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东干文学中的韩信何以成为“共名”_中亚文学

摘要:本文对中亚文学韩信成为恶的“共名”现象作了深入探讨,并溯源到东干民间故事中,比较了东干民间故事与《史记》及中国民间故事的异同,分析了东干民间故事中的伊斯兰文化因子。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在中亚东干文学中的传承和变异。

关键词:韩信;共名;中国文化;传承;变异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0)3—0017—04      在读十娃子的诗歌作品时,遇到一个问题,往往将恶人比作韩信

试看下列诗句:“你看见哩:一个兵,/对头的兵,/他也拿的机关枪/就像韩信

”(《仗就是它》)这里“对头的兵”,即法西斯德寇的兵,手拿杀人武器,把他比作韩信

又如:就像冷子,倒的呢/炮子,炸弹…/把你老太都没饶,/就像韩信

”(《打越南来的信》)这是写美国飞机轰炸越南,把侵略者比作韩信

再如:“麻雀我都没伤过,/�说宰羊。

/谁旦宰鸡我躲哩,/害怕血淌。

/可是对头打来哩,/连狼一样。

”“我还宰呢,就像鸡儿。

/我还是兵。

/还吃肉呢,喝血呢,/我是韩信

”(《我也是兵》)这里又以韩信自比,比作屠夫。

甚至还有这样的诗句:“眼泪不干,淌不完,/没有哭声。

/饥饿人也躲不脱,就像韩信

(《汉字》)又将致人死命的饥饿比作韩信

在十娃子《挑拣下的作品》中这种比喻不下20处。

请教伊玛佐夫通讯院士,他回答,韩信是歹毒的同义语。

何其芳在研究典型问题时,提出一个术语―――“共名”。

所谓共名是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可以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概括,并借以指生活中的同类人物。

比如把一切有精神胜利法的人叫阿Q,把一切懒汉叫奥勃洛摩夫,这样,阿Q和奥勃洛摩夫就成为共名

为什么韩信能成为东干人称恶人的共名?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查阅了俄罗斯著名汉学家李福清和东干作家哈桑诺夫、尤苏波夫合作编译的《东干民间故事和传说》,原来的疑团便涣然冰释了。

东干民间故事中,韩信完全是一个否定性的恶的形象,与中国历史上真实人物韩信具有很大的差异。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韩信是怎样一个人物呢?司马迁是把他作为一个悲剧英雄来写的。

他感叹道:“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太史公认为韩信的弱点在于未能“学道谦让”,否则,可以与周公等比肩了。

韩信不谦让的主要依据是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

其实,韩信被封为大将军后,为刘邦献计中就有“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的话,刘邦听了,“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前后对照起来,韩信要官虽然不是时候,正当刘邦受困之际,但是论功封赏,似乎也不过分。

司马迁惋惜韩信,而以春秋之笔法批评了刘邦、吕雉的毒辣。

从建功立业来看,韩信不愧为盖世英雄。

萧何对刘邦说:“诸将易得耳,至如韩信,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待到韩信分析了天下大势及刘邦应采取的对策后,刘邦才“自以为得信晚”。

韩信果然身手不凡,辩士蒯通总结韩信的功勋是:“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

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如此英雄,必然会令刘邦不安。

蒯通预料到,这正是“勇略震主者身危”。

韩信刘邦合围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

”接着“徙齐王信为楚王”。

后来,刘邦又借口“游云梦,实欲袭信。

”待韩信拜见,即“令武士缚信载于车后”。

后又获释,“以为淮阴侯”。

由此,韩信才知道“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

”从而导致了被迫反叛,被夷灭三族的悲惨结局。

反过来,再看韩信如何对待刘邦

韩信势力足以与刘邦、项羽抗衡之际,蒯通劝韩信道:“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从历史经验看,狡兔死而猎狗烹,高鸟尽而良弓藏。

“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居。

”这种分析是有道理的,但是韩信不肯背叛,他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直到后来,刘邦“实欲袭信,信弗知”。

出现了非常矛看的心情,“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擒。

”甚至为了保全自己,做出伤天害理的事,为讨好刘邦,将“素与信善”的朋友钟离�的首级献给刘邦,但是也未能获取信任。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韩信有时也很大度。

当他为布衣时,非常贫穷,先寄食于下乡南昌亭长家,因亭长妻厌恶他,不给饭吃而离去。

漂母(洗衣服的老妇人)见其饥,给他供饭。

淮阴屠中少年当众侮辱他,令从胯下钻出。

韩信迁到楚国新都,不仅知恩必报,“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

”甚至不计前嫌,“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为楚中尉。

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由此可见,从道德上看韩信还不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

应该说:《史记》中的韩信是真实可靠的历史人物,民间故事是群众的艺术创作,不能与历史等同,到东干民间故事中,韩信发生了质的变异,以下我们详细分析这种变异。

东干民间故事大的框架,讲汉朝有一个人叫韩信,他先投奔霸王,而算卦人算出来他不是好人,并要霸王追杀他。

韩信又投奔刘邦,做了管理粮仓的官,最后被女王杀害。

人物所处的背景与大框架仍然与历史吻合,可是人物的品性与故事情节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同史书记载的历史人物相比,东干民间故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淡化了人物活动的政治、军事背景,突现了伦理意义。

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伦理文化,特别注重对人物作道德上的评价。

东干民间故事正是继承了这样一个传统,同时简化了各种复杂关系。

开篇从伦理角度为韩信定位:这个人受过教育,但他的内心是恶的,对人们没有做过一件好事。

韩信的父亲死后,他与哥哥分了家,院子分成两半,哥哥在靠墙的地方挖了口井,而韩信在靠井的地方修了一个厕所,这是很缺德的举动。

尤其令人不能容忍的是,活埋了自己的母亲。

一天,韩信在田野牧马,他睡在那里,听见三个神仙的对话,说在高处睡觉的这个人,那里正好可以挖一个坟墓,把他的母亲活埋到这里,这个人就能成为“三旗王”(应为“三齐王)。

韩信听到这话,就挖了一个坟墓,回到家里骗母亲,把她背到这里活埋。

母亲哭着求儿子留下自己的性命,而韩信不听。

活埋后,离开了家乡。

即此一端,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恶,能活埋自己的母亲,还有什么比这更恶的呢?至此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十娃子要把法西斯和美国侵略者比作韩信呢。

历史上的韩信不但无此罪孽,而且对待他的母亲则是另一种举动。

司马迁亲自去淮阴实地考察说:“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韩信虽贫,却以如此之排场来安葬母亲,不能说不孝。

东干民间故事不仅将韩信说成恶人,同时将主题定在因果报应上。

韩信作了一辈子恶,临死才恍然大悟说:“我现在才明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以此点题。

韩信算卦人给他算命,算卦人说,你本来能活72岁,可是折了32年阳寿。

韩信问为什么,算卦人告诉他:活埋自己的母亲,折寿8年;把厕所修在哥哥的井旁,折寿8年;在岔路上杀了樵夫,折寿8年;将霸王投入乌江,折寿8年,合起来32年。

因果报应不仅体现在折寿上,而韩信最后被杀,也是因果报应所致。

韩信霸王所追,怕樵夫走漏消息,在岔路口杀了他。

樵夫死后,变成一位姑娘,伺机报仇。

姑娘为女王烹调膳食,假托女王命令,宣韩信进宫,亲手杀死韩信,报了仇。

东干民间故事突出因果报应,劝善惩恶,体现了民间旧有的观念。

东干民间故事韩信》也渗入了伊斯兰教民众的心理与风俗等因素。

史书记载,韩信曾与陈�约定,反叛刘邦

当陈�举兵反叛,刘邦亲往平定之际,韩信部署欲袭吕后、太子,计划泄露后,为吕后所杀。

再看东干民间故事是如何演绎的,当女王正在洗澡时,被杀樵夫所变的姑娘,写了女王的假令,宣韩信入宫。

门卫不让进去,韩信跟姑娘闯入,正在洗浴的女王看见韩信,急忙将身子用白单裹起。

韩信知道事情不妙,急忙辩解。

女王问命令是真的还是假的?遂令刽子手将韩信捆绑,并带走杀掉。

这时,韩信明白,他的末日到了。

但是又一想,所有的刀剑上都铸有“三旗王”(三齐王)的封号,而这些武器是不能用来处死“三旗王”(三齐王)的,于是樵夫所变的姑娘从厨房拿出菜刀,用菜刀执行死刑。

这里的关键情节是,裸露玉体的女王,被韩信看见了。

《古兰经》有这样的规定:“你对信仰的女子说:她们低下自己的眼睛,保护自己的羞体,不要显露自己的装饰,除非自然显露的。

她们要把‘头巾’垂在衣领上;不要显露自己的美色和装饰,除非对自己的丈夫,或自己的父亲,或自己的儿子,或自己丈夫的儿子,或自己的外甥,或他们的女同伴,或自己手下的女仆,或无性欲的男仆,或不知男女之间关系的儿童。

”(24:31) 因此,在东干民众看来,韩信看见洗浴女王裸露的玉体,必死无疑,在情节上是最为合理的。

比起《史记淮阴侯列传》来,东干民间故事虚构了不少细节,加强了故事性。

韩信投奔霸王,霸王算卦先生看见韩信眼睛可怕阴冷,一算知道不是好人。

霸王说,赶走他。

霸王看见韩信黄脸,小嘴,窄颅骨,这样糟糕的长相能成什么气侯?这跟《史记》的记载也不一样,《史记》中蒯通对韩信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

民间故事霸王韩信三齿矛枪,但韩信佯装力气不够,使不动。

韩信知道了算卦先生的用意,赶紧逃跑。

算卦先生让霸王三追韩信:第一次快要追上,韩信迎风小便。

霸王一想,这人不顺风小便,尿到裤上,连香臭都不辨,追他何用?回来了。

算卦先生又劝霸王追杀,第二次,韩信霸王快追上了,跑到山边上,头朝下,脚朝上躺着睡觉。

霸王一想,这人连睡觉都不会,不想追了,又回去了。

算卦先生知道未杀韩信,又劝他第三次追捕,一定要杀了他,不留祸患。

霸王又去追,只是这次韩信已经跑远了。

到桥上,问打柴人,方知韩信很有心计,倒穿鞋跑了,鞋印的方向来了,人却向相反方向走了。

可见,东干民间故事写得曲折有致,颇能吸引人。

李福清在《东干民间故事和传说》中将韩信故事列为历史传说故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怪异的色彩。

如三个神仙的对话,以此诱导韩信活埋母亲,实现做“三旗王”(三齐王)的梦想。

樵夫被杀后,变成一个姑娘,叫陈仓牛(陈仓为地名),当她手拿菜刀执行韩信死刑时,韩信问姑娘今年多少岁,回答12岁,韩信心里打了个冷颤,立刻明白了一切,岔路口杀死樵夫正好12年,以及算卦先生算出韩信阳寿为72年,折去32岁等。

这些都是非现实的怪异情节,而非现实的怪异色彩,正是民间故事普遍存在的构成因子。

以回族族源故事为例,在历史故事中也加入了非现实的怪诞因子。

据苏尚洛提供的东干人中普遍流传的故事说,唐太宗请求穆罕默德派阿拉伯人来中国,这些人后来留下来,与中国姑娘成亲,生儿育女,同时也开始讲起汉语来,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在这个历史故事中也加进了徐茂公斩东海龙王(《西游记》及泾河地区则传为斩泾河龙王)的神奇故事,加进唐朝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皇上向穆罕默德派来的弟子宛葛斯求援,宛葛斯和他带来的3000阿拉伯人奔赴战场,游牧民族的喇嘛施用法术向宛葛斯的人群投下大块冰雹,而宛葛斯却施法突起风暴,冰雹刮到游牧人的头上,从而获胜。

中亚东干民间故事中的韩信被称为“三旗王”,李福清在注释中注意到同音异义词包含的不同意义,由东干文翻译的俄文文本,则译成“三旗侯”。

故事中讲到韩信管理粮仓有功,高祖封他的尊号为“三旗王”―――三面旗帜的王:人王,地王,天王。

按照《史记》记载,汉四年,韩信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

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

刘邦“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

中国古代有三秦、三晋、三楚的称谓。

“三齐”为齐国的三个区域,《史记》也有“项羽分齐为三国”之说。

韩信为齐王称为“三齐王”较为合理。

东干民间故事韩信中包括标题在内共出现12次“三旗王”,均应为“三齐王”。

从艺术性看,这是一篇优秀的东干民间故事,其线索之清晰明了,故事之迭宕有致,细节之复杂有趣,似乎在流传中融入了许多民间艺人的劳动。

但是也有张冠李戴的错误,如霸王三次追杀未成功,算卦的说,这是灾祸,说要知道他的力气能移山,能倒海,即“力拔山兮气盖世”,众所周知,这是用以形容项羽的,项羽有《垓下歌》云“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诗句,这正是他勇猛的真实写照,东干民间故事却移到韩信身上。

樵夫究竟被杀,还是未被杀,也有矛盾之处。

但是,瑕不掩瑜,它不失为一篇动人的民间故事

以上我们比较了东干民间故事韩信与《史记》中韩信的不同,考察了韩信何以成为“共名”的缘由。

史记》是历史,注重历史真实;民间故事文学,是虚构的。

即使韩信这样有据可查,影响较大的历史人物,在民间故事中则是另一副模样,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中国民间故事关于韩信也有许多说法,如韩信为日后能做大官,抢先把双眼失明的母亲,埋在一块风水好的地里;韩信大便不同于常人,要找一土坡,头朝下,屁股朝上;刘邦承诺不杀韩信,谓之“三不杀”,即天不杀,君不杀,铁不杀。

吕后趁刘邦不在,将韩信骗进宫,用黑布蒙住囚笼,令宫女用削尖的竹签刺死。

这样做,既尊重了刘邦“三不杀”的承诺,又变花样处死了他。

……这些情节,同东干民间故事有相似之处。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东干民间文学的母体仍然是中国文化,由此可以体会到中国文化在中亚的传承与变异。

何其芳:《论阿Q》,《何其芳文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苏尚洛:《中亚东干人的历史与文化》,俄文版原书名为《东干历史与民族学概要》,郝苏民、高永久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简介:常立霓,女,上海政法学院新闻传播与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8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