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新老结合”用人术】法家的用人术

两会报道记者年轻化问题不可回避,合理分派新老记者,发挥各自优势,才能提升两会报道的综合质量。

近几年来,严肃生硬的两会报道逐渐变得活泼可读,百姓的民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一年中重要的新闻大事,在全国两会报道上,各媒体都精心备战,派出最强阵容参与报道

在文字记者奔走委员代表之间,长枪短炮追逐明星奔跑的队伍中,80后记者的主导地位非常明显。

两会报道中,记者年轻化是否会造成报道的幼稚化呢?      一      现在新闻从业人员队伍中的年轻记者,虽多数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们对新闻的热爱和激情,注定会为报道注入新的活力和热情。

年轻记者乐于创新,这表现在采访问题的角度创新和写法创新方面。

2011年,微博成了各媒体报道两会的工具新宠,利用微博征集民意,为两会建言献策,跟踪委员代表的两会微博言论。

这种报道工具创新是年轻记者的优势所在,他们有更为前沿的信息源和更先进的技术操作能力。

随着全媒体的全面推进,传统媒体不再固守原有模式,网络视频、两会专题论坛等使传统报道迅速更新。

2011年,新安晚报派往北京的6名记者平均年龄为26.7岁,除了有3个人跟踪会议报道,还有3个人负责全媒体播报,并在北京设立演播室,随时请代表委员参与话题讨论,进行现场直播。

年轻记者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们为原本刻板枯燥的两会报道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内容。

年轻记者问题的角度,决定着年轻人群关注两会报道的内容,就业政策、教育模式、房价调控等话题,更为实际地影响着年轻人对社会发展的判断和参与建设的方向甚至是热情。

2010年全国两会,北京一家媒体报道了北京年轻蚁族蜗居现象,引起了委员和代表们的高度关注。

正是因为两会期间年轻记者敏锐的视角,再次把年轻人就业安居问题提到社会民生的层面,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二      用年轻人的视角看两会报道两会固然重要,但是,由于“经验年轻”所造成的报道幼稚化现象已然出现。

尤其体现在地方都市报及地方电视广播的报道上。

仅以都市报为例,从版面上我们不难看出各媒体对全国两会报道的重视,动辄10余个版面,在报道力量上更是不惜成本。

在笔者所在的长春市,三家都市报分别派往北京的人数为7人、6人、5人。

是不是派出的阵容越大,报道就越强大呢?事实上,我们除了看到整体的铺天盖地的两会报道外,细看结构、内容、深度等就会发现问题报道内容多而杂,猎奇而无纵深,解读能力差,建议能力弱,结构松散不合理等。

而这些问题的实质原因就在于赴前方“取料购物”的记者没有成为一名合格的“采购员”,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编辑再老道,也很难做出丰富的菜肴。

由于缺乏成熟的掌控能力,年轻记者常常会偏离两会报道重心,过分关注明星代表委员,极力挖掘雷人语录以增添报道的可看性。

作为中国电力名人,李小琳自然是全国两会的热点人物,但在追逐李小琳的采访中,多数记者把采访重点放在了她的父亲前国家总理李鹏的身上,甚至有记者所提问题很八卦,李小琳只好礼貌拒绝。

三      两会报道记者年轻化问题不可回避,这是因为媒体从业人员本身就很年轻化,中国的媒体还没有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记者流动性大,在当今社会遇到的诱惑也多。

一个记者在一家媒体能够做上10年就已经成为一名老记者了,而这样的记者基本上到了管理岗位或转到其他岗位,在35岁之前离开记者岗位的新闻从业人员占多数。

在精神和体力的双重压力下,更多的记者选择了转型或离开,这种状态决定了记者队伍的年轻化

记者年轻化不完全等于经验年轻化,对于年轻记者而言,锻炼与提高时政新闻业务水平,做到及时充电非常重要。

而老记者在具备成熟经验的同时,还要保持一种年轻的心态和持久的进取心。

解决这两个问题,在两会报道中采用“新老结合”的用人之术,合理分派新老记者,发挥其各自优势,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才能在两会报道战役中打稳、打准、打得精彩,提升两会报道的综合质量。

(作者为城市晚报时政新闻中心主任)。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