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生态改良技术在盐碱地复绿工程上的应用探讨

【摘要】本文举项目实例进行分析,通过生物肥改良土壤盐碱地暗管排盐技术、改良适应性植物筛选、活体培养等关键技术研究,在暗管排盐基础上,采用土壤生态改良技术,最终构建植被种类繁多、立体垂直结构复杂、水平结构多样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土壤盐碱化;土壤生态改良技术;生态系统   一 生物肥改良土壤技术应用   本工程项目利用生物技术改良盐碱地土壤,从改善盐碱地土壤的微生态环境入手,施用生物肥。

盐碱地一般有低温、土瘦、结构差的特点。

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腐殖质,能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并可和碳酸钠作用形成腐殖酸钠,降低土壤碱性。

腐殖质可以促进团粒结构形成,从而使孔度增加,透水性增强,有利于盐分淋洗,抑制返盐(1)。

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酸,一方面可以中和土壤碱性,另一方面可加速养分分解,促进迟效养分转化,提高磷的有效性。

土壤疏松剂与山皮砂的使用也改善了土壤整体结构。

暗管排盐技术的研发应用   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本工程设计应用了一种铺设在地下的排盐装置,在地下建立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地下排水盐管网系统。

土壤中的盐分随着水通过暗管的小孔渗漏到暗管中,再排到深水沟或排盐井。

暗管层铺碎石作为隔离层,保障下层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排走,避免上层客土层返盐。

通过多种方法使绿地的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度以下,防止次生盐渍化,进面达到土壤脱盐的目的。

暗管排盐技术就是将带有孔隙的管道铺设于地下一定深度(地下水位以上或以下),待灌溉或降雨后汇入管道的水分,或者是直接汇入到管道中地下水,通过管道排出土地,带走盐分,起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

通过在重盐土上埋设暗管,利用灌溉和降雨所产生的渗流,加速排盐,使土壤盐分降低,短期内就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达到边改造、边利用、缩短改良周期的目的。

本工程项目排碱管排水系统的规划布设:排碱管排水系统由排水管和集水管组成。

用以直接排除土壤中多余的盐碱水,降低地下水位,调控土壤水、盐状况;后者则汇集由排水管排除的地下水,并输送到排水骨干河沟中去。

排水暗管布设在同一深度,按等距排列。

对于透水性较差的粘性土或在上部有浅位阻水层时,加密暗管间距以提升效果。

对于侧向来水,则按截渗排水要求布设暗管

暗管埋设的深度和间距,主要根据排水标准而定。

天津暗管埋深一般1.5~2.3米,间距50~200米。

改良适应性植物品种筛选技术   据植物学研究成果及本项目开展的试验应用可知:一是种植耐盐碱树木,如柽柳、枸杞、沙枣、胡杨、白蜡等。

盐碱地种植树木可以防风降温,调节地表径流,树木的庞大根系和大量的枯枝落叶也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抑制表面积盐。

同时,枝繁叶茂的树冠可蒸发大量水分,使地下水位降低,减轻表面积盐。

二是种植抗盐性较强的草本植物,我国的耐盐草本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禾本科植物约49种,豆科植物约17种。

盐碱地种植草本,可以疏松土壤,减少表面土壤积盐。

由于草本植物有较好的覆盖度,使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减少,土表积盐降低,土壤的物理性状得到改善。

三是利用高抗盐植物,如盐地碱蓬、盐角草等吸收盐碱,也就是生物吸盐器。

这些高抗盐植物为退化盐碱地的代表植物,这些植物一般不具备饲用价值,但能抗高含量的盐碱,可以增加地面覆盖,吸收土壤中大量的盐分

蚯蚓筛选、驯化和原位接种技术改良土壤   蚯蚓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是一种杂食性的环节动物,它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具有促进物质分解转化的功能,能促进植物残枝落叶的降解、有机物质的分解和矿化,进而促进自然生态环境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因此,一直受到生态学家和土壤学家的关注,进而被称为“土壤生态系统工程师”。

土壤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以其巨大数量直接参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矿质化过程,使矿化物质的损耗在整个植物生长季节内缓和地释放,这种生物调节过程,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功能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土壤动物对微生物群落起着生物和能量的过滤作用,并通过自身的运动和摄食,促进土壤改良(2)。

蚯蚓在其新陈代谢过程中能吞食大量有机物质,并将其与土壤混合,通过砂囊的机械研磨作用和肠道内的生物化学作用进行分解转化。

蚯蚓的消化能力极强,其消化道能分泌出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甲壳素酶及淀粉酶等,在这些酶和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物质就会被水解成简单的碳水化合物、脂肪、醇等低分子化合物,这些物质再与土壤中的矿物质结合成高度融合的有机—无机复合体,最终以蚯蚓粪的形式排出。

由于蚯蚓自身特有的体表结构和不断分泌的粘液,使得蚯蚓能够在粘性土壤中也能活动自如,尤其能在粘重的土壤中影响更大。

它们能够混合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透气、排水和深层持水能力。

蚯蚓主要通过穿行的穴道及其排泄物(蚓粪)影响土壤结构。

蚯蚓活动在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各种养分和其它资源的同时,也对该系统中土壤的pH值、氧化还原状态和温度等产生影响。

接种蚯蚓能明显促使有机物(作物秸秆)进入土壤中,进而加快有机物在盐碱地土壤中的降解与转化。

有研究表明,在有机物质分解过程中,蚯蚓的作用仅次于土壤微生物而居于其它动物之上。

蚯蚓能够积极地影响土壤结构,经过蚯蚓堆肥处理后,整体上能使速效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增加(3)。

针对本工程项目,主要采用粪蚯蚓:   首先将牛粪与农作物秸秆以干重6:4的比例混合,加入发酵桶1内,搅拌均匀;发酵5~8天,形成腐殖土;然后将腐殖土投放入蚯蚓养殖箱内,堆高0.4~0.6米,以每平方米2000条的密度投放蚯蚓种苗,养殖6~8天后,通过布水管布水,使腐殖土的湿度达到80%以上,大部分蚯蚓从生长箱外逃至分离箱后,将腐殖土排入至肥料箱,完成一次生物降解过程。

其次,我们采用的原位接种技术,就是将土壤蚯蚓所需食物混在一起,放在黑暗和适当温度的养殖箱里培育,然后将蚯蚓土壤一起接种到盐碱土壤中。

这种方法可以放在较大尺度的堆肥处理上,通过有机物和土壤混合堆肥培育和繁殖蚯蚓,然后将堆肥处理后的物料和蚯蚓同时施入盐碱土壤中,这样培育出来的蚯蚓更具有生存能力。

盐碱地进行乡土植物生态修复,一方面能够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盐生植物的作用来降低土壤盐分,有效改善盐渍土壤的结构;另一方面又改善了生态环境能为其他植物的侵入和定居提供必要条件。

根椐聚盐或耐盐植物积聚盐分的能力及生态特性的差异,将它们引种到不同含盐量的盐碱土壤上,可将大片盐碱地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以期达到盐碱地绿化改良的效果。

通过工程项目实施跟踪发现,生物生态改良技术能明显改善盐碱地土壤的板结,使土壤松软,空隙增多,土壤渗透性提高,脱盐速度加快,促使植物光合作用加快,从而促进植物的有效生长,增加植物生物量,提高植物生态效果和景观品质。

总结   本工程项目研究应用的盐碱地土壤生物生态活体改良技术,通过人为手段创造利于进展演替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盐碱土壤特性结构,恢复盐碱地植被和生态系统,使被干扰生态系统转向正常演替,最终达到构建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遵循生态建设原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克涛,盐碱地改良方法,农业知识,2013年第7期   [2]王宗英、路有成,长江南岸(安徽段)农业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生态学杂志,1988年第3期   [3]王艳、鄢海印、杜亚琴、梁俊文、刘可星,蚯蚓堆肥处理对不同物料农化性质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6期。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