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电视摄像的技术及艺术技巧 798艺术区必去景点推荐

摄像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技术,电视画面摄像制作的产品,在电视摄像中技术是手段和载体,艺术是灵魂和精神,二者互为依托。

在实际工作中,摄像工作者不但要了解手中摄像机的技术指标,同时还要掌握摄像艺术

拍摄的主题的不同,手法也不一样,作为摄像工作者应该在拍摄时把握好电视摄像的技术及艺术技巧,让观众不但了解信息,还能欣赏到美丽的画面

一、电视摄像的基本技术要求    (一)镜头要稳、重视移镜头    镜头稳,是指拍出的画面平稳适度,推、拉、摇、移、跟、进、退都要稳。

“起落不稳”的镜头很难进行组接,这样会给后期的剪辑造成很大困难。

拍摄运动镜头镜头运动速度应该符合人的视觉习惯。

拍摄主体画面中的位置不能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甚至出画。

摄像机架在活动物体上随之运动而进行拍摄电视画面称为移镜头

移动镜在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多层次的复杂场景时具有气势恢宏的造型效果;移动摄像能形成多样化的视点,通过有强烈主观色彩镜头,让各种运动条件下的视觉效果表现出更为自然生动的真实感和现场感。

(二)正确曝光,准确聚焦    影视艺术是一门用“光”作画的艺术,曝光的控制影响了影像的画面构成,形成了特定的造型形象特色、造型力度感觉、造型美感乃至整个画面的感情类别和情绪强度。

曝光准确性越高,画面层次越丰富,色彩还原越鲜艳,画面品质越佳。

曝光过度,画面色彩饱和度下降、图像泛白,没有层次感;曝光不足,画面灰暗,尤其是暗部层次不能充分体现。

曝光调整所需的高清摄像机参数设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现场情境的变化、光线的差异、色温的强弱等进行差异式调整。

随着高清时代逐步迈进,高清摄像机广泛应用于各类影视艺术形态的创作,高清摄像机能使画面层次更加丰富,物体影像的明暗过渡更加的“圆滑”,但高清摄像机焦点也更难以控制或不易对准,这对影像摄制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尽可能使用高清色彩监视器,以便准确把握画面的焦点和色彩;另一方面如没有良好的现场监看设备时,则尽量不要用大光孔进行拍摄,虽然大光孔带来的小景深会有一定的“艺术感觉”,但是大光孔往往会使焦点更加难以把握,往往会使画面出现虚焦的现象。

(三)色温片平衡光圈的调整    在电视摄像中,色彩能否正确还原与两个素有关,即白平衡和色温

白色物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反射光线的颜色是不同的,摄像机的CCD感光元件没有调适能力,白色就发生了偏色,那么人们可以通过调节这种色温条件下的白平衡来还原白色。

色温不是光线的温度。

而是光线颜色的一种标志,一天之中色温是不均匀变化的,在不同的色温条件下,必须要对白平衡进行调整,将白平衡调整环境色温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色彩的正确还原。

二、电视摄像的构图处理    摄像主体电视画面中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

明确画面主体,通过构图设计和构图配置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等的相互关系,既能很好地反映主题,又能在结构上分清主次,合理构图。

陪体在画面中能对主体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帮助主体说明内涵,比如新闻事件现场的地域标记季节特征等,帮助主体,使得报道内容表现得更加完整和真实。

陪体可以渲染,烘托画面主体形象,发挥其“陪衬”作用,使主体表现更鲜明充分,比如通过光影、色彩手段来渲染主体所处环境的氛围等。

环境是指画面主体周围的人物、景物和空间。

环境包括前景、后景及背景。

环境在画面中除了能陪衬、突出主体之外,还能表现主体的活动地域、时代特征、季节特点、地方特色,帮助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以及表现特写的气氛,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概括力等。

安排构图还要考虑到画面线条的构成形式。

主体是什么样的线条,前、后景是什么样的线条,美不美,重不重,有没有呼应,有没有对比。

线条是有属性的,不同的线条确定,给人不同的视觉形象。

如浓线重、淡线轻、直线刚、曲线美、粗线强、细线弱、虚线动,弯曲线条又给人一种不确定的艺术感觉。

又由于人们审美习惯及思维的作用,会对线条形式产生联想静与孤独、动与激烈、疏与宽阔、密与拥挤、直线的挺拔、平行线的平稳、斜线的速度感、弧线的运动感、曲线的韵律感等等,这些都是不同线条让人产生相关的有机联想。

线条的变化是丰富多彩的 ,它为摄像造型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无尽的选择。

拍摄构图过程中,静态物体要有静感,而动态的物体要有动感,要有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画面效果。

如一粒种子在三五秒内破土而出。

一些生活中被看成是静止的物体,通过电视摄像艺术变成了富有变化的不断运动的物体,从而展现出生活中各种运动过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

构图画面要有层次感,主体形象突出,主体与陪体、主体与环境和背景的关系处理恰当,光、色、影调、线、形等造型元素尽可能与内容高度统一。

拍摄奥运会上射击选手举枪瞄靶、子弹待发的动作时,我们可以使用固定镜头引发趋于“动”的态势,比较好地表现出了现场比赛中选手们屏息静心、全神贯注的动态和射击过程。

三、摄像过程中色彩光线的选择    光是画面造型的主要元素,是画面的灵魂,光线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构图的完美。

光线有揭示、突出、隐蔽、修饰、弥补和表现拍摄对象的作用,从光线中我们可以确定拍摄对象周围的气氛、天气、时间、环境特征、甚至当时的所处时代,作为深化主题的表现方法,照明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揭示和刻划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性格,也可确定影视剧的基调。

例如电影《黄土地》中的光线处理,就以“柔和”为主,外景多用自然光,拍出土地的深厚感和温暖感。

《秋菊打官司》主要依靠自然光线照明,保持生活的毛边感以及原生态感,使得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色彩配置作为影视镜头的构成元素,同样具有相当强烈的视觉表意效果,可以使作品的深层意义和创作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现。

可以说不同的色调会使画面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色调是主题思想在色彩上的具体体现,画面中主要色块的组合,构成了作品的总体色调。

总体色调是根据内容所决定的。

由基本气氛来确定的,并取决于黑、灰、冷、暖等色块面积的大小。

画面的不同色度、明度、色性(冷暖)、色相(颜色)和色块组成形象,按表现需要适当安排,以达到色调的均衡与统一。

《 仙剑奇侠传三》中不同的颜色搭配采用冷暖相宜的方式,使演员的性格、环境氛围、剧情关系、故事情调得到了有层次性的表现

四、取景范围及拍摄角度的选择    角度分为水平角度(正、侧、背、斜)和垂直角度(平、俯、仰)两大类,有其一般规律,如正面拍摄表现被摄对象的基本特征,利于人物与观众的交流;斜、侧方拍摄则增强被摄对象的立体感;而平摄合乎日常生活视觉习惯,画面真实;仰摄则可表达崇敬心情等等。

角度是摄像师传达意识的有效手段,不同的取景范围,可突出要表现主体

同时也能去掉不需要表现的景物,在―个镜头中。

通过景别的变化、摄像角度的变化,不断地改变观众的视点,从而改变画面的内容。

取景的变化不仅直接左右着观众对被摄景物的观看范围,而且赋予人们崭新的视听方式。

拍摄盛大集会,要从空中、地面、主席台、人群中等备个角度拍摄,使观从不同的视野和视觉方式感受盛况的规模和各种细节。

《 三国演义》摄像过程中各种场景与设施交相辉映,相互融化、相互衬托而达到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生活,创作的意识也跳入电视画面,视觉效果在这中表露无疑。

在“火烧连营”一场戏中,动用了四台摄像机,除了升降机外,地面设两台 ,还有一台流动的带稳定器设备。

当数百只火把扔向蜀营时,利用升降车运动和角度的变化,展现出地面上星罗棋布的上百顶军帐,长约几百米的刘备旱寨中的辕门、望楼等喷发的熊熊大火,火光中人叫马嘶、刀光剑影的壮丽场面,紧接着利用不同机位的角度,拍摄了局部火烧、捕杀征战的场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五、同期声的采录    同期声包括人物现场声、环境音响、现场音响等多种声音和动作效果。

生活中的形象是包含着声音的,同期声能够起到传递和增加画面信息量、烘托气氛、表现环境特点等重要作用。

在剪辑新闻纪实性节目时,插入电视画面同期声,可以增加面的真实感,对新闻纪实类节目来说,同期声是要的、极富表现力的创作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从晓阳,郭艳民.高清电视时代的影像摄制艺术[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16).    [2]刘祥龙.浅谈摄像技巧[J].中国有线电视,2002(15).       (作者简介:郭 浩(1973—),男,河南中牟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文化传播系副主任, 讲师。

)。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