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患者反复腹腔感染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多次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160例腹膜透析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多次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160例腹膜透析患者,12例出现多次腹腔感染,共出现27次感染多次腹腔感染患者致病菌有耐苯唑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分枝杆菌等,多次腹腔感染的原因有操作不规范、未戴口罩、短管脱落、肠道疾病、未照紫外线、导管出口处感染、营养不良等。

结论:腹膜透析多次腹腔感染的原因多为操作不规范、肠道疾病等。

关键词:腹膜透析腹腔感染;危险因素  导致腹膜透析患者出现多次腹腔感染的因素较多,医护人员必须对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针对致病菌为分枝杆菌和真菌的腹腔感染患者,医护人员要给予高度重视,最大限度降低腹腔感染的发生率。

笔者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160例腹膜透析患者,对其多次反复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6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腹膜透析患者,男92例,女68例;年龄26—72岁,平均(51.817.4)岁。

纳入标准:①患者出现腹痛症状。

患者白细胞计数大于10.0x109/L。

排除标准:患者腹透液经涂片培养呈阴性。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法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具体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出现腹腔感染的原因、治疗方法、临床疗效以及转归等,对单次感染患者多次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1.3观察指标  医护人员需要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记录,同时进行细菌学培养,记录患者的治疗方案和转归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腹膜透析腹腔感染情况  160例患者中有38例出现腹腔感染,共出现了53例次腹腔感染,其中有26例患者出现1次腹腔感染,12例患者出现2次及以上的腹腔感染患者一般情况和转归情况见表1。

26例单次腹腔感染患者中,有6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例为慢性肾盂肾炎,1例为红斑狼疮,1例为肿瘤,1例为慢性间质性肾炎,13例为糖尿病,3例为高血压;12例多次感染患者中,1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例为慢性。

肾盂肾炎,1例为慢性间质性肾炎,7例为糖尿病,2例为高血压。

单次感染患者中,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为50.00%;多次感染患者中,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为58.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06,P0.05)。

2.2单次感染多次感染致病菌分析  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多次腹腔感染患者有20例次呈阳性,24例次治愈,2例腹腔感染拔除导管后进行血液透析致病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分枝杆菌,1例白色念珠菌感染死亡。

26例单次腹腔感染患者中,有15例细菌培养呈阳性,24例次治愈,2例患者改血液透析致病菌分别为皮试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

2.3使用导管的类型  12例多次感染患者中,有2例(16.67%)使用swan—neck导管,10例(83.33%)使用tencoff导管;26例单次感染中,16例(61.54%)使用swan—neck导管,10例(38.46%)使用tencoff导管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47,P0.05)。

2.4感染原因分析  单次感染患者多次感染患者感染原因见表2。

3讨论  操作不规范是导致多次腹腔感染的主要原因,有报道,换液前洗手能够显著减少接触污染的机会,若为吸收就接触连接装置,那么至少会留下500个细菌。

所以医护人员在操作中,必须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一旦出现腹腔感染症状立刻给予对症治疗。

有学者指出,透析所用的导管也是导致腹腔感染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tencoff导管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swan—neck导管,这主要是因为swan—neck导管出口向下,减少了细菌定植。

糖尿病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我院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发现糖尿病患者单次感染率与多次感染率差距较小,不具有可比性,这表明加强健康教育能降低糖尿病患者腹腔感染的概率。

在本研究中,多次感染单次感染患者中分别有2例患者退出腹膜透析,这4例患者致病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分枝杆菌、皮试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

多次感染患者中有1例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营养状况较差,在治疗过程中死亡,所以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要准确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给予患者科学的饮食方案。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