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非在编”幼儿教师生存状况

打开文本图片集。

每年9月10日教师节前后,各地都会照例举办一些以“尊师重教”为主题的庆祝活动,而主角往往是各级中小学以及大学教师。对于耕耘在非义务教育领域的众多民办、非在编幼儿教师而言,则往往是一个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状况远不如中小学教师,甚至与同行业的公办在编幼儿教师相比也相差甚远。收入低、压力大、专业技能要求多、社会地位不高、职业发展受限等不容乐观的生存环境,成了当前幼教人才流失,困扰基层学前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去年高考后的填报志愿期间,光明网发布了一组“千万别报”的主题照片,内容为一些大学毕业生“前辈”,向即将填报专业的高考生们吐槽“理想与现实差距巨大的坑爹专业”。其内容诙谐,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行业的从业现状,一时间被网友疯狂转发。其中,该主题照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描述为:千万别报学前教育,因为——揉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从业者的共鸣,同时为幼儿教师行业的生存现状感到唏嘘。

在编幼儿教师生存状况究竟如何?有哪些进一步改善和解决的可行性方案?本期策划栏目,我们邀请了河北石家庄幼儿师范学校张振平副教授,共同就此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并通过采访调查、相关信息整理,试图从局部反映一些非在编幼儿教师典型的生存现状,从而引起相关业内人士的关注和思考。

01幼儿教师缺口很大“新幼儿教师”大多入职“非在编”。

教育部2015年7月30日发布的《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幼儿园20.99万所,比上年增加1013万所;在园幼儿(包括附设班)4050071万人,比上年增加156.02万人。

其中,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208.03万人,比上年增加19.52万人。民办幼儿园13.93万所,比上年增加5831所;入园儿童953.66万人,比上年增加45.70万人;在园儿童2125.38万人,比上年增加135.12万人。

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持续加大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中央和地方财政也逐年加大投入,各地幼儿园及入园儿童总数持续增加,这也给幼儿教师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

由于“市场”前景看好,一些原本不是从事幼儿教师培养的院校,在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也纷纷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可谓是“村村烧火,家家冒烟”。有的地方院校甚至开设了招收初中起点的学前教育专业班,以致出现了行业准入门槛低,专业层次下滑的趋势。虽然,近年来各地对学前教育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幼儿教师行业的“编制”规模也不断在扩编,但相对于每年毕业的大量“新幼儿教师”而言,仍是杯水车薪。新幼儿教师主要的就业渠道还是民办幼儿园或者公办非在编的岗位,那他们的就业状况如何呢?

02“新幼儿教师队伍的隐忧。

“新幼儿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缺乏职业认同感、获得的报酬也相对较低,而且在整个幼儿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种态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造成幼儿教育质量的隐性下降,并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人口的素质。

幼儿教师队伍是影响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所谓“新幼儿教师”,是指大中专学前教育专业扩招、国家取消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后进入到幼儿教师队伍的那部分教师

(一)幼儿教师培养机构生源质量低。

近些年来,由于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也呈明显增加态势。

幼儿教师单纯由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培养的局面如今已被打破,伴之而来的是众多的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加入到培养幼教师资的行列中来。表面上看,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到幼儿教师队伍中,满足了眼下幼儿教师的需求,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不容小觑。

上世纪80年代只有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才有机会报考幼儿教师学校,而今这一局面已经完全被颠覆。过去幼儿教师的母校——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正在不断萎缩,有的成为某大学的一个系,有的成为某学院的一个教学部,招生数量不断下降。也就是说,真正高质量幼儿教师的培养机构在不断减少。目前看似庞大而又多层次的幼儿教师培养机构,其主体生源质量不断下降,有的学校招收的甚至是中考成绩只有一二百分的学生。很多学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家庭教育缺失,甚至带有一些不良习气,如果这部分毕业生大量涌入到幼儿教师队伍中来,很有可能对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幼儿园缺编局面严重。

目前蓬勃发展的幼儿教育事业对幼儿教师的大量需求,与人事制度改革压缩编制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造成了幼儿园普遍缺编的尴尬局面。

我们曾经在不同地区抽样调查了一百余所幼儿园,实际行政缺编的几乎是100%。这些幼儿园在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建园时仅有3至5个班的规模,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每个班配备“两教一保”,加上园长、主管园长、保教干事、保健医生、厨师及其他工勤人员,一般在12至20人。但随着社会对幼教事业需求的不断扩大,幼儿园规模增加到过去的2至3倍,有的甚至增加到4至5倍,而目前的编制依然是按照过去的规模进行编配与财政拨款,导致一部分幼儿园为了压缩财政支出,不按国家规定的每个班配备“两教一保”,改成“一教一保”。

由于许多幼儿园班容量超员,增加了幼儿教师的工作量,幼儿教师每天更多的时间用于维持教学秩序,而用于教育教学上的精力相对减少。

更多幼儿园的做法是聘用“临时工”。许多刚进入幼儿教师队伍中的“新幼儿教师”,怀着对幼教事业的憧憬之情积极工作,但几年下来,较低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使之感到处处不如“正式职工”,而且似乎“永无出头之日”。“临时工”因缺乏归属感而导致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缺失,这是造成这部分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三)80后人生观独特。

“新幼儿教师”大部分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表现出新新人类的价值观、人生观。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独生子女在“新”幼儿教师中占到80%以上,他们具有独生子女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具有独生子女性格品质上的不足;其二,他们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思想解放,观念超前,尤其是在职业自我认同感上,不会像祖辈、父辈那样一辈子固守某个职业或某个岗位,而无论社会地位与待遇的高低。

从我们对部分幼儿园园长的访谈情况来看,这些教师中不少人在生活上追求时尚、我行我素;工作上缺乏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心相对不够。虽然与幼儿园签订了某些协议,但动辄不打招呼或打招呼却未经园方同意,就辞职离开。

(四)管理体制造成高流动性。

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还没有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来看,学前教育大都归属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基础教育范畴,没有单独设立与基础教育平级的专门行政处室。由于基础教育已经涵盖了高中、义务教育、特殊教育等诸多业务管理职能,无暇顾及还没被纳入义务教育的幼儿教育。而幼儿园的人事管理,如编制,大都隶属于各自的主管部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许多地方把幼儿园隶属关系下放到区(县)以下,不少企业幼儿园也归到区里。由于管理体制问题,许多幼儿园实行了纯市场化的“自负盈亏”经济运行模式,幼儿园除了有为数很少的几个吃财政饭的编制外,更多的人被纳入市场管理,有不少幼儿园还采取了“承包制”。

由于种种原因,“新幼儿教师”的待遇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导致幼儿教师流动性偏高的一个原因。有的幼儿教师每年换一个幼儿园,有的甚至一年换两三个幼儿园,如此高的流动率连起码的教学常规都保证不了,更不用说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了。

(五)私立园陷入恶性循环。

现如今,大量的私立托幼园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子女入园难的问题,对幼教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各级行政部门对其监管力度相对不够,导致为数不少的私立幼儿园在管理上存在着种种不规范状况。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幼儿园不按照国家规定发放足额工资。不少幼儿园管理者为了节约开支,对新入职的“临时工”采取的是试用期、聘用期工资制,一般试用期只有很少的工资,许多刚毕业的幼儿教师工资根本达不到当地劳动部门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有些不规范的幼儿园甚至在试用期不发工资。

这部分幼儿教师也没有各种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由此导致了许多“新”幼儿教师“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心理,经常处于“努力找工作”的状态之中,根本无心把精力投入到研究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备课、钻研业务上,其结果是导致许多私立幼儿园教师流动l生大,教育质量不高,并形成恶性循环。

总之,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事关国家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之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国家制定或调整当前相关政策,加大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和投入力度,站在“科教兴国”的高度,解决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的发展问题,解决好学前教育师资的后顾之忧。

03关于非在编幼儿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数据。

说明:本数据是基于我国三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省份抽样幼儿园1450余非在编幼儿教师调查的统计结果,并通过访谈验证问卷调查信度与效度。

总体描述:目前在岗幼儿教师总体,有56.3%左右的为非在编幼儿教师(其中:20%为合同制,18.5%为协议制,9.8%为临时工身份),43.7%左右的为在编幼儿教师

(二)收入与支出。

1.有40%左右的收入与支出持平;。

2.有3.3左右的收入大于支出;。

3.有56.7%左右的收入小于支出。

(三)工资发放情况。

1.有73.3%左右的能及时发工资但不足额;。

2.有3.3%左右的足额但不及时;。

3.有20%左右的只是发了生活费(试用期)。

(四)每天工作时间。

(五)享受休息权情况。

1.有10%左右的人能休息且有工资;。

2.有26.7%左右的人能休息但没有工资;。

3.有26.7%左右的人加班但能有工资;。

4.有3.3%左右的人常加班但没有工资。

(六)住房情况。

1.有6.7%左右的单位提供集体宿舍;。

2.有76.7%左右的租房住;。

3.有16.7%左右的投亲靠友。

(七)变换单位情况。

1.有16.7%左右的换过4个单位以上;。

2.有13.3%左右的换过2—3个单位;。

3.有3.3%左右的换过1个单位;。

4.有66.7%左右的未报告或不便报告。

04非在编幼儿教师职业成长“边缘化”及解决路径。

在编幼儿教师是我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产物,是当前我国“双轨制”人事制度背景下的幼儿教师队伍的“新生代”主体,并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而且在整个幼儿教师队伍中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在整个教师阶层中属于“弱势群体”。其临时工身份造成他们社会地位偏低,获得的报酬严重不足,流动性较大,缺乏相应的职业认同感与个体归属感,其职业成长已被严重地“边缘化”。

(一)非在编幼儿教师的由来。

在国家取消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以后,实行“自主择业”背景下,大中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以“在岗不在编”的形式进入到幼儿教师队伍中来。目前这些学前教育专业(尤其是专科以下)毕业生,“高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已是业内不争的事实。他们主要流向是:办园规模小、缺乏硬件设施、教学常规不规范、待遇低、缺乏专业化成长环境等低端中小幼儿园私立幼儿园。这部分幼儿教师流动性大、缺乏相应的职业认同感、获得的报酬也相对较低,他们的教师职业成长处于被严重“边缘化”的态势,这无形中使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虽然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教师[2013]1号)通知和教育部、中央编办、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12年9月颁布《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1号)中,都明确规定了:各地要高度重视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将《标准》作为办园的基本标准之一,补足配齐幼儿园教师,切实加强对各类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情况的动态监管。但目前的情形是:按照目前幼儿园的规模配置教职工,理论上本来欠缺的教师数量并不是太多,加之基础教育结构调整,许多农村中小学多余出来的那些“老、弱、病、残”教师大量转岗到幼儿教师队伍中,现实层面无论是公办幼儿园还是民办幼儿园基本上都能达到或基本达到“两教一保”,唯有不同的是,公办园进不了几个“在岗在编”的教师,而私立教师绝对数量本身并不小,只是没有“编制”而已。“补足配齐幼儿教师编制”,对于减少非在编幼儿教师庞大群体的总体数量几乎是“杯水车薪”,加之各地最近几年新审批的中专、大专办学层次的幼儿教师培养机构毕业生大量涌入幼儿教师队伍,非在编幼儿教师数量的增长远远超出了“入编”减少的数量。从目前公办园、民办园或私立园及其教师的比例,以及我国人事制度改革起始年限综合考量,非在编幼儿教师已占到了整个幼儿教师队伍的“半壁江山”。因此,他们在整个幼儿教师队伍中占的比例会也越来越大,这种态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造成整个幼儿教师队伍素质与学前教育质量的隐性下降,并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人口的素质。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