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小吃:不只是刀削面这么简单

作为古文化大省的山西有着十一个省辖市、118个县,15.6万平方公里广漠的面积,生活着34个少数民族的人民。试想,会有多少具有特色的风味小吃?会有多少产于民间、流于四方的特色小吃呢?飘散在大街小巷、集市餐厅诱人的香味,那是山西人饮食文化的智慧在向四方宾客的召唤。

当你游走中国,来到以黄土高原著称的三晋大地时,不但能领略到沉淀在这片土地上的华夏文明五千年悠悠历史的辉煌,行走在山西东南西北的山川原野上,游人会在赏心悦目之余,还会品尝到各种风味独特的地方小吃其味、其色。其口感和它独特的地域文化,给你留下难以忘却的感受。地处内陆省份的山西有着高原、平地,山川等不同的地理结构、气候温差和东南西北的地域风俗民情之别。因而,造就了不同的植物生长以及相异的生活习俗、饮食特点,也就衍生出了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地方风味小吃。每地每县,甚或每个村落,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有的甚至成为当地的代名词,深受群众喜爱而广为流传。

为了方便于游人,更好地了解山西特色小吃的地理分布和内容,这里将按山西的地理方位来介绍。当然,由于旅游业的发展,物品的流通,地方风味小吃,已经不再局限于原产地,已渐渐从家庭餐桌、地摊小吃,走向了集市和餐厅,成为了一道道风味独特的地方佳肴。可能你足不出省城太原,便可尝遍山西小吃

太原吃有名的:认一力的饺子,宁化府的醋,老鼠窟的元宵,六味斋的酱肉,杂割头脑清和元……。

首先我们介绍的是太原小吃。巍巍双塔,悠悠汾河,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古称“龙城”的太原,也是“大唐”的发祥地。“认一力的饺子,宁化府的醋,老鼠窟的元宵,六味斋的酱肉,杂割头脑清和元……”,自古以来,太原就融汇着山西东南西北的饮食特色,尤其是各种地方小吃

每逢秋冬季节的到来,有着百年历史的清和园和诸家回民酒店的“头脑”,便成了太原人喜爱的早点之一。“头脑”,源于明末清初时,为太原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先生所创。用肥羊肉、黄花。煨面。长山药、藕根、良姜、酒糟、黄酒八样原料配制而成的一种食物,因而又名八珍汤。“头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着意寓宰割元、清封建王朝统治者之头。用腌韭菜作引子,配以一种名之为“帽盒”的圆形面饼。当窗外寒风凛冽之时,一碗头脑下肚,益气活血,周身热气流淌,好不快哉!冬季久食,可养生健体、延年益寿。

而以柳巷北口的“郝刚刚羊杂割店”为代表的羊杂割,则为太原人所赞誉的风味小吃代表。每天清晨,店前便可看到等候品尝的顾客排成的一字长蛇阵。外地客人,来到太原,这里的早点成了必进的一道风味。以羊肉为主配以羊肚子。羊腰,羊肠子和粉条等,其味甚佳。就着热热的火烧,对爱吃羊肉的游客来说,绝对会让你过食不忘。

来到太原,人们都会向你介绍一种价廉物美的“灌肠”,更是大街小巷里常见的一种小吃。为山西人尤其是太原人特别喜爱的一道食品风味。食品街的“杨记灌肠”、“贾记灌肠”,令人叫绝。将荞麦面蒸熟成碟形薄片的灌肠划成菱形小块,浇以多味卤汁,即可冷食,清爽可口。而配以绿豆芽、蒜苗或韭黄的炒灌肠,味美适口。灌肠,无论大小宴席,均是受人欢迎的一道地方小菜。

有着“一家蒸饺百家香”之誉的“认一力”的羊肉饺子,更是名冠三晋。记得小时候,每逢节假日,爸爸妈妈带着我们去吃一顿“认一力”的羊肉饺子.那可是回味三日啊。“认一力”的蒸饺肥而不腻,可口鲜香。他的特点是用精粉做皮,肥羊肉为主料,加以丰富的佐料及砂仁、豆蔻、陈皮等十多种中药材,具有开胃、助消化之功能。

来到太原,不能不去有着山西的“王府井”之称的柳巷街。更有必要去品尝一次“味压群芳、誉冠并州”的柳巷街有着近80年的历史“老鼠窟”的元宵。太原人几乎没有没吃过的。同其它的名小吃一样,它伴随着太原人走过了无数的春夏秋冬。“老鼠窟”的元宵,从选料、浸米、配馅、滚制,工序严谨,吃起来,水煮、油煎均可,皮薄馅满,味道甘美。老百姓最爱吃的豆腐脑,又名“老豆腐”,是太原百姓主要的早点之一。古人云:“豆腐得味胜燕窝”,豆腐脑就油条。烧饼,大概是芸芸众生最普通的早点了。若在碗中再加入海米、海带丝、金针、韭菜丁、胡椒粉,淋点芝麻香油,蒜末盐醋酱油,配以卤汁,浓香无比,其味四溢于大街小巷里。除此以外,太原尚有:晋阳一窝酥、打卤面、葱花烙饼、烧麦等数不胜数的名小吃,等待四方过客亲临品尝。

塞北气候寒,小吃热量高。

山西北部,因地处塞北高原的地理和温差所至,小吃当数“油糕”、“莜面栲栳栳”和“油茶”、“浑源凉粉”、“五寨黑砂锅”和原平的“锅魁”、应县牛腰等比较著名。

其中,用黄米面做成的油糕,包以豆沙、枣泥或苦菜、粉条等馅,用油煎炸,待金黄酥皮后出锅,撒以白糖,其味甚佳。“油糕”、“油糕”,步步登高之意,成为大小宴席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风味食品

具有地方特色的“浑源凉粉”,是以土豆粉皮,配以油炸蚕豆,加盐醋、蒜蓉、芥末等食用,无论暑夏、严冬,皆感清爽可口。

说到“锅魁”,则有一段故事。光绪二十六年,慈禧路经原平,慈禧食到当地一种小吃“锅馈”之时,不由连声赞道:“不错,不错,炉食之魁嘛!”“锅魁”由此得名。

山西,有句老话:“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说明这两种食品的热量较高,很适合当地人民食用。而“莜面栲栳栳”,则以其独特的不同制作方式和口感,吸引了南北游人。历史上传说,当年乾隆大帝,于战事之中,路经此地,征战的将士,食用此食品后,耐力提高。因此,命当地农民广种莜麦。抗战时期,率领八路军在山西坚持抗战的朱德总司令,也非常爱这种食品,给予其很高的评价。这种高寒地区劳动人民的高热量主食,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也是糖尿病人常用的一种降糖食品。凉调、热食均可,配以西红柿、小炒肉、羊肉臊子等佐料,其味甚佳,渐渐成为了人们聚会餐桌上的常见换味食品

到了晋中怎能不吃面。

走进山西的中部、晋中地区,则以丰富多彩的小吃和多种多样的面食闻名四方。其中著名的有平遥碗托、平遥牛肉、太谷饼、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清徐孟封饼、源于唐代的介休“贴拔姑”、榆次桃花面、葱花烙饼及猫耳朵、豆角肉焖面、荞面河捞等各种面食等数不胜数。而且,每一种小吃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碗托”是大街小巷里最常见的一种大众食品,以荞面或白面为料,经特殊方法蒸制而成,食法犹如灌肠。爽口滑利、味美异常,是下酒的配菜。历史悠久、驰名国内外的平遥牛肉,则更无需多言,常常成为走亲访友的首选礼品。“太谷饼”,产于山西省太谷县。其做法选料精细、工艺独到、甜而不腻,软而不皮、香甜湿润,为探亲、旅行绝好佳肴。品种繁多的面食,更是是晋中地区的特点。“猫耳朵”,顾名思义,犹如猫咪的小耳朵,可用白面、荞面、高粱面等作为原料,在面板或手掌上用拇指(或用筷子头拧转)捻成猫耳朵状,故名“猫耳朵”。煮熟后,浇以各种卤汁,别有特色,其味叫绝。

晋南别有风味。

来到晋南地区的临汾或运城一带,其小吃则又是一番风味。常见的“石头饼”、“鸡蛋醪糟”、临汾的“婆婆神羊汤”、运城的“羊肉泡馍”、“闻喜煮饼”、侯马“太后御膳泡泡馍”而“稷山麻花”、“永济牛肉饺”等早已名扬三晋大地。

“石头饼”的其制作工艺十分别致。将用油、味料和好的面,碾成薄面饼,置于已经加热的小石子上,慢火烤熟,形成凸凹不平的疤痕,故又名“疤饼”。松脆酥香,易于消化,是行路中耐久保存的食品,也为民、司馈赠亲友的常见礼品。

而作为早点的“鸡蛋醪糟”,是用晋祠江米或红米为原料,经加入醪糟曲搅拌均匀,入缸封口,发酵即成。食用时,沸水后打入鸡蛋,黄白相间,其味酒香扑鼻,酸甜可口,有消食健胃之效能。

有着山西“饼点之王”之称的“闻喜煮饼”,历史悠久。用白面、蜂蜜、香油、糖稀、红白糖等为原料,加馅包皮、油炸,糖汁中浸泡,最后裹层芝麻而成,酥甜可口,贮存数月不变味,是极具特色的山西地方食品

上党:从兵家必争到美食荟萃。

山西的晋东南地区,古称“上党”,是有着悠久历史、人文景观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处,同样有着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诸如:壶关羊汤、长子炒饼、襄垣拌疙瘩、黎城炸菜角、沁源栲栳栳、武乡软米糕、潞安烫面角、屯留大煎饼、荫城猪汤等风味小吃,早在北宋时期,这些小吃就闻名遐迩,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定居在上党的人们。历史上的民族小吃羊肉包、中肉面、芝麻饼等品种在潞州、泽州到处可见,为上党饮食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容。上党驴肉上党甩饼、酥肉芥末粉皮汤,源于战国时火烧白起故事的高平烧豆腐,外焦里嫩、蒜香扑鼻、金黄诱人。晋城炒凉粉,陶艺与饮食结合的阳城肉罐肉、木耳圪贝等等。如今在太原也已以遍地开花。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可见其价值所在。“沙锅腊驴肉”,配有20多种草药、调料,具有一定的食疗滋补作用。驴肉的特点是“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香味四溢、回味无穷”。它起源于唐宋,直是宫廷贡品,久负盛名,远销大江南北。腊驴肉与本地著名的酥火烧、凉粉,自古就被称为潞安府三宝。早已成为上党地区有着代表性的小吃精品。

作为古文化大省的山西有着十一个省辖市、118个县,15.6万平方公里广漠的面积,生活着34个少数民族的人民。试想,会有多少具有特色的风味小吃?会有多少产于民间、流于四方的特色小吃呢?飘散在大街小巷、集市餐厅诱人的香味,那是山西人饮食文化的智慧在向四方宾客的召唤。来自民、司的独创,一点一滴的渗透着地域的辉煌。小吃,不仅代表了一方的饮食文化,更反映这厚重三晋地域史的春秋岁月。来到山西,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都会得到一种独特的享受。大家所共识的刀削面、河捞、过油肉等,均以成为省内外各地均有的特色名吃。每当村镇赶集之际,或当夜幕降临、街灯闪烁之时,推车、挑担、地摊边,扑鼻而来的是那些不辞辛苦、不避严寒的小商小贩。是他们,携带着来自故土的气息和特色,呈献着大雅之堂上所见不到的东西南北中的特色小吃,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生活,也为山西的餐饮文化增添了不可磨灭的色彩。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