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应用体会

[摘要] 目的:探讨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在本院接受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180例,包括接受阴式子宫肌瘤术(阴式组)90例和接受腹式子宫肌瘤术(腹式组)90例。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病率

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62.78±26.28) min vs (68.28±25.31)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2.68±56.43) ml vs (210.12±56.83) 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式术后平均排气时间[(23.61±5.63) h]、术后平均住院天数[(6.15±0.32) d]、术后病率(2.22%)均显著短(低)于腹式组[(34.65±6.63) h、(7.12±0.33) d、1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Compared to the VM group, postoperative anal exhaust time[(23.61±5.63) h, (34.65±6.63) h],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6.15±0.32) d, (7.12±0.33) d] and postoperative morbidity rate(2.22%, 13.33%) in the LAP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手术方法   两组均给予腰硬联合麻醉。

1.2.1阴式组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术前导尿,常规消毒铺巾。

B超定位为子宫后壁肌瘤者采取后穹隆切口进入盆腔,而前壁肌瘤者采取阴道前穹隆切口。

然后向外牵拉宫体,以利于肌瘤组织暴露。

子宫肌层注射缩宫素20 U或垂体后叶素6 U。

布巾钳钳夹固定子宫肌瘤核,纵行切开子宫肌瘤假包膜,钝性剥离假包膜内侧,同时用布巾钳牵拉瘤体,直至肌瘤被完全剥离。

子宫肌瘤体积较大,无法一次剔除者,可向一侧切削肌瘤组织,直至能从阴道取出为止。

若为多发肌瘤,应先剔除较大肌瘤,以开阔视野,然后翻出宫体触摸,明确是否有遗留的肌瘤核,一并剔除

彻底止血,子宫创面涂抹防粘连液,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是否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返折腹膜和阴道壁。

1.2.2 腹式组 按照传统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方法操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病率术后24 h内连续两次体温超过38℃,且两次间隔4 h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而阴式术后平均排气时间(23.61±5.63) h、术后平均住院天数(6.15±0.32) d、术后病率(2.22%)均显著短(低)于腹式组[(34.65±6.63) h、(7.12±0.33) d、1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相符[4]。

然而阴式术后平均排气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术后病率均显著短(低)于腹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