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隐逸情怀

在卷帙浩繁的唐诗中有这样一种诗:它常以唱和的方式出现,或题于墙壁上,或写于树叶上,意在告知友人自己曾来访过,这种诗叫“访友不遇诗”。

毕业论文网 /6/view—11550319.htm  “访友不遇诗”中最有名的无疑当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人听说某位隐士品行高洁,仰慕他的名声,特来拜访,但是却没有见到他。

在草庐外的松树下遇到了隐士的徒弟,于是上前问道:“你的师父去哪了?”徒弟回答:“我师父一清早就携着竹篮、药锄,外出采药去了。

我只知道他肯定就在这一带的深山中,但云遮雾绕,究竟在哪里,我就说不清了。

”全诗浅显通晓,直白得如同一幅画面,但却蕴涵着无限禅意。

这首诗通过诗人隐者不遇经过的描写,展示了隐者的生活环境以及他的所作所为,从而表现了他高洁的志向。

整首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空灵飘逸,留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这首诗,紧紧围绕“寻西山隐者不遇”这一主题,展开描述,寄托情思。

前四句一一暗扣隐者、西山、寻访、不遇这几个关键词,并在情感表达上故意造成一种跌势。

次四句悠悠向往中,表达诗人既憾又慕的怅惘之情。

紧接着又出人意料地借景生情,抒发了作者欲超脱世外的幽情雅趣。

从而在“不遇”和“有得”的巧妙暗合之间,给读者以深刻的心灵启示。

有着隐士经历的诗人李白年少时曾写过一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往,愁倚两三松。

”诗中所写景色,历历在目,但又无处不在暗示访友不遇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时见”与“不闻”,一正一反写不遇,恰到好处地巧妙点题。

最后一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更是能打动人心。

此外,高骈的《访隐者不遇》同样也写的颇具意趣。

“落花流水认天台,半醉闲吟独自来。

惆怅仙翁何处去,满庭红杏碧桃开”。

诗人寻访的友人是一个隐士,一路落花流水,如入天台仙境,诗人半醉闲吟而来,虽未见到友人,但满庭的红杏碧桃却让他流连忘返,陶醉不已。

访友不遇诗”妙就妙在不遇

有时候不遇比遇更能打动人心。

《世说新语?任诞篇》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王子猷居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今浙江省嵊县),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这种随心所欲、任性而为、无拘无束的魏晋风度,是多么地让人向往。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今天,我们还能像古人那样一夜泛舟,访隐者不遇,乘兴而去,兴尽而归吗?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