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考核模式探究

摘 要:课程考核的方式不仅与课程的性质、内容有关,也与课程教学模式紧密相关。基于混合式教学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应将理论考核实践考核、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等方式结合起来,从考核内容系统化、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评价全程化等路径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8—0149—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思潮的交流交锋,高校各种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技术不断兴起。在高校众多的教学模式中,混合式教学模式越来越得到推广应用,彰显出生命力,但在實际的教学过程中,受到主客观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存在一些不足。相应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考核模式也由此受到影响,表现出混合式教学“初心”与课程考核“效能”脱节的现象。因此,在混合式教学条件下,高校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发挥其“立德树人”的考核“效能”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

一、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高校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源于“后MOOC时代”新型在线课程学习模式——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指运用数字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建立数字网络教学空间,并充分整合传统课堂教学优势,拓展教学环节和教学功能,使“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同步展开,满足了不同主体的学习需求,进一步增强了教学的灵活性与时代感,提升了教学的主动性与实效性。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在于整合传统与现代教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性、教务部门的教学辅助性、学生学习主体性,着实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混合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理论基础,重点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视野下,建构主义教学观虽然存在突出主体性而否定客观性、过于强调意义源于个人的能动建构、忽视知识学习中的外部技能训练等不足,但建构主义教学观在学习观、知识观、师生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在学习观上注重从关注外部输入到关注内部生成,从“个体户式”学习到“社会化”的学习,从“去情境”学习到“情境化”学习;在知识观上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知识在学习情境中的内在本质特点,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师生观上主张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脚手架”——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总之,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学习者在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学习者的知识是在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比较好地契合了混合式教学的教育、学习理论要求,既充分肯定和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又突出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挖潜学生学习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其二,三维教学空间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相互补充和有机融合。三维教学空间是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线上教学”。“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要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有着较为严密的教学设计与教学体系;“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途径,包括社会考察、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三下乡”等,注重在体验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网络”打破了“课堂”与“实践”的二元对立,并且综合了两者的优势,成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和平台,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实空间的拓展与延伸。在线上空间提供全新学习方式和海量教学资料支撑,提高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效率的同时,对传统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空间进行改革和拓展,突出其互动性、研究性和实践性,从而实现多个教学空间的优势互补[1]。

其三,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有机统一。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混合式教学模式更是教学理念思维的变革。在传统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性地位,学生知识建构与思维能力培养的积极性与主体性没有得到真正的激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体验式的环境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教师主导性的真正发挥却受到了限制。而网络教学较好地汲取了两者的优势,很好地将两者勾连起来。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环节与过程相对复杂,教师更要深入分析学生的需要、更加注重教学环境的设计,充分利用多维教学空间,实现教学优势互补,将知识的传授、学生的认知与思想行为的塑造紧密结合起来。而针对学生主体而言,三维教学空间的建构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便利性,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切实提升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混合式教学视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应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内在本质要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特点,遵循以下三大基本原则。

理论考核实践考核相结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还是利用课堂进行相关教学,而忽视了或不愿意采取实践教学的形式。这种思维模式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过程中,比较注重学生卷面成绩的理论考核,而不太重视学生实践成绩的考核,导致知行不一,往往培养的是笔尖上的“能人”、口头上的“巨人”和行动上的“矮人”。因此,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来看,就必须将学生实践考核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之中,并适当突出其权重,使实践考核与理论考核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知行相向而行、齐头并进。

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混合式教学模式是课堂、实践与网络三维空间教学的有机融合体,丰富和拓展学生教学空间体验的同时,较好地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内在地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性考核的要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过程性考核过于复杂和烦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是比较注重课程的结果性考核,即期末考试卷面分数的判定,在事实上不太重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而是把闭卷或开卷考试成绩作为重要的结果性考核。由于网络教学空间的产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性考核提供了技术、资源的便利条件,教师可以方便快捷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指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适时加以指导。这一点,恰好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空间有限与教学资源缺乏的窘境。另外,实践教学也正好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知而不行”“知行分离”的尴尬。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也就内在地要求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紧密结合起来。

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相结合。在当前混合式教学模式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较为偏爱“省事”的线下考核,而拒斥“惹事”的线上考核。一是从教学主体来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师资队伍构成中,绝大部分教师是60后、70后,由于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主观上不愿意更改教学方式,客观上还不太适应网络教学,因而较难实施线上考核。二是从教学对象来看,当今的90后、00后大学生大量使用手机、计算机等新媒体技术,同时也易受到网络海量信息的干扰,增加学习的阻力。三是从教学管理来看,在教务管理与维护运用过程中,也涉及资金、技术、人员和场地等限制,使得在线考核无法有效全面铺开。毋庸置疑,线上考核具有线下考核不可比拟的功能和优势,尤其是对意识形态教育很明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线上考核可以增加考核的趣味性、灵活性、多样性,容易吸引学生投入其中进行学习。因此,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应将线上考核与线下考核结合起来。

三、混合式教学视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改革的主要路径。

一是考核内容系统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严格执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体系,并结合具体课程的性质、内容特征等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目标及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考核体系。总体来讲,就是要优化课程学分学时设置比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比例,考核模块化;打破传统的课堂时空概念,将课堂的时间分为线上线下,即划分为课堂学习、网络在线学习实践学习三个部分;考核内容应进行整体性和针对性的调整设置等。

二是考核方式多样化。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也应该多样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除了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外,还应注重写论文、案例分析、PPT汇报交流、演讲、辩论等考核形式;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主体自身的社会体验、调研考察,侧重参与能力、动手能力、践行能力的考核;线上教学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推进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侧重于在线提问、做作业、小组讨论、观看或下载教学资源、考试或设计等。这三种考核方式可以综合起来运用,形成优势互补,合理评定学生最终成绩。

三是考核主体多元化。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考核主体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直接承担者、实施者和责任者,占有主导地位。学生的自我考核和互评考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体现者和提升者,强调学生教学评价中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监督促进的功能。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如辅导员等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的有力补充,可以从侧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状况与接受的程度。因此,只要在考核权重设置合理科学的前提下,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学生这两大主体参与考核不但不会削弱任课教师的教学权威,相反还会增加教育教学的合力。

四是考核评价全程化。全程化即全覆盖,使考核伴随学习的全过程,树立“过程性”与“结果性”并重的课程考核思维。在混合教学模式中,基于多元教学理论,考核过程应实现全方位,体现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完整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从三个教学活动空间,紧紧围绕学生的认知、能力、思想与行为四个方面,采取课堂学习、在线学习实践体验、平时考勤、期中考查、期末考试六位一体的评价方式进行全程考核考核评价全程化较好地避免了主观随意性,有效防止“晕轮效应”和“首因效应”的出现,使得评价更加合理、公正、全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楊志超.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实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11)。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