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担保圈顺周期风险及其优化

摘 要:本文以俱乐部理论为研究视角,对山东省J市中小民营企业担保圈的形成、扩张、破裂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经济顺周期掩盖了中小企业担保圈的脆弱性、不对等性以及风险的传染性和系统性。

基于此,本文认为中小企业担保圈应该有限发展,优化其规模、边界和对等性,并辅之以主办银行制度和贷款保证保险制度。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中小企业担保圈;顺周期;俱乐部理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5)01—0037—05   在我国,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方式。

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过程往往伴随更大的不确定性,且较难提供足够的中间担保人和担保资产,其风险难以得到有效评估和对冲缓释,因此,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经常得不到满足。

这样不仅造成银行信贷配给的低效率,而且严重挤压了经济健康发展的上行空间。

在这种背景下,中小企业互相担保、联合担保贷款应运而生,成为企业融资的一项机制创新,并一度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广泛推广。

然而,随后的实践证明,互保、联保贷款中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担保圈内个体企业出现偿债困难,银行很有可能对圈内其他企业采取抽贷行动,并要求其承担担保代偿责任,从而极易导致担保圈内其他企业资金断裂,引发担保风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近日,山东省J市某中小企业担保圈破裂引发危机扩散,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在一定条件下“信用合作联盟”很有可能演化成为“信用违约联盟”,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经济学含义,并对现实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J市某中小企业担保圈基本情况介绍   (一)担保圈形成   A是J市典型的中小型民营制造业企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销路畅通,加工订单源源不断,对企业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提升生产能力以满足订单要求,A企业银行Z提交了贷款800万元的申请,计划将贷款用于增加厂房和购买设备。

Z银行接到贷款申请后,对A企业进行了贷前调查,发现虽然A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盈利较为稳定,但是由于缺少足够的有效抵押物,不完全具备获得贷款的全部要素。

于是,Z银行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授意A企业与另外两家企业B和C结成互相担保贷款关系。

3家企业同意了银行的做法,形成了一个小型的担保圈。

此后,Z银行根据每家企业的实际情况及总体的担保能力,为它们分别授信800万元,并由其余两家企业提供连带责任担保

(二)担保圈扩张   最初这一模式运行状况良好,A企业在得到贷款之后,迅速扩大生产,盈利状况明显提升,B和C企业状况与A企业类似,在解决了流动性难题后经营步入上升通道。

同时,Z银行由于迅速解决了3家中小企业贷款需求,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而且得到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可谓一举多得。

在这次尝试之后,Z银行和A、B、C企业似乎找到一条互利共赢的模式。

随后,A、B、C的关联企业得到Z银行的批准,相继加入到原有的担保圈,担保圈规模不断扩大。

以Z银行融资供给方,A、B、C为核心的担保圈中,企业增加到10家左右,融资规模扩大到2亿元。

由于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给银行带来直接经济收益,而且可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和税收,因而被作为一项成功典范被不断复制推广。

在各方推动下,担保圈规模不断扩大,担保链不断拉长,涉及银行企业数量也不断上升,一张涉及多家金融机构、众多企业担保网络最终形成。

到2014年初,A、B、C及其关联企业组成的担保圈已经涵盖全市40余家企业,涉及金融机构约15家,银行融资超过20亿元。

与此同时,担保圈暗藏的隐患也在不断积累,风险一触即发。

(三)导火索和风险爆发   近年来,我国经济遭遇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

受到国内外萧条经济环境的影响,J市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出现下滑的苗头,信贷资产质量开始恶化,银行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随之,各银行的总行提高了对J市不良资产的关注程度,信贷资源渐渐枯竭,各银行高管的神经也开始绷紧。

1. 导火索。

2014年3月,B企业的关联企业E因不满意与某担保公司合作,终止了与其之间的担保关系,致使担保公司遂大肆传播E企业将要倒闭的传言,以致大量供货商上门催款。

由于E企业属于账期较长、回款较慢的企业类型,在遭遇多方催款的压力下,尽管多方筹款,仍然难以满足巨大的偿债需求,生产经营迅速陷入困境,不久便宣告停产。

2. 银行抽贷。

作为E企业的关联企业,B企业也因此受到牵连,多家银行闻风相继从B企业抽贷3000万元,导致B企业资金链收紧,难以维持正常运转,接着在各家银行到期的融资出现垫款和逾期。

在B企业出现风险后,由于担保圈内其他企业当年经营状况同样不乐观,代偿能力不足,加之其中较多企业是由银行引入,彼此之间并不熟悉,代偿意愿不强,最终企业资金链完全断裂,被迫停产关门。

3. 二次抽贷。

B企业停产后,受其影响,担保圈内A企业的关联企业F和H的融资银行抽回6000万元,致使F和H资金链断裂出现贷款逾期和垫款共计3000万元,两家企业被迫停产,上述债务均由A企业提供担保

A企业面临巨大的代偿压力,资金周转陷入困境。

C企业共为A、B及其关联企业担保5000万元,同样面临巨大的代偿压力。

出于自身利益考虑,A、C没有履行代偿责任,各家银行纷纷采取诉讼、查封资产、冻结账户等司法保全措施,同时从担保圈内其他企业抽取资金,整个担保风险迅速“火烧联营”,不仅20亿元银行贷款大多未能收回,而且给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都造成巨大损失。

二、顺周期条件下的担保风险分析   实质上,由A、B、C等核心企业组成的担保圈属于信用合作俱乐部的范畴。

对于俱乐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由托德?桑德拉和约翰?谢哈特(1980)所提出的定义,“一个群体自愿共享或共担以下一种或多种因素以取得共同利益:生产成本、成员特点或具有排他利益的产品”。

通过对担保圈的定义及属性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把中小企业担保圈看作是一个信用合作俱乐部,运用俱乐部理论来对中小企业担保圈的风险形成过程进行说明。

当然,担保圈与一般俱乐部之间存在差异,担保圈是成员之间基于信任基础上以成员的共同信用换取银行信用,它的俱乐部产品是银行信用

这种以信用为基础的俱乐部产品不同于一般俱乐部产品,其风险更大、更不可控,这就对信用合作俱乐部的门槛、边界、内部控制以及交易对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信用合作俱乐部的“门槛”风险   尽管信用合作俱乐部有助于增强成员的整体信用,但是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俱乐部并非毫无门槛,一旦“门槛”失控,引入不合理的俱乐部成员,极有可能给俱乐部带来“系统性风险”。

1. 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信用合作俱乐部成员首先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成员之间通过合作实现信用增进,因此这种合作是建立在共赢基础上的,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中小企业担保圈是多家中小企业为了取得银行信贷支持,自愿为彼此承担担保责任、分担风险成本所形成的关系网络。

担保圈内各家企业所获得银行信贷支持与承担的风险成本都是相同的,且一家企业取得信贷支持时不会影响其他企业,可以看出担保圈对圈内企业而言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2. 信用相近性。

由于信用俱乐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俱乐部成员之间的信用水平应当相近,否则便会出现搭便车以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终导致俱乐部成员信用水平下降,合作破裂。

在上述案例中,A、B、C企业最初的合作运转良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3家企业信用水平相近,而后由于担保圈引入了资信状况相对较差的其他关联企业(如E企业),最终导致担保圈破裂。

判断信用是否相近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较为直接的办法是通过第三方评级机构给出的企业信用评级水平来判断。

这个方法对于第三方评级机构的客观性、方法的准确性以及整体的信用环境有较高要求。

另一个间接的方法是通过对合作企业资产规模、盈利状况、信用记录等指标进行判断。

这个方法要求对合作企业进行深入了解。

在本案例中,3家企业的合作建立在银行牵头基础上,相互了解程度不深,无法对各自的信用水平进行准确的判断,导致该俱乐部具有脆弱性。

(二)信用合作俱乐部的“边界”风险   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一个组织取代市场的边界在于组织内部的交易收益大于交易成本,因此任何组织都是有边界的,信用俱乐部也是如此。

对于中小企业信用俱乐部而言,当担保成员数量增加时,整个担保圈可用于偿债的资产增加,因此对于集体增信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在上述案例中,当担保企业增加到10家时,银行融资规模扩大到2亿元,增长了近10倍。

但是,随着担保企业数量增加,担保圈对于企业的控制力也随之下降,尤其是企业之间的交叉担保以及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使得信用俱乐部的整体风险上升,最后可能使风险失控。

因此,信用俱乐部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边界”,而且随着俱乐部控制能力的变化,这一边界也是在动态调整的。

(三)信用合作俱乐部的内部控制风险   信用俱乐部内部应当有明确的合作规则,以便于加强内部的风险控制。

据调查,上述案例中提到的担保圈,仅局限于融资方面的合作,而对于担保成员的行为缺少必要的约束,并没有明确的规则来约束成员的行为,尤其是缺少遭遇突发事件时的应急预案以及担保成员的退出机制。

因此,在E企业破产以及两次银行抽贷时,成员之间缺少及时的互助和应对措施,导致风险不断扩大,最终蔓延至整个担保圈。

另外,担保圈内企业之间缺乏相互监督制约,也为风险爆发埋下了伏笔。

(四)银行的定位与博弈风险   1. 银行的定位问题。

在以银行为主导的社会融资结构中,银企之间在谈判力量方面严重不对称,银行的意愿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

信用合作俱乐部角度来看,中小企业担保圈应由相互熟识的企业自发形成,组成企业之间相互信任、互帮互助,从而保证担保圈的内部具备自救功能。

一旦担保圈不是企业自发形成,而由强势的商业银行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随意指派,就会降低担保圈的这种抗风险能力,尤其在个别成员出现风险需要其他企业承担担保责任时,其他企业会想尽办法进行逃避,大大降低了担保圈的抗风险能力。

在本案例中,商业银行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将企业指派到担保圈中,留下了隐患。

当B企业及其关联企业出现风险后,担保圈内其他企业没有履行代偿责任的意愿,担保圈名存实亡。

2. 银行间的动态博弈。

在J市复杂的中小企业担保圈中,不仅涉及众多的中小企业,而且有十余家银行等金融机构牵涉其中。

商业银行本能上是趋利避害的,在中小企业担保圈形成之初,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各商业银行纷纷向其发放贷款,此时放贷符合银行之间博弈的占优选择,因此有大量银行担保圈发生信贷关系。

当中小企业担保风险暴露时,抽贷则是银行本能的反应,也是当时银行的占优选择,因而会发生本案例中的二次抽贷甚至多次抽贷,最终导致担保圈资金流断裂,企业大批量破产。

银行间在不同条件下的动态博弈,反映了多头贷款的弊端,个体理性导致集体非理性,担保风险因此放大。

(五)地方政府的定位与失控风险   在J市银企关系由良性发展转向恶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方面,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地方政府盲目地介入到银企关系之中,推动中小企业担保圈不断扩张,债权债务关系日趋复杂。

另一方面,对于复杂的银企关系所潜伏的经济风险准备不充分,无论是在E企业破产时,还是银行两次抽贷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均缺少及时、有力的控制措施,最终导致事态迅速蔓延。

三、经济条件突变时的深刻反思:信用违约联盟   从本案例来看,中小企业担保圈往往形成于经济上升时期,并随着经济的繁荣而不断扩大。

但是当经济环境出现恶化时,中小企业担保圈也迅速陷入困境,并对社会经济产生较大影响。

由此可见,中小企业担保圈组成的信用合作俱乐部具有较大的顺周期性,并在经济下行期容易演化成为信用违约联盟,即个体违约将导致集体违约爆发。

(一)经济上行期的杠杆累加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4万亿财政支出以及配套的经济刺激政策使我国经济迅速恢复,并走入上升通道。

在这种宏观背景下,中小企业经济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订单增加、人工成本提高等因素促使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外源融资的支持。

与此同时,经济周期和社会流动性的明显改善,提升了商业银行的放贷信心和放贷能力,更多的社会流动资金通过银行渠道流向实体经济

中小企业担保圈正好迎合了资金供求双方的需求:互助担保增加了企业整体信用,降低了银行贷款的成本,使获得贷款变得相对容易;商业银行则在企业满足了贷款要求的前提下,将更多资金输送给企业,进而以资金收益的形式分享企业发展带来的利润。

尽管从微观主体上来看,企业银行看似实现了双赢,但是从整个社会经济金融发展的角度来讲,中小企业担保圈提升了社会杠杆率,使得原本不具备贷款资格的中小企业获得了贷款,而原本具备贷款资格的企业能够得到更多融资支持。

(二)经济下行期的周期共振   随着经济发展出现拐点,我国经济开始步入下行周期。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运行将处于“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

“三期叠加”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将基本告别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长,也意味着商业银行面临的经济环境、宏观政策和市场机制均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金融风险因素明显增多,风险形态也呈现差异化和多样化特点。

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商业银行去杠杆的意愿增强,与中小企业担保圈的合作减少、矛盾增加,使得周期共振现象明显增加。

第一,中小企业担保圈具有同质性。

无论是商业银行指派还是自发形成的担保圈,其互相担保的合作机制决定了担保圈内部企业大多处于相同行业类型,其中那些自发形成的担保圈以上下游企业居多,行业同质性更为突出。

同质性决定了担保圈的风险缓释作用仅局限于个体风险,不能够化解行业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一旦经济或者所在行业进入下行周期,甚至还会因为“共振”效应,产生更大危害。

第二,担保圈缺少去杠杆机制。

经济上行时,担保圈杠杆是不断上升的,担保圈负债和资产的比例不断扩大。

但是当经济下行时,在担保圈内部除了缺少必要的风险防范、退出机制之外,还缺少与杠杆累进相对应的去杠杆机制,使得担保圈的风险不能够通过内部的机制逐级得到缓释,只能通过破产清算来实现。

这种类似于休克疗法的激进式调整必然给地方经济带来剧烈冲击。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符合其特定的发展规律,中小企业担保圈的发展也是如此。

首先,中小企业担保圈具有一定的优势。

经济上行时期,担保圈有助于俱乐部成员的集体增信,降低个体企业的违约风险银行融资成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

其次,中小企业担保圈具有顺周期性。

经济上行时期会加速提高社会的杠杆率,而在下行时期则通过加速破产的方式降低社会杠杆率。

如果处理不当,这种激进的融资模式极有可能给当地经济带来危害,严重时还会威胁区域的金融稳定,造成系统性风险

再次,中小企业担保圈的良好运行依赖于严格的机制设计。

作为信用合作俱乐部,中小企业担保圈应当有严格的门槛、边界和内部风险控制,避免鱼龙混杂、边界不清和突发性事件造成连锁性反应。

最后,中小企业担保圈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银行、政府的合理定位。

应当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既要避免银行和政府“越位”,又要避免市场无序发展。

总之,应当有限度地发展、使用中小企业担保圈,健全其运行的工作机制,防范其特有的风险

同时又要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以新的融资模式弥补中小企业担保圈边界所不能覆盖的区域,避免过度扩张引发的风险

因此,从以下两方面提出建议:   (一)完善中小企业担保圈工作机制   1. 构筑担保圈门槛,强化内控机制。

担保圈要建立起严格的准入门槛和自身的内控机制,一方面,对担保成员的资格进行严格认证,保证担保成员均具备较高的信用水平、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

要对成员企业的行为进行严格约束,防止成员为了自身短期利益增加担保风险

建立不合格成员的退出机制,圈内成员可以与银行一起通过担保方式转换、信贷产品改造、切断担保链等积极措施降低担保圈整体风险,防止风险扩散。

2. 强化担保圈边界,控制成员数量和融资规模。

信用合作俱乐部应将成员数量和融资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成员数量过多会增大俱乐部成员之间相互了解的难度,不利于成员间的监督;融资规模过大,成员超能力担保,一旦风险发生,超能力担保部分无法按照约定履行,将大大增加担保圈的风险程度。

同时,多头贷款是造成融资规模超速扩张的重要原因,应当采取措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另外,担保圈还要建立退杠杆、降低融资规模的机制,在经济下行时期逐级减少信贷额度和担保额度,避免融资杠杆只能增不能减的情况再次发生。

3. 明确银行和政府定位,防范越界干预。

中小企业担保圈应由企业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借款需求及担保意愿自发形成,应当避免银行和地方政府对担保圈形成的干预。

一方面,商业银行负责把好准入关口,审慎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及保证人的实际担保能力,确保圈内企业实力及风险偏好相当。

避免商业银行因业务指标、自身风险偏好等原因为中小企业指派担保圈,强行将互不相干的企业撮合在一起。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当在做好担保风险防范设计和应急预案的同时,避免过多干涉担保圈的具体运作,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作用。

4. 完善信息披露,加强交流沟通。

应当畅通银企之间、担保圈内部的信息交流机制,将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避免风险蔓延。

首先要加快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强化对多头贷款风险监测和信息披露,实现银行间对担保企业信息的共享,加强对担保企业的监测分析与风险预警,有效防范恶意担保、过度担保

其次,作为风险共担体,圈内成员应该加强联系沟通,建立成员座谈会制度和高管交流互访机制,相互披露重大的可能影响经营稳健性的事项,及时了解各成员的经营情况。

(二)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   1. 探索建立主办银行制度。

主办银行制度是一种市场化的安排,以价格调节取代行政安排,以制度改进的方式提升融资的效率。

与传统的政府融资增信相比,主办银行内部有一套科学的信用评级体系,并将小微企业融资记录作为一项重要变量纳入信用考核,这就使获得过授信并按时偿还的小微企业容易得到更高的信用评级,进而获得更多融资支持,使得融资、增信达到双螺旋。

主办银行制度的紧密银企关系,不仅可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缺少抵押物的短板,而且通过建立监督机制,可以更好地获取企业信息,防范企业的盲目担保和抵质押行为,避免多头贷款的发生,有效地抑制产能过剩和流动性风险

2. 探索建立贷款保证保险制度。

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制度可以使中小企业信用等级得到升级,将有效地消除大银行对中小企业还款能力的顾虑,当中小企业不能如期还本付息时,保险公司将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履行替中小企业还本付息的责任,银行也不会因此而遭受损失。

因此,在具备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将可以和其他大企业一样从银行获得更多的贷款,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淄博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柠檬市场”效应与担保风险[J].金融发展研究,2013,(12).   [2]李彬彬.有效抵押品的新命题[J].金融发展研究,2012,(4).   [3]贾卓鹏,侯艳洁.大型银行、中小企业与贸易融资:青岛案例[J].金融发展研究,2011,(4).   [4]陈少华,陈菡.我国中小企业担保风险演化过程分析[J].开发研究,2013,(2).   [5]吴堂保,刘蓉.对担保贷款风险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2,(1).   [6]邹统钎,陈序桄.俱乐部的性质与最佳规模研究[J].旅游科学,2008,(4).   [7]孙丽梅.俱乐部理论:布坎南模型与蒂布特模型的比较分析[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5,(8).   [8]赵勇.中国担保圈的风险管控研究――以潍坊担保圈为例[D].山东:山东大学,2013.   [9]童蝉.基于商业银行视角的“担保圈”风险管控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1.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ub theory,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whole evolution process of small and medium private enterprises(SMEs)guarantee circle in J city of Tsingtao,including formation,expansion and bankruptcy. Result shows that, the booming economy covers the fragility and the unequivalence of SMEs guarantee circle as well as the contagious and systematic of risks. Therefore, we should prudent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SMEs guarantee circle,improve its access requirements,organization border and equivalence. New financial patterns such as leading bank and loan guarantee insurance should be created to cover the shortage of SMEs.   Key Words:SMEs,guarantee circle,pro—cyclicality,club theory。

1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