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柳公权的典故|柳公权的典故

柳公权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许多人欣赏过他的字体,但是,对于柳公权这个人,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柳公权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柳公权轶事典故

戒骄成名。

柳公权小的时候,字写得很糟,常常因为大字写得七扭八歪受先生和父亲的训斥。小公权很要强,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写的字大有起色,和柳家塬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相比,公权的字已成为全村最拔尖的了。从此以后,他写的大字,得到同窗称赞、老师夸奖,连严厉的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权感到很得意。

人外有人。

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树下摆了一张方桌,举行书会,约定每人写一篇大楷,互相观摩比赛。公权很快就写了一篇。这时,一个卖豆腐脑的老头放下担子,来到桑树下歇凉。他很有兴致地看孩子们练字柳公权递过自己写的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棒不棒?老头接过去一看,只见写得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老头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皱了皱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我看这字写得并不好,值不得在人前夸。这字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儿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几个小伙伴都停住笔仔细听老人的品评,小公权老头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不服气地说:人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好,你偏说不好,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头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当,不敢当!我老汉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里看看去吧!

第二天,他起了个五更,悄悄给家里人留了张纸条,背着馍布袋就独自往华京城去了。柳公权一进华京城寿门,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大笔,挥洒自如灿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看客们阵阵喝彩。小公权惭愧极了,心想:和写字画汤的老爷爷比起来,我真是差得太远了。他扑通一声跪在老爷爷面前,说:我愿拜你为师,我叫柳公权,请收下我,愿师傅告诉我写字的秘诀。

公权一再苦苦哀求,老人公权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自小用脚写字,风风雨雨已练了五十多个年头了。 我家有个能盛八担水的大缸,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池水都乌黑了。可是,我的字练得还差得远呢!柳公权老人的话牢牢地铭刻在心里,自此,柳公权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他学习颜体的清劲丰肥,也学欧体的开朗方润,学习字画汤的奔腾豪放,也学宫院体的娟秀妩媚。他经常看人家剥牛剔羊,研究骨架结构,从中得到启示。他还注意观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鱼,奔跑的糜鹿,脱缰的骏马,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态都熔铸到书法艺术里去。

柳公权终于成为中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结构严谨,刚柔相济,疏朗开阔,为书法界所珍视,素有颜筋柳骨美称。可是,柳公权一直到老,对自己的字还很不满意。他晚年隐居在华京城南的鹳鹊谷(现称柳沟),专门研习书法,勤奋练字,一直到他88岁去世为止。

心正笔正。

柳公权不但是一位有名的大书法家,还是一位为人耿直、敢于直言的人。

有一年,皇帝唐穆宗在一座寺院里,看到了柳公权写的字,心里十分喜爱,很想见一见他,在一起谈论谈论书法。正巧,没过多久,柳公权从自己做官的地方夏州(现今陕西北部)来朝廷办事。唐穆宗听说柳公权来了,就让他来见自己,把他留在朝廷里做了右拾遗(负责给皇上提建议的官)。

一天,唐穆宗柳公权在一起谈论书法唐穆宗柳公权请教说:你的字写得笔法端正、刚劲有力,可我却写不了那么好,怎样用笔才能把字写好呢?听了唐穆宗的问话,柳公权心想:我早就听说皇上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我何不借这个机会劝劝他呢?。

于是,他对唐穆宗说:写字,先要握正笔。用笔的要诀在于心,只有心正了,笔才能正啊!这跟国家大事是一个道理,不用心不行啊!听了柳公权的话,唐穆宗知道他是借讲笔法在规劝自己,不由得脸红了起来。

关于柳公权的故事。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zhou)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ta)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geng),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he)彩。

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pu)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yan)染涝(lao)池黑;博(bo)取百家长(chang),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jian)子,衣肘(zhou)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着名书法家。

[鉴赏]柳公权是我国着名的大书法家。他的字写得清峻(jun)挺拔,为后世学者钦(qin)敬临习。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呢?上面的短文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开始,他自以为字写得出众,挥笔大写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几个字,可见其骄傲之态。然而,当老人有意讽刺柳公权的字像他担子里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时,柳公权气愤至极,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骄傲之情,溢于言表。而当老人用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的话激他时,柳公权虽然没有火冒三丈。但从他第二天,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的行动上,也可以看出他心中的不服气,这是三写柳公权的骄傲。柳公权进了华京城,看到的是一个没有双臂的黑瘦老头挥洒自如地写对联,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于是,他目瞪口呆,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苦苦哀求要拜其为师,这里的一惊一跪一求充分表现了柳公权思想的转变,骄傲之气一扫而空。当老人告诉柳公权写字的秘诀后,他恍(huang)然大悟,从此发奋练字,终于成了一代名家。全文详写发奋,略写练字,这种写法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柳公权的人物生平。

侍书生涯。

柳公权作品。

公元778年,唐代宗大历十三年,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 ,字诚悬。其祖柳正礼,唐邠州士曹参军,其父柳子温曾任丹州刺史,其兄为唐名臣柳公绰。

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三十一岁的柳公权进士及第,当年宏词登科。从此,柳公权开始了漫长的仕途生涯,竟然历仕七朝: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

在宪宗时,柳公权任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夏州,辟为掌书记(《旧唐书》)。李听与柳有此交谊,故柳晚年还为其书过碑。

穆宗即位,柳公权入奏事。穆宗召见柳公权,说:朕于佛寺见卿笔迹,思 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从此他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侍书禁中。皇帝的宠幸、生活的优裕,并不给柳公权带来欢乐。他内心却有无法排遣的苦闷与隐隐的羞愧。他酷爱书法艺术,但他不想以此作为自己全部的生活;建功立业的进取雄心,时时跃动在胸间。而随从皇帝的侍书,其地位仅与工祝一类相等。因此其兄柳公绰曾写信给宰相李宗阂,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于是改为右司郎中,累换司封、兵部二郎中,弘文馆学士。

唐文宗颇爱柳公权书法,又召为侍书,迁谏议大夫,后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开成三年又转工部侍郎,累迁学士承旨。

武宗朝,罢内职,授右散骑常侍。宰相崔珙用为集贤学士、判院事。

宣宗时,左授大子詹事,改宾客,累迁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复为左常侍,国子祭酒,历工部尚书。

懿宗时,咸通初年,柳公权改为太子少傅,改少师;在咸通六年(865年)卒,赠太子太师,时年八十八。

柳公权仕途通达,只是在八十二岁那年,因年老力衰,反应稍迟钝,在上尊号时不慎讲错,御史弹劾他,结果被罚了一季的俸禄。各朝皇帝都爱他的书法,爱他的诗才,甚至他的谏议也乐意接受。柳氏的一生,除了少许时间在外任官,基本上都在京城,在宫中,在皇帝身边。其一生,一直在不断地为皇家,为大臣,为亲朋书碑。柳公权颇像一只关在禁笼中的金丝雀。这样的生活使他缺少壮阔的气度、宽广的视野、浩瀚的生活源泉。颜体一碑一碑曾不断地变,柳体在其成熟以后变化较少;颜真卿像奔腾咆哮的洪流,柳公权却似流于深山老林的洞水。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命情调。

高尚素养。

柳公权从小接受《柳氏家训》关于德行的教导,因此终身以德行为根株,博贯经术。他于人生、书艺都具儒家风范,柳公权的笔谏,成为后世士大夫的一种典范:

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旧唐书》)。

穆宗怠于朝政,柳公权以书喻政,由此及彼,巧妙地进谏。从此心正笔正说一直流传至后世。柳公权侍书中禁时敢于直言或婉言进谏的行这,于此可见一斑。

柳公权当着皇帝、臣子的面表现书法,又是他侍书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其诗才、书才,使帝王奇惜之。

尽管如此,柳公权的心灵并不偏溺于这一端。外部的荣耀,消不去内心的苦闷。他博贯经术,于《诗》、《书》、《左氏春秋》、《国语》、《庄周》书尤邃,每解一义,必数十百言(《新唐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研习儒学之时,又同时研习《庄子》,而且深得精微。柳公权同时从儒、佛、道中汲取心灵之滋养,求得互补与平衡,求得某种超脱。他对于佛、道方面接触颇多,并有多种书法创作。《金刚经》他多次挥写过,如今虽只见敦煌拓本,但前人著录柳书《金刚经》者颇多。另外公权还书有《阴符经序》以及《清静经》、《度人经》等。他对唐代僧人的碑志、塔铭多有挥写,其《大达法师玄秘塔铭》即此中最为著名者。柳于佛寺庙观也多书碑,有名者如《回元观钟楼铭》、《复东林寺碑》,即此中佼佼者。柳公权既有佛道慰藉心灵,故在滚滚红尘中颇能超脱。他甚至对于钱财不屑一顾。他给人写碑,每年有巨额收入,家奴海鸥与龙安常盗用其钱财器物,他都淡然处之。

此外柳公权还性晓音律,但不好奏乐,常云:闻乐令人骄怠故也。(《旧唐书》)柳公权有多方面的学识素养,因而由其心灵滋养而出的书艺也是摇曳多姿。其性刚毅正直和超尘脱俗的佛道风范,都熔铸于柳书的风骨之中。 柳体之路在柳公权面前,久已名家林立。如何超越前人,如何在新的历史时空创造出一种新的书体来,这是柳公权面临的严峻挑战。他并不畏缩,而是以积数十年的不倦磨炼之功,广泛熔铸,终于创造出自具新理异态的柳体,在唐中晚期一新面目,一展风采。

猜你感兴趣:

1.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大全。

2.中国著名书法柳公权及其作品简介。

3.了解柳公权

4.古代儿童励志故事大全。

5.柳公权的生平资料介绍。

6.书法名人的故事。

7.古代励志人物故事。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