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G在药物新剂型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综述了聚乙二醇纳米给药系统、微粒载体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控释制剂、蛋白药物中的应用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聚乙二醇药物制剂应用   聚乙二醇(PEG)是用环氧乙烷与水或用乙醇逐步加成聚合得到的分子量较低的一类水溶性聚醚。

由于聚合度的不同会产生性质和用途上的差别。

目前常见的聚乙二醇有PEG—200、PEG—400、PEG—600、PEG—4000、PEG—6000等。

它们在药物剂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PEG是中国药典及英、美等许多国家药典收载的药用辅料。

1、PEG在药物剂型中的应用

1.1在纳米制剂中的应用   用PEG修饰的纳米乳[1]可增加表面的亲水性,减少被巨噬细胞的吞噬,明显延长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直溜的时间。

例如在水相中加入经PEG修饰的磷脂酰乙醇胺(PEG—EG),以二棕榈酰磷脂胆碱为乳化剂,聚山梨酯80为助乳化剂,三油酸甘油酯为油相,制得粒径为4nm的纳米乳,静注后在血中的清除率明显降低。

董岸杰等[2]采用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应用安全性的聚乙二醇(PEG)、聚乳酸(PLA)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ELA)为载体材料制备了紫杉醇聚合物纳米粒,在动物体内的释药研究表明,紫杉醇在靶位聚集,且药物在体内的存留时间明显延长;与紫杉醇聚氧乙烯蓖麻油制剂相比,给药后的毒副作用明显降低。

1.2在微囊中的应用   合成高分子囊材中生物可降解的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LA—PEG)。

其特点是无毒、成膜性好、化学稳定性高、可用于注射。

在EC中加入聚乙二醇—400,当微囊接触水后,亲水性材料溶解,在EC膜上形成孔洞,从而增加巴比妥钠微囊的释药。

加入PEG—1500,也可增加微溶性药物的释药速率。

1.3在微球中的应用   杨远等用PELA[PEG—聚乳酸(PLA)作为DNA的载体制备微球[3],结果表明成球较为规整,平均粒径为1—3nm,分布较均匀。

余东升等用聚乙二醇—聚谷氨酸(PEG—PBLG)制备载基因微球[4]。

PEG—PBLG微球可使所载的质粒DNA具有抗DNaseⅠ酶降解的能力。

1.4在靶向制剂中的应用   在靶向制剂中,脂质体药物载体,但无靶向性,用PEG修饰脂质体[5],以提高脂质体靶向性。

脂质体用PEG修饰后,其表面被柔顺而亲水的PEG链部分覆盖,极性PEG基增强了脂质体亲水性,减少了血浆Pr与脂质体膜的相互作用,降低被巨噬细胞吞噬的可能,延长在循环系统的滞留时间,因而有利于肝脾以外的组织式器官的靶向作用。

将抗体或配体结合在PEG末端,既可保持长循环,又对靶体识别。

如在研究阿霉素长循环热敏脂质体的过程中,采用PEG—PE作用脂质体稳定剂,结果表明,应用脂质体后,网状内皮系统(RES)中的药物浓度大大低于热敏脂质体,肿瘤部位的药物浓度都是热敏脂质体的3—4倍。

1.5在控释剂中的应用:   薄膜包衣缓控释制剂的薄膜包衣主要有成膜材料、增塑剂、溶剂、抗粘剂以及致孔剂。

对于不溶性衣膜,往往需要通过致孔剂来控制其释药行为,致孔剂主要有亲水性液状载体(甘油,PEG—200)、高分子(PEG,PVP)等。

PEG还是成膜材料的增塑剂。

如:尤特奇RS和尤特奇RL包衣液中加入PEG、乳糖等可增加包衣的渗透性。

1.6在经皮吸收制剂中的应用   PEG常作为经皮吸收促进剂使用,但单独应用的效果不佳,与其他促进剂合用,则可增加药物及促进剂的溶解度,发挥协同作用。

1.7在生物技术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高浓度的聚乙二醇类常作为Pr的低温保护剂和沉淀结晶剂。

研究表明不同分子量的PEG作用不同,如PEG—300浓度0.5%或2%抑制重组人角化细胞生长因子的聚集;PEG—200、PEG—400、PEG—600和PEG—1000可稳定BSA和溶菌酶。

随着基因工程及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蛋白质药物被研制出来并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许多独特的疗效。

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相比,这类药物具有在体内半衰期短、易降解、易失活、在胃肠道内不易被吸收及需要大量服用以维持药效等缺点,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药用蛋白质经PEG修饰后提高了水溶性,降低或消除了免疫原性,有效地延长了半衰期,很大程度上保留生物活性,大大提高药用蛋白质的生物利用度。

这主要是由于覆盖在蛋白质表面的PEG链阻止了免疫细胞与蛋白质之间的作用并防止蛋白质水解失活[6]。

2.结束语   由于聚乙二醇具有亲水性强和生物相容性好等许多优点,与其它物质键合后又能将其优点带入,因此,采取聚乙二醇路线来设计新的药物传输系统是很有前途的。

随着化学、材料学、医学、药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及交叉应用聚乙二醇在新型药物制剂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崔福德.药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357—360   [2]董岸杰,郑联东,孙多先等.紫杉醇两亲嵌段共聚物纳米微球的制备.使用癌症杂志2004,19(1):5—8   [3]杨远、贾文祥、杨春等.PELA作为基因载体的研究.西部医学2004,16(1):6—9   [4]余东升、黄宏章、东苏等.转基因载体PEG—聚谷氨酸钠米微球的制备.使用癌症杂志2004,19(1):5—8.   [5]王洪、吴梧桐.脂质体作为生物大分子载体的研究进展.药物生物技术2002,9(3):171—174.   [6]李爱贵、邓联东、董岸杰,聚乙二醇在新型药物制剂中的应用,高分子通报2004,8(4):96—101。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