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在18F-PET/CT检查中的放射防护

摘要PET/ CT是一种完全正电子放射性药物依赖型设备。

护士是此项检查配合中接触药物受检者时间最多的工作人员,本文对此项检查中的放射源及辐射途径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护士在PET检查中如何自我防护

关键词 PET;放射防护      18F—FDG(2—18氟—2—脱氧—D葡萄糖)是目前PET/CT临床应用中最常用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属于短半衰期放射性药物,其半衰期为110分钟。

18 F—FDG PET/CT显像在临床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分期、疗效检测以及预后评价等[1]。

检查注射受检者体内的18F—FDG化学量甚微,约10mCi,对受检者属于安全剂量

但对长期接触此类药物的医护人员会产生累积剂量,当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对人体产生放射性损伤,因此,加强护士在18F—PET/CT检查中的放射防护非常必要。

1检查前加强自我防护意识      1.1PET/CT检查中心是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   根据所用放射性核素最大等效日操作量,属甲级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2,3]。

由回旋加速器生产的放射性同位素经化学合成后成为正电子放射性药物18F—FDG,18F—FDG是目前PET/CT临床应用中最常用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属于短半衰期放射性药物,其半衰期为110分钟,通过质量检验后由护士注射受检者受检者经过一段时间(一般为头部15分钟,体部为30分钟)的药物体内代谢分布即可进行 PET扫描。

检查注射受检者体内的18F—FDG化学量甚微(约10mCi),由于其半衰期内短,不会在体内长时间蓄积,仅具有微量的放射性,对受检者属于安全剂量

但对长期接触此类药物的医护人员会产生累积剂量,当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对人体产生放射性损伤,护士是接触药物受检者时间最多的工作人员,其暴露于放射性药物的方式可分为注射药物及与病人互动两类。

因此加强护士在病人检查配合中的自我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1.2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耐心跟病人解释药物和扫描的特性,解除病人对药物检查时接受射线的顾虑,工作中应严格按操作程序进行,否则将会影响扫描图像的质量和医生的诊断。

2在进行PET/CT检查中的防护      2.1护士受检者注射药物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扫描前注射和摆体位是护士受照途径之一。

在进行注射前,护士应穿戴好工作服、工作帽、铅衣、铅围脖、铅眼镜、戴防护手套,有实验证实,使用防护器材对操作者腹部、膝部保护尤为明显,可减少受照剂量94.5%~97.9%,胸、头部可减少48.2%~77.4%,手部剂量也有不同程度减低,使用后对操作者无明显影响[4]。

2.2进行注射操作时护士均应位于铅屏后   给患者注射药物时使用三通连接管,避免反复分离头皮针接头造成药物的滴漏,最大限度避免药液不慎滴漏造成的辐射。

选择血管时,要选择远离检查部位,易于固定的静脉血管,先用生理盐水进行穿刺,确认针头在血管内后,迅速从送药窗口取出药物,再次确认针头在血管内后,关闭三通的生理盐水通道,开放三通另一个通道将药物快速推入血管,在推注药液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注射器和针头的接头处固定紧,防止药液漏出,药物的泄漏可对工作场所和工作人员及受检者体表造成污染。

在取药的过程中,注意将注射器和防护套固定好,避免装了药物注射器从防护套中滑出。

推注完药物以后,关闭药物通道,开放生理盐水通道,再次用3~5ml生理盐水冲洗,将针头内残留的药液推入静脉,防止药物遗留于肘静脉,造成注射点及肘静脉的高放射区,甚至药物在全身分布剂量的不足[5]。

在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增大与受检者的距离。

护士要有精准而又熟练的注射技术,尽量缩短操作时间,做到一针见血。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