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监测和护理]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

[摘要] 对105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液体复苏监测和护理作回顾性总结。

在伤后活动性出血控制前1 h的黄金时间内应采取有效的液体复苏治疗,维持生命体征,确保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并尽早控制活动性出血;积极纠正内环境紊乱,重建机体生理反应,可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c)—084—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严重创伤患者在医院急救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多。

我院ICU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共收治创伤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traumatic shock,HTS)患者105例。

回顾总结,在急救时有效的液体复苏治疗很重要。

现将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监测和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ICU2006年12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05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男性82例,女性23例,年龄19~84岁,多发伤占7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均符合创伤失血性休克诊断标准。

1.2急救处理   包括:①快速评估伤情。

②心电监测、指脉氧监测

③吸氧,开放气道,机械通气治疗。

④有效扩容,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二路或二路以上)。

⑤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

⑥预防和控制感染,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⑦急诊手术,控制活动性出血(包括开颅减压+血肿清除、剖腹探查、胸腔闭式引流术、开放性损伤清创缝合止血术)。

休克纠正后及时脱水利尿治疗,改善组织细胞缺血、低氧。

2结果   存活74例,死亡22例,自动出院9例,抢救成功率为70.5%。

3体会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伤势严重,病情变化快,并发症严重,死亡率高。

救治及时可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

急救处理中液体复苏是最基本和首要的措施。

3.1维持生命体征,确保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快速评估伤情,医护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首选上肢较大的静脉如贵要静脉、正中静脉,进行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建立两路或两路以上静脉通道,液体可迅速进入体循环。

液体首选平衡盐液,同时申请浓缩红细胞、血浆、冷沉淀或血小板,在伤后活动性出血控制前1 h黄金时间内按晶胶比例为2~3∶1输入体内,也可选代血浆制品如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注射液等,使收缩压维持50~70 mm Hg(1 mm Hg=0.133 kPa),确保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基本血流灌注[1—2]。

但对于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应维持80 mm Hg 以上,应注意不同致伤部位的差异及患者个体化差异。

在收治的105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有17例患者在入院时无创血压测不出,心跳存在,护士迅速进行外周动脉穿刺置管术行有创血压监测,获取重要数据,为抢救赢得时间。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报道,在休克活动性出血控制前早期大量的液体复苏,严重扰乱机体内环境和代偿机制,引起凝血功能障碍,造成失血量增加,增加并发症和死亡率[3]。

护士采取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同时快速做好术前准备,如配血、皮试、备皮、导尿、置胃管等。

手术止血才是最根本的抗休克措施[4]。

急救中,护士采取多功能监护仪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指脉氧、中心静脉压,严密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及末梢循环,并采用心阻抗图仪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可获得心排出量、每搏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容量负荷等数据信息,以指导临床救治

对于体温(肛温)低于35.0℃患者,及早应用电热毯、提高室温等保暖措施。

创伤性凝血病、低体温及代谢性酸中毒是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致死性三联征。

3.2动态尿量监测,评估液体复苏   尿量是一个可靠、简便的监测指标。

休克时,尿量减少甚至少尿、无尿,在液体复苏过程中动态尿量监测,记录每小时尿量,维持尿量每小时大于30 ml。

分析判断少尿的原因:肾前性、肾性、肾后性。

活动性出血控制后,护士在积极液体复苏的同时适量适时使用利尿剂,以增加尿量,减少第三间隙液体,改善组织氧供,救治休克

3.3 纠正内环境紊乱,重建机体生理反应   在急救中,护士准确采集血标本,及时送检。

严密监测患者动脉血pH值、碱缺失、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恢复时间[5]、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血液生化等,遵医嘱及时纠正机体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维持细胞代谢,重建机体生理反应,提高救治成功率。

随着医学的进步,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成功率较前大为提高。

在伤后采取有效的液体复苏治疗极为重要,减少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等后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降低死亡率。

对于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仍需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加以研究探索,以不断提高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Dutton RP,Mackenzie CF,Scalea TM.Hypotensive resuscitation during active hemorrhage:impacton in hospital mortality[J].J Trauma,2002,52(10):1141—1146.   [2]汪新良,谢钢,郑伟华,等.限制与积极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比较[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2):878—880.   [3]王彦.限制性液体复苏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0):82—83.   [4]蒋伟,向勇.第四届全国创伤学术交流会论文综述[J].中华创伤杂志,1997,13(3):195.   [5]黄养能,李涤病,方贤土.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对判断创伤休克预后的意义[J].现代实用医学,2004,16(7):409.   (收稿日期:2009—03—05)。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