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活动分析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活动分析。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教材编写的目的就在于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教材活动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极大体现了地理教学的核心理念,明显转变了地理教与学的方式。本文就高中地理教材活动进行简要分析,文中活动教材中除地图系统和正文以外的部分,即人教版中用浅背景色标明、以栏目形式出现的内容都是活动,包括活动读图思考、阅读、案例以及问题研究。本活动分析具体内容为人教版《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中的活动,有读图思考活动、阅读三种形式。   一、读图思考的运用   读图思考一般安排在重要内容结束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运用,有针对性地巩固已学习的内容,及时反馈、总结知识。针对图表设计思考问题,加强图表的思维训练,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   本节教材读图思考共设计了三个问题,学生在阅读教材图1.1和图1.2的基础上,结合思考题,由学生归纳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差异及原因。此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达成课程内容标准要求。案例是人教版地理必修3 教材的核心,也是教学过程中应贯彻的主体内容。   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通过活动的讨论,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舞台,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价、反馈、激励等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学习,师生、生生共同探讨地理问题,进行对话,通过思想碰撞,最终达成共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地理分析能力。在思考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分析思路,如影响气温的常见因素:纬度高低、地形地势、海陆位置、洋流、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下垫面、人类活动等。通过图1.1和图1.2可以很快得出两地间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地纬度位置的差异。   思考2: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在第2个思考中,通过对等降水量的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描述能力,通过互动,首先要学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生了解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的描述方法,一是两地年降水量的总量不同,二是年降水量的地区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图1.1可以看出年等降水量线共有3种,分别为1 000mm、1 200mm、1 600mm,而图1.2中年等降水量线共有400mm、500mm、600mm 3种,学生掌握方法后共同研究得出长江三角洲降水量较多,由南向北减少的分布规律,松嫩平原降水量较少,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减少的分布规律。接下来再按照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 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洋流、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进行描述。长江三角洲各地的年降水量主要由大气环流决定,此处主要是夏季风的影响。松嫩平原既有季风影响,又有地形影响。在引导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图像观察能力的培养。   思考3: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此思考题目内容是开放性的,可从农业生产方式、种植的农作物品种等方面说明两地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从农业生产方式对比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不利于发展农业大型机械化;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发展大型农业机械化。另外由于河网密度差异长江三角洲的水源利用更便利。长江三角洲主要农作物是水稻,而松嫩平原主要农作物是小麦。   二、活动的运用   活动设计侧重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过程,旨在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节教材活动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形式多种多样。   活动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墙体轻薄;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以在课前对学生提出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提前收集相关图片,分小组交流、展示合作成果。条件不具备的学校,教师可提供部分图片等资料用投影仪展示出来,再进行分组活动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