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隐逸诗时空叙写模式探究|隐逸

关键词汉魏六朝 隐逸 诗歌 空 模式。

摘 要汉魏六朝隐逸风盛行形成国诗史上隐逸诗歌创作黄金代。

隐逸诗歌无论从创作数量还是艺术描写方面都呈现出繁荣景象且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由环境和代影响虽然作者身份各异命运不其作品却与空叙写方面表现出种带有明显共倾向审美特质从而建构了国古代隐逸诗乃至隐逸学种空叙写模式。

汉魏六朝期是国历史上黑暗、动荡期。

战争、灾难无休无止朝代更迭频繁名士们批地被杀戮。

人们了逃避苦难人生不断地寻种种脱道。

因而学上生死主题、隐逸主题和游仙主题盛极隐逸诗歌创作形成国古诗歌史上次高峰诗歌宣扬避开现实、隐居世外诗歌数量激增据统计魏晋期约有二五十首左右宋、齐、梁、陈约有二首左右。

隐逸诗类型看又可以分游仙隐逸诗、招隐诗、田隐逸诗、山水隐逸诗及佛理隐逸诗等等使得这期隐逸诗歌发展变得异常丰富多彩。

虽然这些诗人们命运各不相写作艺术也各有千秋且有高低优劣分然而量隐逸诗歌由环境和代使然诗人们对诗歌涵所传达出空审美特质认识某些方面却表现出种共特性从而建构起国古代隐逸诗歌种常见、基空叙写模式。

、空表现敛势和张势交融。

空敛势是指空封闭、狭“它不是把人精神情感、生命力量漫天盖地向外铺洒向上提扬而是深深地封闭起向坎陷、凸入用心灵、性情浸润、滋养片得其乐乐”①。

国古代隐逸诗歌史上早用诗歌表现这种空敛势应该首推西汉东方朔。

西汉武帝统汉帝国逐渐结束了先秦士人可以主择仕由从将天下人罗掌使士人至高无上皇权下无所逃遁。

而失由人反而更加渴望由东方朔便是其代表。

他选择隐逸方式是矛盾既提倡所谓隐――“朝隐”又向往传统“穴隐”。

隐逸诗《嗟伯夷》便表达了这种“穴隐”思想。

穷隐处兮窟穴藏与其随佞而得志兮不若从孤竹首阳折羽翼兮摩苍天。

这里诗人隐居地是“窟穴”将外面无限广阔世界远远地留身只己留方狭天地而这岩穴里安顿是体生命无比高贵尊严、灵魂和由。

这种空表达上“敛势”从开启了国隐逸诗种空叙写模式。

魏晋六朝士人饱尝代动乱苦。

他们对死亡是如恐惧对生命却又是如眷念。

这切都使他们倍感孤独这是生命孤独灵魂孤独与生命短促相比生命孤独体验是种更更深刻生命体验

这种令士子们铭心刻骨生命质孤独隐逸诗通空敛势表现出“岩穴多隐逸轻举吾师”(嵇康《述志诗》其二)“君子有逸志栖迟丘”(张华《赠挚仲治》)“我愿遁居隐身岩穴”(潘尼《逸民吟》)“涧暗泉偏冷岩深桂绝香”(吴《山》)“岩穴无结构丘有鸣琴”(左思《招隐士》)“嗟哉岩岫上归从所钦”(闾丘冲《招隐诗》)“寻元存终古洞往想逸民。

玉洁箕岩下金声濑沂滨”(支遁《咏利城山居》)。

这种空体验其实是种情感体验它体现了诗人孤寂感。

既然外面红尘世界是那样诡异多变不如逃离出给己营造空让生命和灵魂可以这空里暂获得种安慰。

汉魏六朝隐逸诗歌早期诗作诗人常选择岩穴作己隐居地方。

然而这种暂逃离却并不能真正地逃遁人生。

相反生命忧却是永恒主题是空压抑也给主体造成情感苦楚凸现出诗人幽微闲情孤绪生存境“结宇穷冈曲耦耕幽薮荫。

荒庭寂以闲幽岫峭且深”(张协《杂诗》其九)“秋风吹广陌萧瑟入南闱。

愁人掩轩卧高窗动扉”(沈约《直学省愁卧》)。

被压抑着主体心世界并不是死水潭他们不得已走上隐居路有着难以名状寂寞悲苦情。

如说绝多数士人是不得已而那么陶渊明却是有地将己封闭起使己局限方狭天地“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作与从弟敬远》)“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归田居诗》其二)“长吟掩柴门聊陇亩民”(《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因渊明归隐是种深思熟虑结纵然孤寂也无怨无悔。

这封闭、狭窄空里诗人们也会感到种宁静、种足这是般凡夫俗子难以理种境界既是孤独也是高境界。

“列俎归单味连驾止容膝”、“待余两岐秀掩柴扉”(沈约《留真人东山还》)“激水檐前溜修竹堂阴植”(刘峻《始居山营室》)“洞风吹户里石乳滴窗前”(庾信《奉和赵王隐士》)“闭户守玄汉无复车马迹”(湛茂《历山草堂应教》)“尘随幽巷静啸逐远风清。

门外无车辙可绝公卿”(张正见《赋得落落穷巷士》)“桂丛侵石路桃花隔世情”(付知道《赋得招隐》)。

这里没有人际尔虞我诈没有政坛血腥倾轧再也不必了功名利禄而劳苦奔波其美丽、祥和、幽静堪谓诗人己世界。

另种独特空体验是空张势它是指空开阔、伸张。

诗人们渴望这种体验获得。

份由、。

这种空叙写方式汉魏六朝隐逸诗几乎占据了主要位置。

而早表现诗歌应该是东汉末期哲学仲长统四言诗《见志诗》(其二)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不满和挣脱樊笼愿望。

道虽夷见几者寡……抗志山西游心海左。

元气舟微风柁。

翱翔太清,纵容冶。

诗以形象比喻展现诗人翱翔天地那种由飘飘态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渴望遁世心态。

目睹了王朝更迭、血腥动荡社会现状目睹了汉代“定尊”儒思想崩溃程魏晋士人从两汉神学目论和谶纬宿命论沉闷气氛放出重新思、追生命义和价值开始了“人觉醒”。

他们生活上、人格上积极地追然主义和性主义。

“汉末魏晋六朝是国政治上混乱、社会上苦痛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由、极放富智慧、浓热情代”②诗人们总是幻想有神仙世界幻想己可以挣脱红尘俗世种种束缚让身体和灵魂得以由地飞翔“浮游太清更新相知。

比翼翔云汉饮露餐琼枝”(嵇康《述志诗》其)“轻举翔区外濯翼扶桑津”(嵇康《五言诗》其三)“太极可翱翔”(阮籍《咏怀》其三十五)“焉得凌霄翼,飘 登云湄”(阮籍《咏怀》其四十)“ 天舒白日灵景照神州”(左思《咏史》其五)。

因而这样种心境下天地万物也变得那样高远、开阔“危冠切浮云,长剑出天外”(阮籍《咏怀》其五十八)“山川何旷巽坎难与期”(陶渊明《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其二)“夜景湛虚明昭昭天宇阔”(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谢灵运《七里濑》)“江路西南。

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辨江树”(谢 《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谢 《高斋视事》)“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沈约《登玄畅楼》)“连峰竟无已积翠远微微”(沈约《留真人东山还诗》)“平云断高岫长河隔静空”(刘孝先《和无名法师秋夜草堂寺禅房月下》)。

而他们隐居世界也由堵塞、狭陡然变得开朗、舒畅“华条当圜室翠叶代绮窗”(王康琚《招隐诗》)“群木既罗户众山亦当窗。

靡迤趋下田迢递瞰高峰”(谢灵运《田南树急流植援》)“麟洲海阔玄圃半天高”(庾信《道士步虚词十首》其十)。

这种空张势体验也正是宗白华先生说“罗天地门户饮吸山川胸怀空识”③。

这种空上敛势和张势交融起统隐逸诗歌既是诗歌艺术多样化表现也传递出隐逸诗人心矛盾和斗争。

从以往它融合国古隐逸学精神体现出独特化涵。

二、感悟伤逝超脱嬗变。

汉魏六朝隐逸诗表述历了两期变化前期、期隐逸诗名词量出现表现了诗人对光伤逝;而到了期梁陈期隐逸诗已很少出现表示词。

诗人对光把握完成了由伤逝超脱嬗变。

魏晋伤逝

魏晋代是动荡黑暗代也是思想放代生死问题成人们苦苦思问题因而人们对感悟也就特别敏感。

“这种对生死存亡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感慨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下层直到皇贵族相当段和空弥漫开成整代型音调。

”④魏晋隐逸诗凸现了诗人对焦虑对人生短暂痛苦思“伤逝”是这期隐逸诗感悟主题。

表示季节名词隐逸诗量出现正始诗人阮籍《咏怀》即是型例子如“秋风吹飞藿零落从始”、“凝霜 野草岁暮亦云已”(其三)“良辰何许凝霜 衣襟”(其九)“晷有昭回,哀哉人命微。

飘若风尘逝,忽若庆云 ”(其四十)“清露凝霜,华草成蒿莱”(其五十)。

这种“伤逝”调子历魏晋而不衰“春秋代迁逝”(潘岳《怀县作诗二首》其)“人生天地年孰能要”(潘岳《河阳县作诗二首》其二)“凄风起东谷有 兴南岑”(张协《杂诗》其九)“萧瑟仲秋月戾风云高山居感变远客兴长谣”(孙绰《秋日》)“四更代谢悬象迭卷舒。

暮春忽复和风与节俱”(何劭《赠张华》)“凝霜凋朱颜寒泉伤玉趾”(王康琚《反招隐诗》)“凄凄岁暮风翳翳日雪”(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作与从弟敬远》)“常恐霜霰至零落草莽”(陶渊明《归田居》其)“日月不肯迟四相催迫。

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陶渊明《杂诗》其七)“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渊明《桃花诗》)。

这些名词又以有关秋天多古人悲秋情结屈原《九歌V湘夫人》和宋玉《九辩》。

因“秋临味着年已半物色显著变化强烈地提醒着人们春夏又循环到秋盛世又循环向衰。

这提醒很容易地把直线性亮出……”⑤有些隐逸诗没有任何名词而是直接用故或比喻感叹光易逝魏晋诗人又以阮籍《咏怀》如“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其三十二)“壮年以逝”(其三十五)光永不回头而人就这无声无息渐渐老“盛年俯仰”(张华《招隐诗》其二)这无情事实留给诗人们多少慨叹和焦虑啊。

宋齐梁陈超脱

由代变化这期隐逸诗人不再执著光忧患而是变得超脱

人应顺应然,与天地气融体。

这是种从永恒性义上理看待死亡态。

那么对忧患也就超脱了。

如说刘宋期些隐逸诗人还承继了魏晋对人生飘忽伤逝余响话那么谢灵运无疑是其渡性诗人

隐逸诗还能偶尔看到些感叹光事情伤感“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游南亭》)“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 日落山照曜”(《七里濑》)。

诗人们基上不再执著生与死思考不再光流逝而焦虑。

即使有也只是些淡淡忧伤如“鬓垂惊年素”(袁伯《述山贫诗》)“衰发归丘樊岁寒见松柏”(湛茂《历山草堂应教》)绝不会像魏晋隐逸诗人那样仿佛是用整生命与灵魂体验

虽然光依然流逝“终朝吐祥雾。

薄晚孕奇烟”(云《答句曲陶先生》)“夜诵神仙记旦吸云霞色”(刘峻《始居山营室》)但它只是种然变化不会让诗人感到特别焦虑。

魏晋隐逸诗秋天总是充满了萧瑟和荒凉而现它却是凉爽季节“摇落山曙秋气满林隈。

”(张正见《还彭泽山早发》)即使偶尔还有诗人感叹岁月无情“危虑风霜积穷愁岁月侵”(庾信《卧疾穷愁诗》);人生易老“人生复能几夜烛非长游。

”(江总《山庭春日》)但已是寥寥无几知音难觅。

就总看宋齐梁陈期隐逸诗人魏晋代痛苦与挣扎脱出逐渐走向平和与超脱表现他们诗作就是对感悟也减少甚而至泯灭了概念和界限即叔华所说“无志,无痛苦,无主体”⑥从而完成了对感受与把握由伤逝超脱嬗变。

汉魏六朝隐逸诗虽然题材众多、角多元但与空识表述方面却表现出种共审美倾向从而建构起国古隐逸诗乃至隐逸化种空表述模式对隐逸学影响极其深远。

作者简介漆娟古代学硕士四川理学院系讲师研究方向先秦至隋学。

①胡晓明《国诗学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00年版3页。

②③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98年版08页0页。

④李泽厚《美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00年版9页50页。

⑤张法《国化与悲剧识》国人民学出版社989年版56页57页。

⑥[德]叔华《作志和表象世界》石冲白译商印馆98年版50页。

参考献。

[]张松如国诗歌史[]长春吉林学出版社989。

[] 葛兆光道教与国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987。

[3] 余英士与国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003。

所涉及到图表、、公式等容请以格式原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