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和诗 姚合金州之行及其金州诗的文化意义

近20年来,姚合研究成为一个热点。

除了单篇论文研究外,大陆和台湾分别有5篇硕博论文对其诗歌做系统研究。

台湾有1989年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简贵雀的博士论文姚合诗及其〈极玄集〉研究》、1989年蔡柏盈的硕士论文姚合诗研究》、1997年东海大学黄月俪硕士论文姚合及其诗歌研究》。

大陆有2006年吉林大学周菲菲硕士论文姚合诗歌论稿》、2009年首都师范大学胥文慧硕士论文姚合诗歌研究》,其中周的论文主要论及姚合的生平、仕履,从士风、诗风角度考察姚合诗歌的主要内容,略及姚合诗歌的主张;胥的论文则侧重姚合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其诗歌对后世的影响,两篇论文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较全面地对姚合的生平、思想、诗歌内容、艺术特色和对后世的影响做了系统的研究。

姚合诗歌的宏观把握和整体研究认识相比,姚合金州(今陕西安康市)之行及其金州诗仅仅是这些硕博论文中一个次要的部分和佐证。

周菲菲的论文提及姚合金州的创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闲居遣怀十首》、《题金州西园》九首、《杏溪》十首等组诗,均是思想情感的真实流露,这些诗歌摆脱了应答酬唱类作品的做作与矫饰。

”①胥文慧的论文提及的金州诗仅仅是作为论点的例证,如:   其一:马戴与姚合交往长久,马戴曾多次参与姚合家的聚会:《集宿姚侍御宅怀永乐宰殷侍御》、《雒中寒夜姚侍御宅怀贾岛》、《集宿姚殿中宅期僧无可不至》,姚合有诗《喜马戴冬夜见过期无可上人不至》,可见二人以诗相会关系融洽。

马戴在姚合后期不同官职上分别有诗相赠:《山中寄姚合员外》、《酬刑部姚郎中》、《寄金州姚使君员外》,姚合亦有《送马戴下第客游》、《寄马戴》等。

其二:从姚合诗《送喻凫校书归毗陵》中句“吾亦家吴者,无因到弊庐”看,他应与喻凫是同乡,二人感情也很好,“见君何所似,如热得清凉”(《喜喻凫至》)。

而喻凫在送贾岛金州访姚合诗中也说道:“潇湘终共去,巫峡羡先寻。

几夕江楼月,玄晖伴静吟。

”(《送贾岛金州谒姚员外》)其中不仅将姚合比作谢眺,而且还用“巫峡”事表达了自己对于姚合的思念,足可见二人关系极好。

②   两文并没有对姚合金州之行及其金州诗对金州的意义作深入的探析和论证,实为遗憾。

姚合金州之行文化意义   在姚合研究中,关于姚合仕履与姚合具体是什么时间来金州,大陆依旧争论不休。

这大致可以从2009年胥文慧的硕士论文中看出端倪,一致的意见是基本赞同姚合的仕履行踪:“武功主簿、万年尉、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殿中侍御史、侍御史、户部员外郎、金州刺史、刑户二部郎中、杭州刺史、谏议大夫、陕虢观察史、给事中、秘书监等。

”③但对他具体任职时间争论不休。

倒是台湾李建昆的论文姚合仕履言之凿凿:“文宗大和六年(832年)秋,由户部员外郎授金州刺史。

赴任前曾造访无可无可有诗酬之。

姚合赴任时,方干赋诗送行,马戴、项斯亦有诗寄赠。

姚合则有诗留别。

金州即今陕西安康,地通湖湘、巴峡,颇多山水形胜。

所以姚合饮酒赋诗,甚为惬意。

其《金州书事寄山中旧交》最能表达此时生活与心境……文宗大和八年(834年)二月,雍陶登第还成都省亲,贾岛姚合都有诗送行。

由此可以看出,姚合金州刺史任内,诗友往来,十分频繁。

”④综合双方意见可知,姚合在文宗大和六年(832年)秋天授金州刺史,至大和八年(834年)年离任,任期两年多。

短短的两年多任期,对金州来说,简直是一次文化盛宴。

其一,这是唐代诗人首次刻意关注金州山水的开始。

在唐代,虽经过两百多年稳定的发展,金州相对于富庶繁华的京城来说依旧封闭落后,此前对金州山水人文景观做过诗意描写的为数不多,可见的有孟浩然的《登安阳城楼》以及张籍、白居易等送行诗中略微提及。

真正在金州生活并对金州山水美景、风土人物系统做诗意描写的,自然非姚合莫属。

其二,是姚合金州之行影响巨大,他的金州之行,引起了当时文化人士的普遍关注和响应。

很多诗人因为姚合金州之行,开始关注金州

其中有诗人作诗送别,甚至有诗人专程来金州拜访他。

写诗送行的有:   项斯《赠金州姚合使君》:“为郎名更重,领郡是蹉跎。

官壁题诗尽,衙庭看鹤多。

城池连草堑,篱落带椒坡。

未觉旗幡贵,闲行触处过。

”⑤   方干《送姚合员外赴金州》:“受诏从华省,开旗发帝州。

野烟新驿曙,残照古山秋。

树势连巴没,江声入楚流。

唯应化行后,吟句上闲楼。

”⑥   来金州专程拜访他的诗人有:   无可专程游方到金州,驻锡金州草堂寺。

姚合陪伴游玩金州南园、杏溪、莲花池等名胜,互相酬唱应答,十分融洽。

例如《金州冬月陪太守游池》(一作《林下对雪送僧归草堂寺》):“残腊雪纷纷,林间起送君。

苦吟行迥野,投迹向寒云。

绝顶晴多去,幽泉冻不闻。

唯应草堂寺,高枕脱人群。

”⑦   贾岛专程来金州拜访姚合诗人喻凫写诗送别《送贾岛金州谒姚员外》:“山光与水色,独往此中深。

溪沥椒花气,岩盘漆叶阴。

潇湘终共去,巫峡羡先寻。

几夕江楼月,玄晖伴静吟。

”⑧   方干专程除了送行,还专程来金州,写下了《路入金州江中作》:“棹寻椒岸萦回去,数里时逢一两家。

知是从来贡金处,江边牧竖亦披沙。

”诗中有安康沿江曲折萦回的景色,尤为突出的是,记录了江边淘沙采金的盛况,甚至那些在江边的放牛小孩,都在淘沙呢。

其他同时代的诗人也对姚合金州之行表示了特别的关注,时常写信寄诗问候,如马戴《寄金州姚使君员外》,⑨其诗对金州山水充满了诗意的赞美和讴歌。

从中可见姚合金州之行在当时诗人群体中的影响和震动,自然引起了诗人们对金州的特别关注,他们诗意的发现和诗意的唱和,无疑对金州山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撩开了金州山水动人的面目。

姚合金州诗   姚合金州诗主要指他在金州当刺史时写的诗歌

那么他在金州作诗有多少首,有没有他在武功时那么多呢,现在以刘衍的《姚合诗集校考》为底本,做一系统的分析辩证。

其一,诗歌里带有明显“金州”字样的诗,总共十首,其中有《金州书事寄山中旧交》一首,《金州西园九首》,计十首

其二,诗歌里没有“金州”字样,但从其写景的具体地可以考证出的诗歌,有十二首。

这主要是系列诗《杏溪十首》、《游杏溪兰若》。

安康出土墓�,杏溪⑩为唐时金州一游览景区,同时无可上人也有诗《过杏溪寺寄姚员外》可证此地在金州,此地,是当时民众每逢佳节暇日,多来此地游览玩耍。

《殷尧藩侍御游山南》,山南在唐时主要指现在安康一带。

其三,根据他与无可贾岛等人在金州唱和应答确定。

《郡中书事寄无可上人》、《咏南池嘉莲》、《郡中对雪》、《郡中西园》、《送郑尚书赴兴元》、《送澄江上人赴兴元郑尚书招》、《喜贾岛至》、《喜马戴冬夜见过期无可上人不至二首》、《喜贾岛雨中访宿》,计十首

其依据可参见李建昆的论证:“文宗大和七年(833年),无可金州陪刺史姚合游南池,两人皆有诗作。

其后无可金州,复有留别姚合诗。

贾岛也曾于六月往金州姚合,喻凫赋诗送行。

”   其四,部分认可,但尚存疑需要考证的诗有:《闲居遣怀十首》、《寄张溪》、《寄贾岛》、《寄户县尉李廓少府》、《别友人山居》、《乞新茶》、《杨柳枝词五首》等二十余首。

认可主要依据从诗歌所涉及的人物、景物、物产等判断,理由不足之处在于暂时缺少文字旁证作依托。

如《乞新茶》绝不可能写在武功,因为那里不出产茶叶,也就不会特别重视茶叶的“新旧”,而在茶叶产地,如金州、杭州则饮茶之风浓郁,特别重视新茶。

故而《乞新茶》只可能写于这些地方。

杨克、李厚之、张会鉴等编撰的《安康历代诗词点校》,已将此诗收录,可做一部分旁证,部分肯定此诗写于金州

这些诗总共有五十多首,尚不包括一些统计不了的。

相对于姚合所有的诗歌总数,约占其中的十分之一。

从时间比重上看,这段时间是姚合创作的又一个高产期。

可见姚合金州之行,对其诗歌创作起着很重要的激励作用。

姚合金州诗的文化意义   其一,首次向外界介绍了金州的政情、民风与地理区位优势。

他的《金州书事寄山中旧交》满怀欣喜地向京城朋友推介金州

诗由衷地赞叹:安康是好郡,其理由是百姓淳朴,不狡诈,对于姚合的行政简朴,“政拙”极为满意,颇觉心公,一方面官员行政不骚扰惊动百姓,于民休息;一方面是百姓体察政府官员惠政,恪守法纪,两相和悦,实为好郡。

再就是安康此地市场繁荣,可以随时买酒畅饮;物产不同京城长安,“溉稻长洲白,烧林远岫红”;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可以“井邑神州接,帆樯海路通”。

由此可见好郡安康确实不同凡响,改变了人们称安康为四塞之地的错误论说,从全新的角度引导人们认识安康:民风淳朴、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等。

其二,首次对金州山水名胜进行诗意描写,对山水意蕴做审美发现,这是对金州山水形胜的审美体悟和文化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金州西园九首》主要题咏金州西园的九处景点,每首诗都点出此景点不为常人所能感受到的美感特征,或者说出为常人无法表达出的审美韵味。

如《江榭》点写江榭如同一双明眸一样,能给山水起到点睛作用,否则此处江水就是“无榭无双眸”。

这就是与常人感受不同的美感经验了,也许只有诗人的灵心方有如此体贴恰当的点评。

《药堂》则用绘画之笔,化虚为实,以近衬远,将在药堂所见的远水远山风景描绘出来,“四壁画远水,堂前耸秋山”,传神地描绘了药堂显敞静美的开阔视野。

《石庭》诗首句“布石满山庭,磷磷洁还清”直揭主旨,运用古文义法,扣住石庭不同别处的特征――“洁”、“清”,恰和诗人自己高洁清正的精神气格。

金州山水中的这些普通景物,经诗人诗笔描绘之后,无不成为金州山水文化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成为金州山水文化的宝贵财富积累。

其三,诗中与民和谐相处、风雅悠游的为官之道,为后世各代来金州执政的官吏做了表率,成为历代官吏勤政廉洁、风雅吟咏的效仿楷模,也是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遗产。

《咏南池嘉莲》写道:“芙蓉池里叶田田,一本双花出碧泉。

浓淡共妍香各散,东西分艳蒂相连。

自知政术无他异,纵是祯祥亦偶然。

四野人闻皆尽喜,争来入郭看嘉莲。

”写姚合在郡任职期间,荷池长出了并蒂莲。

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有的祥瑞。

姚合却不居功,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偶然的现象罢了。

因此敞开让百姓观看,与民分享。

在《乞新茶》、《乞酒》等诗中,同样用平和亲切的笔墨,记录诗人与民亲近、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和蔼可亲的地方父母官的形象。

这种风气同样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综上所述,姚合金州之行及其金州诗,对安康文化影响极为深远,意义重大。

其风雅逸韵,泽溉后世。

唐代之后,宋、元、明、清历代来金州做官的知府、知州,多数人勤政廉洁,或兴修水利,或兴办学校,或引种高产作物,都为此地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们为政之余,多数人都有诗歌流传。

清代安康知县陈仅,满怀深情地追念姚合的功绩。

他在《追和唐姚合金州西园九首诗韵》序言中写道:“兴安(今安康)隶汉西城,其地荒僻草昧,代鲜闻人。

至唐为金州治,城郭廨舍,亦失其因革。

自元和间,姚合为刺史,始有题咏,于是周朴、方干之徒游屐相继,人文肇启。

当在此时,有功于斯土不浅,而金州之人不知报本追始,如潮、柳、苏、杭之祀韩、柳、韦、白,为可惜也。

余令安康者九年,于兹长夏积雨,官牍萧闲,因取《武功集》中《西园九题》诗,依韵和之,以写归思,兼志向往。

”从中可见前人对姚合金州之行文化价值的认识与判断。

注释:   ①周菲菲:《姚合诗歌论稿》,2006年,学位论文,吉林大学,第30~31页。

②③胥文慧:《姚合诗歌研究》,2009年,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第35~38页。

④李建昆:《论姚合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兴大中文学报》,2005(6)。

⑤⑥⑦⑧⑨《全唐诗》第554卷,第649卷,第813卷,第543卷,第556卷。

⑩李厚之、张会鉴:《安康道教文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

文中引用在安康出土的地�铭文:“宜于金州西城县永宁乡第十二都杏溪村安厝宅兆。

”可见至迟,在宋代,安康城西有杏溪一地名存在。

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页。

杨克、李厚之、张会鉴:《安康历代诗词点校》,安康文化丛书编委会,1998年版。

陈仅,字采臣,一字馀山,又作渔珊。

浙江鄞县人。

嘉庆十八年(1813年)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紫阳县知县。

历任安康十余年,民以有功于邑,为建生祠。

咸丰二年(1852年)郡遭大水,立城隍(没有水的护城濠)不去,城没于水,陈仅被洪峰带卷漂至黄洋河,将亡遇救,得免于难。

郡人额手称庆,咸谓天佑良牧。

咸丰四年升宁陕同知。

未赴,致仕归里,杜门著书。

著有《继雅堂诗集》三十二卷。

陈仅:《继雅堂诗集・卷六》道光丁未刻本,清华大学藏书。

(作者为安康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博士)   编校:董方晓。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