砭石最初是用来治病的工具。箴石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原始社会早期本无专门的医疗工具,只有简单的生产和生活工具,如缝兽皮用的骨针,后来有了粗纺工艺,又有了缝亚麻粗纺布的石针,再后来有的工具兼行治病之用,即最早的医疗工具。九针是指针具名,为九种针具的总称,即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针的形状、用途各异,据情选用,方可去病。现代各种针具均由九针发展而来。金镵即金制的镵针,镵针为九针一种,特点是针头大,针尖锐利,除去末端一分尖锐外,有1.5寸的针柄,共长1.6寸。金镵针主要用来刺人体阳分的浅表部位,即可以用于针刺皮肤疾患。长针为古代九针的一种,针体较长,一般为六至七寸(相当于20~23厘米)或更长一些,多用于深刺,以治疗慢性风湿病、坐骨神经痛等。

2.历代的针灸医家重视针刺手法。

针刺手法是指进针、行针、出针过程所运用的各种方法。在针刺治疗中,常因操作手法不同,在同样疾病、同样穴位的针刺条件下,所产生的疗效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古今中外的针灸学者都非常重视针刺手法的研究。得气即针刺时所产生的经气的感应,当这种针感产生时,医者感到针下沉紧,患者自觉针下有酸、麻、胀、重或传导感。《史记》记载了仓公论及“气”的传导情况,云:“当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邪正逆顺,以宜镵石,定砭灸处。”针灸补泻必须产生一定的得气针感才能有效,因此得气是针刺补泻手法治疗中产生疗效的基础和关键。华佗在针刺时,非常注意针感,常常把针感的循行路线和方向告知患者。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3. 历代医家掌握刺血疗法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作为针刺手法之一的刺血疗法是一种损伤性的穴位刺激治疗方法。在《二十四史》记载不少著名医家也都掌握了刺血的专门技术。扁鹊善用针砭方法,如他在治疗虢太子尸厥症时,用“厉针、砭石,以取三阳五会”;在为齐桓侯治病时,亦提到“(病)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唐朝侍医秦鸣鹤刺百会放血治愈唐高宗“苦头重”。李杲遇见“陕帅郭巨济病偏枯,二指著足底不能伸,杲以长针刺骫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且谬刺之。如此者六七,服药三月,病良已”。明代周汉卿采用针刺十宣穴放血治疗痫疾,“长山徐妪痫疾,手足颤掉,裸而走,或歌或笑。汉卿刺其十指端,出血而痊”。

灸法史料与分析。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易燃药物在穴位或患部位上烧灼、熏熨,借灸火的热力透入肌肤,刺激组织,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多适用于阳气衰弱、沉寒痼冷等疾患。《二十四史》多处有灸法的记载。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三国志·华佗传》)。

永明中,虏中童谣云:“黑水流北,赤火入齐。”寻而京师人家忽生火,赤于常火,热小微,贵贱争取以治病。法以此火灸桃板七炷,七日皆差。敕禁之,不能断。京师有病瘿者,以火灸数日而差。(《南齐书·五行志》)。

是岁,有沙门从北赍此火而至,色赤于常火而微,云以疗疾。贵贱争取之,多得其验。二十余日,都下大盛,咸云圣火。诏禁之不止。火灸至七炷而疾愈。吴兴丘国宾密以还乡,邑人杨道庆虚疾二十年,依法灸即差。(《南史·本纪》)。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