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音乐的发展趋势 广播节目创新的必要发展趋势

广播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它以电波作为传播手段,因而具有大众传播的特性,现代电子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广播音乐得到最直接、最广泛的流传,进入社会生活的全部空间,扎根于人类日常生活之中。

随着人类文化大融合的趋势,广播音乐的全民性将成为世界潮流。

无论严肃音乐还是通俗音乐,都会以不同的形态走向大众,从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广播听众是分层次的,广播听众广泛而多样。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电台开办的主要是通俗节目,即在内容上适合大众水平和需要,容易为大众理解和接受。

通俗广播节目必然离不开通俗音乐

所以,有理由认为,21世纪的广播音乐将以通俗音乐为主,雅俗共享;以全民性为特征,充分显示其通俗性、娱乐性和消闲性。

本世纪是传播科技革命的世纪,有人把这一最大的社会变革与18世纪欧洲的产业革命等质齐观,它的意义正如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指出的“媒介就是信息”,给社会带来了空前的震撼。

传播经历了口头、文字、印刷、电子四大阶段,广播作为传播的一种,从一开始就与音乐结缘。

科技的进步同样显著地影响到音乐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爱迪生发明的录音为音乐传播变革创造了先决条件,之后有了麦克风、晶体电子管扩大器、磁性录音带、慢转唱片、立体声等一系列技术发明,上世纪50年代超矮波电台的建立,使音乐传播发生了突变。

技术媒介的日益发展,使电声设备不再仅仅用于传播音乐,还用来制造音乐,如从上世纪50年代起风靡一时的电子音乐就给娱乐性流行音乐带来了至今不衰的影响。

世界广播事业继调幅广播和调频广播之后,本世纪末又诞生了数字音频广播(DAB)。

这一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将使广播音乐得到更加优质高效的全球性流传。

但是广播音乐并非十全十美,在多媒体时代,各种传媒相互竞争,手段越来越新,以追求最大传播效应。

音乐电视(MTV)的出现,在形式上取悦于大众。

被视为“凝固的载体”的报纸,虽不传声,但对音乐的阐述能给人以“永恒的概念又不因时间而消逝”。

还有其他音像制品、家用电脑、高保真音响等新型文化消费,已经把电台的黄金时间挤去了。

无怪乎有关传播效果统计资料显示,广播相对其他媒体,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全社会文化消费走向空前平等的情况下,音乐广播要在挑战和竞争中重振雄风,只有充分认识自身的可听性、可适性特点,发挥广播广泛性、直接性、即时性和收听工具一般人都买得起并可随身携带的优势,制作出多元化、高品位、高水平、高素质的节目

广义而言,广播音乐听众是所有对音乐有兴趣并听广播的人。

作为音乐文化的载体,人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元素。

而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是社会结构的子结构,他们之间的差异分化出“各种不同情趣和口味”,即内隐的音乐需求和倾向的差别。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听众已经发生了变化,广播电台除了办男女老少咸宜的节目外,还必须满足不同听从的另类需要,即多元化需要。

我国近年来出现的近1200家系列电台(专业电台)正是适应听众这一变化的产物。

节目而言,当前我国广播音乐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音乐品种单调,流行音乐比重过大;二是高水准的音乐节目少。

广播音乐在向大众文化倾斜的同时,目前还有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高雅的节目不足,未能满足高层次文化受众的需求。

其实通俗音乐只是一个品种,它的听众也只是其中一个层次,一个大型电台应同时拥有不同音乐形态的节目,做到通俗与高雅的多样化、形式与内容的多样化,以音乐品种多元化特色满足多层次听众的选择。

其中,对广播专业人士而言,音乐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音乐节目制作人,要不断地对听众的需求进行调查,对节目内容的设置进行调查,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改革。

高品位、高水平、高素质的节目有赖于制作人的经验、创意和对事业的持续热情。

广播音乐是否喜闻乐听,取决于节目的内容和电台独特的风格。

这中间,内容当然重要,但个性与技巧绝不能忽视。

20世纪大众传媒创造的现实造就了大众社会的到来,形成了新型的广播文化

广播音乐作为社会文化的一分子,以其全民性的特点有着潜在的价值和现实价值。

广播音乐的诸多功能中,尤以认识、审美功能的作用突出,并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听众音乐行为取决于一系列的客观和主观因素。

作为音乐消费,虽然包括音乐享受和音乐娱乐的意蕴,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广播音乐音乐为工具,对人进行智慧启迪和道德教化、知识的吸取和思想的升华、才能的提高和人格的铸炼,使人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受到激励,实现升华。

音乐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会逐步形成对美的热爱与追求的积极心理定势

个体审美心理定势的形成,使每个人变得更美好;群体审美心理定势的形成,使群体更能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社会审美心理定势的形成,使社会环境更适合人的发展。

这其中,无不体现音乐美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和作用。

然而,审美理解力不是生而具有的,它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

广播音乐作为面向全社会的美育之一,有着比学校美育更为广阔的天地和内容。

广播电台要制造接受音乐艺术的阶梯,让听众逐步走向古今中外音乐的殿堂,学会娱乐、接受、审美和思考,真正获得对音乐艺术的“高尚享乐”。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是一个加速发展的社会,是一个文化交往频繁的社会

各国之间尽管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生存空间等方面存在各种差异,但是音乐文化互相接近却是共同的。

广播音乐作为信息的载体、文化交流的手段和文化节建设的重要领地,将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受世界意识影响,中国的广播音乐将与整个“文化热”连成一体,在文化精神上与世界文化潮流相对接,持开放性的文化立场,在思想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行为方式等方面进入文化的世界性,在大交流大融合中,让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进入中国,让中国的音乐文化走向世界,并力求取得最高的音乐思想和艺术水平、最广的音乐流传和最深的音乐影响。

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社会效益的统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广播音乐文化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作者单位:吉林榆树市广播电视局)编校:郑艳。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