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成长小说的审美特征

摘 要:少年成长小说成人成长小说相比较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少年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性意识觉醒所带来的种种困惑,着力刻画主人公性格的初步形成,表现主人公经历精神危机后,对世界有了自己的认识理解,具有了适应社会的初步能力。

关键词:少年成长小说 成人成长小说 审美特征。

成长小说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何谓成长小说至今也没有清楚的界定。尤其是成人小说中的成长小说少年小说中的成长小说更无有意识的区分。成人小说少年小说是从年龄的不同予以界定,成长小说则是一个母题,成人小说中有之,少年小说中亦有之。但二者的审美特征、研究对象、接受主体均有明显不同,有必要做出区分,谓之少年成长小说成人成长小说,这既可明确其隶属关系,又能突出其各自的审美特征。

一、成长小说研究的理论背景。

成长小说”在西方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小说。西方许多学者对成长小说都有研究。艾布拉姆斯的《欧美文学术语词典》说:“这类小说的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叙述主人公从幼年开始经历的各种遭遇。主人公通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危机,然后长大成人并认识到自己在人世间的位置和作用。”① 莫迪凯·马科斯在《什么是成长小说》中认为“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在成长小说中,仪式本身可有可无,但必须有证据显示这种变化对主人公会产生永久的影响”②。 而对成长小说研究影响最大,被各研究者引用最多的是巴赫金的《教育小说及其在现实主义历史中的意义》,其中对成长小说的特点、类型、人物形象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通过几种小说类型的比较,对成长小说的内涵作了界定:“它塑造的是成长中的人物形象。这里主人公的形象,不是静态的统一体,而是动态的统一体。主人公本身、他的性格,在这一小说的公式中成了变数。……这一小说类型从最普遍涵义上说,可称为人的成长小说。”③然后,巴赫金从“对真实的历史时间把握的程度”的角度,把成长小说分为五种类型:纯粹的循环成长小说、循环型成长小说、传记型成长小说、训喻型成长小说、现实主义型成长小说。并强调“在前四类的作品中,人的成长被置于静止的、定型的、基本上十分坚固的世界的背景上”④。 而最后一类“人的成长带有另一种性质。这已不是他的私事。他与世界一同成长,他自身反映着世界本身的历史成长。他已不在一个时代的内部,而处在两个时代的交叉处,处在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上,这一转折是寓于他身上,通过他完成的。他不得不成为前所未有的新型的人。这里所谈的正是新人的成长问题”⑤。其实巴赫金成长小说的分类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类:一是人物是成长变化的,而世界是静止的,即前四种类型;二是人物是成长变化的,世界也是变化的,且人与历史一起成长,成为前所未有的新型的人,描写的是新人的成长,即最后一种类型。而最后一种类型才是作者重点研究的,也是现在很多研究者所认为的真正的成长小说

中国对成长小说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当时称之为“教育小说”、“修养小说”,主要是对外国小说的介绍与研究,没有实质性的成果和影响。真正有点规模的学术性研究则是21世纪的事。樊国宾《主体的生成——50年代成长小说研究》、李学武《蝶与蛹——中国当代小说成长主题的文化考察》、田广文《困惑的张望——新潮成长小说论》、许美霞《论中国当代成长小说的内涵》、孙靖《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叙事学研究》等一批博士硕士论文构成了中国成长小说研究的新景观。

从儿童文学视角对成长小说进行研究的并不多,有意识区分成人成长小说少年成长小说的则更少。较早从儿童文学视角对成长小说进行探讨的是《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其中对成长小说的题材、特点及其与少年小说之关系等进行了讨论,虽没得出一致性结论,但对“成长小说”这一命名却是明确的。之后,王泉根、朱自强等把成长小说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独立文体进行研究。至此,成长小说成为儿童文学的正式一员。但并没有严格地与成人成长小说区分开来,仍笼统称之为成长小说。因而形成各自为阵而又相互交融的含混局面。

二、少年成长小说审美特征。

少年成长小说是描写少年儿童走向成人这一成长阶段的“心路历程”的小说,其主人公是十二三岁至十八岁以前的少年,主要描述人物经历某种精神危机后,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形成初步的性格特征,找到了自己的社会位置,走上了或正在走上理性的成人之路。少年成长小说的接受主体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少年,他们有着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视野。作为表现他们成长,供他们阅读欣赏的少年成长小说具有不同于成人成长小说审美特征。

首先,在审美内涵方面少年成长小说主要表现少年主人公自我意识和性意识觉醒所带来的种种困惑。而成人成长小说的内涵则更为丰富而宽泛,从时间上来说可以写人一生的成长经历,或成人以后的成长经历,或某一特殊阶段的成长经历;从内容看可以是人一生中所经历的改变人物性格、促使人物不断成长的各种困惑与遭遇,也可以是人生某一阶段所经历的促使人物性格发生变化的切肤之痛。

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处于过渡期的少年们鲜明的特点,而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却相对贫乏。他们在追寻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不断与成人世界发生碰撞,最终迈进成人世界。这其间他们有过困惑、痛苦、挣扎、抗争,但他们承受了,也成长了。少年成长小说用真实细腻的笔触描写少年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这一切,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现他们渴望独立与难于独立的矛盾,表现他们追求自我价值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渴望独立是每个少年的追求,也是其成长的标志。处于过渡期的少年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但独立能力却相对贫弱,这对矛盾伴随着他们成长,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他们不断改变自己,认识世界,最终独立于成人世界。《山羊不吃天堂草》中的明子随师傅进城谋生,在历尽了生活艰辛、世态炎凉后,终于独立于世界,虽然作品没明确明子最终走向何方,但却让读者清楚地感受到明子“跨入了一个新的生命阶段,他应该成人了”⑥。处于过渡期的少年总在不断寻找自我,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但其纯真的理想往往与复杂的成人世界发生冲突,他们不想循规蹈矩沿着传统的路往下走,他们想开辟广阔自由的自我空间,然而却处处碰壁,所以他们迷茫、思索,生命的意义何在?在不断碰壁与思索后,他们对复杂的成人世界有了新的认识,明白了自己的生命价值,或寻找到了自己的社会位置,被社会认可,或继续追寻,游离于社会之外,就像哈克贝利·费恩一样。《红瓦黑瓦》中的赵一亮为了成为第一胡琴手,刻苦练习,甚至不择手段,终于如愿以偿,然而却不能进入黑瓦房继续读书、拉胡琴,只有回到他看不起的祖传的染坊继承父业,经过几番挣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社会位置,融入了世界,成为了社会的一员。

表现性意识觉醒所带来的种种困惑少年成长小说又一重要内容。性意识觉醒少年成长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直接影响他们人生观的形成,是他们感受最深、谈论最多的因素,也是少年成长小说中备受关注、争议最多、最难于表现的因素。《细米》描写了一个乡村男孩细米受到情感的洗礼,度过情感危机,步入了新的成长历程的故事。《红瓦黑瓦》描写了林冰对陶卉朦胧的爱情,展现了少年对异性喜爱而羞涩的情感世界。《草房子》描写桑桑见到纸月后变得干净、文雅,这正是少年性意识觉醒的特有表现。少年成长小说性意识的描写相对于成人小说来说更为纯净,毕竟少年处于性意识觉醒阶段,对性的认识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向往,一种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因此不像成人成长小说对性的描写有更实质性的内容。

其次,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少年成长小说着力刻画的是主人公性格的初步形成,表现主人公经历了精神危机后,对世界有了自己的认识理解,性格初步定型,具有了适应社会的初步能力。而成人成长小说着重刻画的是主人公性格的发展变化,表现人物与历史一起成长,成为前所未有的新型的人。如果根据巴赫金成长小说类型的划分,少年成长小说应该属于前四种类型,主人公的“成长”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主人公是在一个时代的范围内成长,即世界是静止不变的;二是主人公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这个世界少年成长小说由于特定的年龄阶段的局限,不可能表现两个不同时代世界主人公成长要么融入这个世界,要么背离这个世界。所以,少年成长小说主要表现主人公经历了种种精神危机,摆脱了种种困惑后终于能够立足于这个世界,即完成了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成长了”。《山羊不吃天堂草》中的明子历尽艰辛,终于明白了自己的人生之路,朝着这个世界坚定地走去。《草房子》中桑桑经历了死亡的考验,告别儿童时代,走向新的世界。《红瓦黑瓦》中的林冰、赵一亮、马水清等都经历了不同的精神困惑与生活磨难而融入了这个世界

成人成长小说则属于最后一种类型,即:主人公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世界也是发展变化的,人与历史一起成长。其同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主人公经历了两个时代;二是主人公成长为新型的人。成人成长小说不像少年成长小说受年龄的限制,处于同一个时代,而是跨越两个时代主人公成长不仅仅是能够融入这个世界,而且是与世界一同成长主人公是一个变数,世界也是一个变数,主人公最终是成长为新世界的新人,而不是旧世界的一员。《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几经磨难,终于从一个迷茫困惑的弱女子成长为新型的人——成熟的革命者。她的成长已不是她个人的私事,而是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她的成长反映着历史的成长,她正是处在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上,通过她完成了时代的转折,所以她成长为新型的人。

总之,少年成长小说是以由儿童走向成人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少年主人公,他们的成长是在经历了自我意识与性意识觉醒的种种困惑后,形成了初步稳定的性格,能顺利(或不能)进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而成人成长小说成长主人公时代的转折点上,经历了种种磨难或切肤之痛后,性格改变,成长为新型的人,是人物与历史的共同成长。因此,少年成长小说成人成长小说虽然出自同一个母题,也有不少相同之处,但其审美特征却极为不同。

① 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朱金鹏、朱荔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8页。

②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③④⑤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白春仁、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30页,第232页,第232—233页。

⑥ 曹文轩:《山羊不吃天堂草》,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第292页。

参考文献:

[1]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三卷)[M].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 曹文轩等.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M].天津:新蕾出版社,2001.

[4] 曹文轩.山羊不吃天堂草[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5] 曹文轩.红瓦黑瓦[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

[6] 曹文轩.草房子[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作 者:李丽萍,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儿童文学研究。

编 辑:杜碧媛。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