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中蒙贸易潜力及贸易结构分析

摘要: 根据中蒙两国2007—2014年相关贸易数据,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Lafay指数,从出口、进口方向对中蒙双边贸易潜力的固定效应和非效率因素进行测度,从商品类别的角度对中蒙双边贸易潜力互补性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中蒙双边贸易存在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且中国对亚洲的进出口效率损失最小,对大洋洲的进出口效率损失最大,中蒙两国商品进出口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潜力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曾经是横贯中西的重要商道,蒙古国与我国共有绵长的边界线,是当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重要的北线国家之一,大力发展中蒙贸易不仅有利于两国的互联互通,而且对两国的文化交流、边疆稳定和经济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蒙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贸易额不断增长。

目前,中国已成为蒙古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最大投资国。

特别是在2010年后,中蒙贸易呈现出大幅度增长的趋势。

蒙古国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其以出口煤炭、铜矿石等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2012年蒙古国已经取代澳大利亚成为中国最大的焦煤进口来源地。

虽然中蒙贸易取得了很大的飞跃,但是中蒙经济体量差异较大,加之价格机制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贸易结构单一、市场秩序混乱、运输条件有限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中蒙贸易总额不超过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0. 18%。

如何在未来的发展中克服不利因素,是实现中蒙双边贸易的飞速发展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愿景的重要环节。

一、关于贸易潜力的研究   关于贸易潜力的研究,中外学者普遍采用的是传统引力模型、改进的引力模型,而应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研究较少。

传统引力模型是以经典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后由Tinbergen(1962)和Poyhomen(1963)引入到国际贸易领域。

但该引力模型只考虑了经济规模和距离成本,不适用于复杂的经济环境。

随后,Linnemannn(1966)将人口变量引入引力模型,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流量与人口数量有关[1]。

Bergstrand(1989)则将人均收入变量引入引力模型、并替代人口变量[2],Rauch(1999)证明了引力模型是测算国际贸易潜力的唯一有效的模型[3]。

改进后的引力模型主要是在传统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一些虚拟变量以加强模型的解释能力,此后一些中外学者将是否签订双边贸易协定、是否是APEC成员国、是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等虚拟变量引入引力模型,用来解释贸易自由化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制度性的、难以估计的因素常常影响和制约着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而无论是传统的引力模型还是改进后的引力模型都无法准确地估计贸易潜力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是1977年由Aigner等[4]、Meeusen和Broeck[5]分别独立提出的。

本文以2007—2014年中蒙双边贸易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将消除了内生性的民主程度变量引入前沿随机引力模型,分别以中国为进口国和出口国,在总量层面上对中蒙贸易潜力的固定效应和无效率因素进行测度;二是在分析中蒙贸易潜力的基础上,利用Lafay指数对商品贸易互补性进行研究,从分量层面上对中蒙贸易潜力进行探析。

传统的引力模型可以表示为:   由于Lafay指数具有对称性,从表6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在SITC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机械及运输设备)、8(杂项制品)类商品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而蒙古国在SITC2(非食用原料)、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类商品上具有竞争优势,这说明双方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中蒙两国商品贸易互补性,表7给出了中蒙两国出口商品中排名前五的商品类别。

从表7测算的结果来看,中国作为出口国在第72(个别工业专用机械)、69(金属制品)、78(道路车辆)、84(服装及衣服配件)、67(钢铁)、66(纺织纱线、织物、制成品)章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且呈现出固化性,这说明中国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作为出口国,蒙古国在第33(石油、石油产品及副产品)、28(金属矿砂及金属废料)、32(煤、焦煤及煤球)、26(纺织纤维及废料)、68(有色金属)、61(皮革、皮革制品)章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说明蒙古国以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

三、结论与分析   (一)结论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从进口和出口方向对中蒙贸易潜力的固定效应和非效率因素进行测度,并利用Lafay指数对中蒙贸易互补性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从中蒙两国贸易潜力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人均GDP对中蒙两国进出口贸易有显著影响,两国拥有共同的边界是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重要因素,而两国之间的距离则对双边贸易流量影响不大。

中蒙双边2010—2014年贸易指数可以看出双边贸易潜力巨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表明中国对蒙古的能源、特别是煤炭的依赖逐年递增,特别是2011年以来,蒙古国成为中国煤炭进口的主要供应国。

蒙古国对中国的运输设备、机械以及服装等产品的需求程度在逐年递减,这是由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企业纷纷进入蒙古国市场,使得中国对蒙古国出口贸易额有所下降。

在影响中蒙双边贸易的非效率因素中,通过对双边贸易效率的测算可以看出是否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对商品进出口贸易效率有很大影响。

民主程度是影响中蒙双边贸易流量的重要因素,民主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进出口环境,从而可以削弱非关税壁垒。

经济自由度越高,进出口环境越宽松,贸易壁垒和贸易成本越低。

中国主要向蒙古国出口运输设备、金属制品、纺织品、服装等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蒙古国以向中国出口煤炭、铁矿石、铜矿石等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中蒙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贸易保障能力。

就自然条件而言,蒙古国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薄弱,而中蒙贸易主要集中在煤炭等大宗商品上,对运输量和运输速度都有很高的要求。

因此,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中蒙贸易飞跃的关键点。

2. 加强政治互信和往来,优化贸易政策环境。

蒙古国政党交替频繁,每次选举都会带来较长时间的经济波动,而且不同政党代表不同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从而造成蒙古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不稳定,阻碍了经济政策有效地执行。

我国应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加强高层互访和交流,不断深化政党互信,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为两国双边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将我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与蒙古国的“草原之路”的倡议进行有效对接,使之成为中蒙两国政治互信、经济共赢的重要推动力。

3.发挥贸易互补性优势,优化商品贸易结构。

中蒙两国进出口贸易上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在进出口商品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我国应抓住与蒙古国地域相连、边境居民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近的有利条件以及商品结构互补、资源互补、劳动力和技术互补等优势,在提高原有进出口商品份额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产品市场、拓宽贸易结构,加强农业水利化、牧业现代化以及高科技、高产量种养殖业等方面的合作,从而实现中蒙贸易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

4.加大投资力度,拓展贸易份额。

由于蒙古国的矿产资源开发技术落后,大量的矿产资源无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这为我国加大对蒙古国的投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带一路”的倡议和“草原之路”倡议的有效对接,必将对蒙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降低成本、扩大出口起到积极作用。

我国对蒙古国的投资不仅体现在技术支持,还应在资金上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促进中蒙在金融领域的合作

合作方式上可以采取投资与贸易相结合的方法,中国企业可通过在蒙设立贸易公司、代表处等,以保证市场信息和产品贸易的畅通,政府也可以通过在蒙建立办事机构,搭建经贸合作和投资的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区域共赢的目标。

5.加强旅游合作,拓宽合作领域。

蒙古国原生态的自然风景、独特的民族风情、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以及相对较低的物价水平是其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中蒙两国应充分利用其在旅游资源上的差异性,开展广泛的旅游合作,通过旅游业的合作带动文化、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works versus Markets in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1999.   [4] Aigner,D.,Lovell,C.,Schmidt,P.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J].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77(1):21—37.   [5] Meeusen,W.,van den Broeck,J.Efficiency Estimation from Cobb?C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s with Composed Error[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77(2):435—444.   [6] Balassa,Bela.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65(33): 99—123.   [7] Zaghini A.,Evolution of Trade Patterns in the New EU Member States 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05,13(4):629—658.   [8] Lafay G.The Measurement of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M]//International Trade Modeling.London: Chapman & Hall,1992.   An Analysis of Trade Potential and Structure between China and Mongolia in the   Horizon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ZHU Jing1,ZHANG Jing2,FU Yun—peng3   (1.School of Science,Qiqihar University,Qiqihar 161006,China;2.School of Marxism,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161006,China;3.School of Economic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trade data from 2007 to 2014 between China and Mongolia, the paper uses stochastic frontier gravity model and Lafay index to measure the fixed effects and the efficiency factor of the bilateral trade potential from export and import, and analyzes the potential and complement of bilateral trade from commodity catego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huge potential and development space in the bilateral trade, efficiency loss of China is the smallest to Asia, efficiency loss of China is the largest to Oceania,and there is strong complement on the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Mongolia.   Key words: stochastic frontier gravity model;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trade potential   (责任编辑:关立新)。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