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叶产钳 [低位单叶产钳阴道助产的临床观察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R71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59—01      为了适应围产医学和优生优育发展的需要,我院近年来在产钳技术的基础上,使用单叶产钳阴道助产,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单叶产钳助产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助产快捷,对母婴损伤小,同时又降低了剖宫产率及母婴的并发症的术式,并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头位阴道分娩3387例,其中使用单叶产钳助产168例,与既往阴道助产技术如胎头吸引和产钳术相比,无论在年龄、胎产次、骨盆大小、新生儿体重等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手术方法:单叶产钳的适应症及条件:子宫收缩乏力、第二产程延长;胎儿窘迫或母体患有某些疾病需缩短第二产程者;疤痕子宫,产妇不宜用力者;胎头骨质部最低点达棘下3cm以下;枕先露;宫口开全;胎膜已破。

助产方法:选用kielland产钳左或右叶,产妇取膀胱结石位,导尿排空膀胱。

对于枕横位或枕后位者勿需徒手旋转胎头,在助产同时旋转胎头即可。

放置钳叶方法:左枕位时置左钳叶

术者左手握左钳柄,凹面朝前,右手四指掌面朝前,伸入胎头阴道后壁之间,将左钳叶沿右手掌伸入手与胎头之间,然后右手引钳叶徐徐向胎头左侧及深部滑行,最后钳叶置于胎头左侧。

右枕位时置右钳叶,术者右手握右钳柄左手四指伸入胎头阴道后壁之间,与置左钳叶相同方法引导右钳叶滑行至胎头右侧。

正枕前位时据术者习惯任意置一钳叶在相应胎头一侧。

娩出胎头方法:以枕骨侧下方为支点,左枕位时逆时针旋转,右枕位时顺时针旋转,边旋转边向前上方带出胎头

正枕前位时勿需旋转,直接向前上方带出。

注意事项:娩出胎头时注意着力点一定要在钳叶前端,胎头与前叶间似有角度的感觉,但实质上钳叶仍与胎头紧贴,钳叶方向与胎头枕骨方向一致。

子宫收缩乏力时腹部适当加压协助娩出

2结果      2.1胎头位置与助产结局:胎头骨质部最低点达棘下3cm以下时,单叶产钳助产一次成功163例,二次成功率为100%。

2.2置器至胎儿娩出时间:单叶产钳从第一次置器至胎儿娩出时间为(1.67+0.91)min,与产钳胎头吸引相比时间大大缩短。

2.3母儿并发症:产钳易引起母体产道裂伤,胎头吸引对新生儿损伤较重,胎头吸引失败后改用产钳多为母儿复合损伤,单叶产钳失败后改用产钳并未增加母儿并发症。

3讨论      传统的阴道助产模式为胎头吸引术和双叶产钳术,其中胎吸术是根据负压吸引的原理,借助特制的胎头吸引器,形成负压吸住胎头并牵引娩出胎儿的方法。

其优点是技术简单,容易掌握,放置时不需越过胎头及伸入产道深处,不占据盆侧壁空间,对产妇产道的损伤小,但由于在胎儿头皮形成负压吸引,对胎儿损伤有时可能很严重,据报道胎吸造成的头皮血肿和颅内出血率较自然产高。

且由于所加负压限制,形成的拉力较小,胎头位置高或产道阻力大时,容易滑脱失败。

为此我院自2004年开始废弃了胎头吸引术。

使用双叶产钳术,双叶产钳术其优点是着力点稳、形成的拉力大,助产成功率较高,但由于双叶产钳体积大、本身占据盆侧壁空间,故对母婴损伤较大,容易造成母体会阴、阴道、宫颈撕裂伤,甚至会阴Ⅲ、Ⅳ度裂伤。

易造成新生儿颅内出血、窒息,甚至围产儿死亡,且产钳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如产钳放置不当即可造成母体和胎儿损伤,因而初学者不免视为畏途。

单叶产钳,则操作简单,娩出胎儿快捷,尤其对母儿损伤小。

单叶产钳助产不仅助娩时间短,而且母儿的并发症较胎吸及双叶产钳少,168例患者中仅有2例新生儿头皮擦伤,1例新生儿窒息,1例轻度会阴裂伤。

与既往胎吸相比,两组新生儿头皮血肿、颅内出血、窒息发生率及胎儿娩出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两组助产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故单叶产钳助产明显优于胎吸术,且胎吸失败后改用产钳助产,既经过多次手术操作增加母婴损伤,又耽误胎儿娩出时间,给母婴带来严重不良后果。

Kappy指出胎吸失败后可造成胎儿头颅损伤,如果再次使用会对胎儿产生危险,对母婴存在危急情况者尤其不利。

单叶产钳助娩失败后改用双叶产钳,并不增加母儿并发症。

因此我院自2004年废弃胎吸术,由单叶产钳取代。

单叶产钳虽较双叶产钳助产母婴损伤小,但单叶产钳助娩着力点不牢固,在胎头颅骨部未达盆底时易滑脱,助产成功率低于双叶产钳,因此尚不能完全取代双叶产钳

2004年后我院阴道助产模式转为单叶产钳双叶产钳的选用。

我们的经验是当胎头颅骨达盆底,尤其是持续性枕横位、产道较紧、耻骨低、耻骨弓角度小时,单叶产钳优于双叶产钳,当胎头位置较高时,双叶产钳则优于单叶产钳,但目前多数高位产钳已经由剖宫产所取代。

我们坚信单叶产钳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广,会更加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