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唐县雀麦严重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

作者:罗秀英 李振娥 王月华。

摘要介绍了高唐县麦田雀麦发生情况及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为高唐县雀麦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雀麦;发生原因;防控措施;山东高唐;2010年      高唐县小麦常年种植面积约4万hm2,常年产量6 285 kg/m2。近年来,高唐县麦田中恶性杂草雀麦发生非常严重,且有逐年加重趋势,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与产量。为此,笔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进一步了解雀麦高唐县的分布及发生原因,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综合防治措施。   1高唐县雀麦发生现状   雀麦主要发生高唐县东南部的几个乡镇:琉寺镇、姜店乡、杨屯乡、尹集镇、固河镇、鱼邱湖办事处、人和办事处等。2006年以前,为零星发生,发生密度平均0.2株/m2,全县发生面积4 667 hm2。2007年后,发生面积迅速扩大,2008年为1.27万hm2,2009年发展到2.13万hm2,雀麦发生数量,一般麦田为1~10株/m2,中度田块在30~40株/m2,严重发生的田块100株/m2以上,减产幅度达15%~20%,发生危害面积进一步扩大,对高唐县小麦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2发生原因   (1)雀麦小麦同时萌发、出苗,成熟比小麦早7~10 d,苗期形态和生长习性十分相似,不易区分,到抽穗以后,才有明显区别。由于雀麦成熟早,边成熟边落粒,种子在其植株上具有一触即落的特性,风吹、农事活动、机械收割等,都能使大量的种子落入田间,成为下一年杂草种子的来源。也有一部分混入小麦种子,随人、畜活动、农机具转移、灌溉水和未腐熟的有机肥携带传播到其他地方。   (2)耕作方式有利于雀麦种子在土壤中积累。高唐县主要种植模式为小麦—玉米,种植期长则10多年,短则也有5~6年。长期不变的种植模式,致使雀麦种子在土壤中越来越多,杂草群体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重。另外,高唐县近十年来实施小麦田旋耕、玉米田免耕的耕作模式,也使大量的雀麦种子隐藏在浅土层,有利于杂草出苗和生长。   (3)长期使用防治阔叶杂草的除草剂。长期以来,农民防治麦田杂草时,常使用苯磺隆、2,4—D丁酯等,主要防治麦田阔叶类杂草,而忽视了对禾本科杂草防治;而且大部分农民防治麦田杂草的时间选择在春季,不利于对雀麦禾本科杂草防治,加之雀麦繁殖力强,造成雀麦禾本科恶性杂草的逐年上升,发生面积和范围逐年扩大,发生危害程度也越来越重。   (4)雀麦杂草苗期与小麦十分相似,农民很难区分,等到雀麦抽穗后才能区分,部分农民进行了人工拔除,但未集中销毁,只是把成熟的杂草留在垄间、渠边或田埂上,成为次年扩散蔓延的种子来源。   (5)自留或民间互换种子。部分农民把一些当年雀麦发生严重地块产的种子,自己留种,或民间换种,还有购买的种子在播种时不够,则把去年的留种也用上,成为雀麦扩散蔓延的重要因素之一。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