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和干扰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关键词】 青光眼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公认的难治性青光眼,是眼科临床治疗上的难题之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多继发于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缺血性疾病或炎症、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瘤等眼底病。由于虹膜表面和前房角新生血管和结缔组织膜形成,使周边部虹膜小梁网紧密粘贴,破坏房角正常结构,导致引流不畅或晶体虹膜隔前移,房角关闭,引起眼压升高,药物难于控制眼压,常规滤过手术成功率只有11%~52%。有关小梁切除联合干扰素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的方法已有报道[1,2],但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术后应用干扰素α—2b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方法尚未见文献报道。故我科自2003年5月始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术后应用干扰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随访6~15个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对2003年5月~2006年10月收治的17例(17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进行了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术后应用干扰素的治疗。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35~70岁,平均52.3岁。术前平均眼压(36.42±5.64)mm Hg。

1.2 方法 (1)手术方法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相同。(2)丝裂霉素应用丝裂霉素在术中一次性使用,将棉片吸放在含0.4 mg/ml丝裂霉素溶液中,做成巩膜瓣后,以湿棉片剪成3 mm×4 mm大小接触暴露的巩膜面及巩膜瓣床2 min,创面用250 ml平衡溶液冲洗后进行小梁切除。(3)干扰素α—2b的应用:于术时、术后1天、3天、7天、14天术眼滤过泡附近球结膜下注射稀释的干扰素5×105 IU。术后每日换药,行裂隙灯检查。术后6周内重点观察结膜创口、滤过泡、角膜、前房、眼压变化,远期重点随访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术后用或不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在6~21 mm Hg者为成功,术后眼压>21 mm Hg应用眼压药物不能使眼压下降者为失败。术后门诊随访6~15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

本组17例(17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术后6个月眼压控制正常,眼压平均值从术前的(36.42±5.64)mm Hg降至(15.73±2.99)mm Hg(t=11.465,P<0.01),角膜恢复透明,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或仅余很少。滤过泡分型(根据Kronfeld分型):即Ⅰ型为微小囊泡型,Ⅱ型为弥漫扁平型,Ⅲ型为缺如型,Ⅰ、Ⅱ型为功能型滤过泡,Ⅲ型为非功能型滤过泡。术后随访1年时,17眼中16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1眼为非功能性滤过泡。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