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在方剂配伍中意义浅析

【摘要】   茯苓为中医临床常用之药物,被广泛应用于诸多方剂中,其与不同药物配伍,作用与应用各异。笔者从渗利痰浊、利水渗湿、宁心安神、利湿健脾等方面阐述茯苓方剂中的配伍意义,以期对茯苓临床应用有所启发。

【关键词】 茯苓方剂配伍意义。

茯苓,味甘,平,性温,入心、脾、肺经。具有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有利尿、降低血糖、预防消化性溃疡、抑菌等作用。本品临床配伍得当,应用颇广,《本经》载其:“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兹将茯苓方剂中的配伍意义浅析如下。

1 渗利痰浊   茯苓,味甘,平,入肺经,《本草正》谓其为“治痰之本”。 二陈汤出自《和剂局方》,由茯苓配伍半夏、陈皮、炙甘草等组成,为“治痰之总剂”,方中半夏辛热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二药合用则湿去则痰无由以生,正所谓治病必求其本;陈皮辛温能利气,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则土足以制湿,利气则痰无所滞留,益脾治其本,利气治其标也,正合古人“治痰先治气”之意,故临床实践中只要抓住痰湿阻滞为主的主要病机,都可运用二陈汤为主进行治疗,可获较好疗效。半夏厚朴汤始见于《金匮要略》,由茯苓配伍半夏、厚朴、苏叶等组成,方中苏叶宣气开郁;茯苓渗利痰浊;半夏除痰降逆;生姜化痰散逆;厚朴解结气。全方共奏化痰降气、开郁散结之功,用于治疗痰饮、呕吐、腹胀、水肿等证。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方中茯苓为君,健脾祛湿,治痰饮,渗水道;桂枝通阳气,和营卫,开经络,痰湿得温则行;白术佐茯苓燥湿化痰;甘草辅助桂枝辛甘发散,益土制水,且佐茯苓下气除满;黄连燥湿益心;丹参、川芎活血化淤,使血脉畅通。从苓桂术甘汤的组成来看,其气轻清以通其阳,使上焦阳气得通,则痰淤得化,共奏温阳利水、祛淤化痰通络之效。

2 利水渗湿   《用药心法》曰:“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 仲景《伤寒论》所载五苓散,由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组成。方中重用泽泻,直达膀胱以渗湿利水,辅以茯苓、猪苓之淡渗,茯苓、猪苓二药相须为用,效果更著,以增强利水逐饮之功,佐以白术健脾以助运化水湿之功,更佐桂枝温化膀胱之气。故全方当急利其小便,兼以化气解表,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临床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溢所致的水肿、泄泻、黄疸、痰饮膨胀之病证。茯苓四逆汤四逆汤加人参、茯苓组成,《伤寒论》第69条云:“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这是仲景论述该方的唯一原文。方中茯苓利水渗湿,人参救阴补津,附子、干姜回阳救逆,正针对发汗或下之后,阴阳两虚,水湿上泛之病机,配伍缜密,丝丝入扣,共成回阳、救阴、利水三顾之剂。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