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关系研究】

摘 要: 衔接连贯语篇分析中的两个最基本概念,但是目前,衔接连贯关系还没有定论。

本文先介绍衔接连贯理论,对两者关系的发展进行阐述,加以总结,并提出研究关系意义及存在问题和以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语篇 衔接 连贯      一、引言   语言学中,衔接连贯语篇分析的两个最基本概念。

连贯概念先于衔接产生,但在语言学中衔接却先于连贯得到广泛关注。

早在现代语言学诞生之前,人们就开始了对连贯研究,且其在修辞学中被认为是使文章获得统一性的重要前提条件(苗兴伟,2004:58)。

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 & Hasan)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1976),则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建立。

衔接连贯关系如何?目前还没有定论。

有的学者认为衔接连贯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有的学者认为衔接是连续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因此,本文试图阐述目前对衔接连贯研究,并将其应用于议论文写作教学中。

二、衔接理论   Halliday和Hasan于1976年发表的专著《英语中的衔接》是衔接理论建立的标志,他们把衔接定义为“当语篇中的某一语言成分需要依赖另一语言成分来解释时,便产生衔接关系”(1976:4)。

书中提出五类主要的衔接手段: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这些衔接手段主要是强调句子间的衔接

后来在《语言・语境・语篇》(1985)一书中,韩礼德和哈桑扩大了衔接的范围,将其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

结构衔接包括平行对称结构、主位―述位结构、已知信息―未知信息结构;非结构衔接包括成分关系衔接和有机关系衔接,成分关系衔接包括指称、替代、省略和词汇衔接,有机关系包括连接关系、相邻对、延续关系等。

胡壮麟在《语篇衔接连贯》(1994)中,进一步扩大了语篇的范围,提出了衔接的多层次模式,将衔接形式扩大为五个层次,它们由上到下分别为:社会符号层、语义层、结构层、词汇层和音系层,这些层次还可继续细分至无法细分为止。

他认为衔接一定在其中的某些层次里实现的。

三、连贯理论   Widdowson(1973)最早将连贯作为一个术语提出。

那究竟何为连贯?Crystal(1992)认为连贯为一段话语潜在的功能性的联系。

韩礼德和哈桑的《英语中的衔接》(1976)中除了讨论五类主要的衔接手段外,也提到了句内的语篇性(texture within the sentence)和篇章的语篇性(texture of discourse),该语篇性其实与连贯同义,它意为“作为语篇这一特征”(property of being a text)(Halliday & Hasan,1976:2)。

对于语篇连贯,Halliday和Hasan(1976:23)提出两个方面的要求:语篇在语境方面是连贯的,因而在语域(register)上是一致的;语篇自身是连贯的,因而是衔接的。

胡壮麟更将近年的语用方面的成果,如语境等,应用到对语篇连贯的影响中。

四、衔接连贯关系   衔接连贯关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

了解衔接连贯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语言、认知、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然而,它也是重要的。

衔接能否保证语篇连贯?连贯语篇是否一定存在衔接呢?   韩礼德和哈桑(1976)认为,衔接语篇性(如前所述,其被认为与连贯同义)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也就是说,连贯语篇一定有衔接的存在,而有衔接语篇,则不一定是连贯的,他们认为衔接连贯的一部分。

但是,Widdowson(1979)却认为,衔接既不是连贯的充分条件,又不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说,有衔接语篇不一定是连贯的,连贯语篇也不一定存在衔接

这样一来,衔接连贯关系更为复杂,难以判断。

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没有衔接也能连贯的例子,如:   M:Are you going to buy that pirated CD?   W:Do I look like a thief?(郑树棠,2005:T.3)   这个男女对话的例子当中,没有衔接的存在,但是读者根据对话可以推断出B的意愿,就是她不会买盗版光盘,因此它也是连贯的。

而要举出一些充满衔接但不连贯的例子则比比皆是,只不过例子大都随意堆砌,与现实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基本不出现在正常的交际中,在较长的语篇中也难见到,因为这样的内容违背了一些言语行为理论,如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表明在对话中须遵从四条准则

首先是数量准则:1.使所说的话正好满足当前交谈所需要的信息;2.所说的话不要多于需要的信息。

其次是质量准则:所说的话要力求真实。

再次是关系准则:要有关联。

最后是方式准则:要清晰(胡壮麟,2002:197—8)。

这些准则一旦被违背,话语便无法交际,语篇也失去存在的意义

国内一般对衔接连贯的区别形成共识,即衔接构成语篇的表层结构关系,是通过词汇和语法等表层结构形式实现的;连贯构拟语篇的深层语义或功能关系,是通过句子或话语之间的语义或功能关系实现的(席建国、徐新,1999:27)。

Brown和Yule(1983)认为连贯是第一性的,而衔接是第二性的。

人们在理解话语时,总是先假定话语是连贯的,再去理解句子意义,也就是说,人们的交流都是基于共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作出的,因此不会出现在一段对话中充满不相关的、无意义的交流。

衔接手段是基于连贯基础之上有意或无意地留下的,衔接本身不能,也无必要创造连贯(孙玉,1995:35)。

五、研究衔接连贯关系意义   虽然目前衔接连贯关系还没有定论,但是衔接连贯语篇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对它们的研究需要继续,不能停止。

目前研究的重点一般放在如何能运用衔接手段达到连贯,连贯语篇是如何实现的,这些研究对于英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体裁的语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篇都可能是不同的,如果能够通过对衔接连贯关系研究找到共性,这对以后语言的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例如,席建国和徐新对比和分析了汉英语篇衔接连贯后指出,汉语句式较灵活,一般不考虑句子的语法是否完备,常以词序、意境(景境、语境)、事理、语势等为中心来表达意义,读者对整个句子语篇意义的理解需要通过“悟”才能达到,语篇衔接连贯主要靠叙事的事理逻辑和意境等隐性关系来实现;而英语则受制于语法形式和句子结构,句子以动词为中心,注重句子结构的形合,在很大程度上,只有在语法统辖下,句子才能通顺,表意才能准确无误,语篇衔接连贯主要靠完整的句法形式和各种显性功能词语来体现(1999:29)。

通过对不同语篇的分析,找出衔接连贯间的关系之间的规律,可以提高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的语篇意识,使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中从语篇的高度进行学习,促进对不同语篇的理解。

可以认为,衔接手段是显性的,而连贯是隐性的,我们应该尽量从显性的衔接手段中发现规律,发现其内在联系,找出其有利于连贯形成的因素,以最终达到使不同语篇连贯的目的。

六、存在问题和方向   目前,衔接连贯的具体、明确的关系尚未建立,尚未有明确的理论框架能够对其进行全面描述。

衔接连贯涉及的范围较广,特别是连贯,它包括情景、心理认知、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较难全面描述。

因此,对衔接连贯关系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鉴于其对语篇分析具较大的意义,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相关的关于如何确立两者关系研究,且会对衔接连贯关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苗兴伟.《语篇衔接连贯理论的发展及应用》评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58—59.   [3]孙玉.胡壮麟的《语篇衔接连贯》评介[J].外国语,1995,(4):78—79.   [4]孙玉.试论衔接连贯的来源、本质及其关系[J].外国语,1997,(1):31—35.   [5]席建国,徐新.汉英语篇衔接连贯对比[J].山东外语教学,1999,(4):27—29.   [6]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教师用书2[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7]朱永生.韩礼德语篇连续标准――外界的误解和自身的不足[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   [8]Brown,G.&Yule,G.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Longman,1983.   [9]Crystal,D.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M].Oxford:Blackwell,1985.   [10]Halliday,M.A.K.&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11]Halliday,M.A.K.& Hasan,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12]Widdowson,H.G.An Applied Linguistic Approach to Discourse Analysis.Ph.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Edinburgh,1973.      本文获《韩山师范学院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