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中的南充蚕桑丝绸文化

[摘要]作为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南充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其民间文学中记录有许多极富价值的蚕桑丝绸文献材料。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搜集整理这些材料,考证始蚕者的真实身份、弄清伏羲织造之谜、比较民间传说故事、剖析其中的历史信息,进而在历史事实和真相的基础上,阐明这些民间传说故事的巨大价值和意义,对于推动学术研究,并以史为鉴,促进南充更好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南充蚕桑丝绸民间文学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14)03—0049—14。

通俗而充满趣味的民间文学在其奇异的文辞中包含了各个时期、地区和社会阶层的重要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对我们还原和认识客观真实的历史具有极大的辅助作用,是历史文献典籍和考古发现之外研究历史的又一可靠可行途径。南充,秦汉以后历为郡、县、州、府、路、署的治所,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在中国蚕桑丝绸业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本文试图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在对南充地区有关蚕桑丝绸业的民间文学材料进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为南充蚕桑丝绸业的发展及其历史文化研究发掘一些历史信息,并对相关问题作简略之探究与辨析,希请指正。

一、南充蚕桑丝绸材料搜集整理

较之南充繁荣的丝织业,有关蚕桑丝绸民间文学材料整理与研究则略显不足,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材料大多流传在民间,长期未被重视;(二)近代以来的文化变革又促使这些文化流失极为严重;(三)缺乏大规模的专业性搜集整理。在相关研究方面,现阶段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南充蚕桑丝绸文化研究较少,{1}且研究内容集中在历史考证、旅游开发和丝织业发展等方面,对南充丰富的蚕桑丝绸民间文学材料搜集整理的论著尚付阙如。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和实地考察等方式,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现将搜集材料整理为“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和“歌谣、谚语及诗文等”三大类,汇总如下:

(一)神话故事类。

神话产生于人类蒙昧无知的远古时代,主要描写古代英雄人物及神格化事物的传奇故事,且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被不断地改编、创造、放大,使故事在不经意中印上了各个时代的烙印。

1、蝶仙与傩傩的故事

南充嘉陵江畔,“千年绸都第一坊”里树立着一座美丽的雕塑——蝶仙。蝶仙上身是个美丽的女子,中间是蚕儿的样子,下半身包裹在雪白的蚕茧里,背后是两只斑斓的蝶翼。关于蝶仙,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帝喾高辛氏时,蜀中某女之父被人掠去,只剩所骑白马返回。其母伤心之致,发誓道:“谁能将其夫救得生还,就把女儿嫁给他!”白马闻言,仰天长啸,挣脱缰绳疾驰而去。几天后,白马载着其父返回家中。其母却反悔,不再提及嫁女之事。从此白马整日嘶鸣不止,不思饮食。其父见状,心中为女着急,取箭将马射杀,并把马皮剥下晾在院子里。但见那马皮突然飞起,将姑娘卷走,不知去向……数日后,家人在一棵树上找到了姑娘,那马皮还紧紧包裹着她,而头已经变成了马头的模样,正伏在树枝上吐丝缠绕自己。家人将其从树上取回饲养,养蚕吐丝结茧缫丝的历史从此开始。由于这种虫子总是吐丝缠绕自己,人们就把它叫做“蚕(缠)”;又因为姑娘是在树上丧失生命的,大家就把这种树叫“桑(丧)”。

人们为感激姑娘带来了丝绸锦衣,把她尊为蚕神,称为“马头娘娘”。

玉皇大帝欣赏姑娘变蚕吐丝的忠贞,遂派出天兵天将将其带回天宫,姑娘从此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思亲之情渐浓,躲在茧内茶饭不思。玉皇大帝怜其花容憔悴,便动了恻隐之心,赐予她一双翅膀,恩准她每年的蚕花节羽化成仙,破茧而出飞回蜀中拜见爹娘。谁要是在这一天有幸看见蝶仙,这年他家的蚕茧就会大获丰收。{1}。

与之极为相近,南充南部县地区还流传着《傩傩的传说》{2}:唐朝时候的郭茂盛大将军在被敌人围困时向将士们许诺谁能退兵就许以长女。一匹白马冲入敌阵中,败退了敌军。但获胜后的郭将军并没有兑现承诺。白马日夜都在郭大小姐的住处外悲号。郭将军问及原因,马童回答说是将军没有兑现承诺的缘故。郭将军气愤地挥鞭打掉了马童的下巴(就是后来的傩傩,又叫鲁奴),并射杀了白马,曝皮于庭院中的桑树上,七日化成蚕虫。郭大小姐感念白马的救父之恩,将蚕虫养了起来,化茧抽丝,做成了美丽的丝帛,蚕桑织造的技艺从此流传于民间。

在《搜神记》、《汉唐地理书钞》、《太平广记》、《古今事文类聚》和《蜀图经》等古代文献中均有少女与白马(牡马)的类似故事,如《蜀图经》记载:

高辛时,蜀有蚕女,不知姓氏,父为人所掠,惟所乘马在,女念父不食,其母因誓于众曰:“有得父还者,以此女嫁之”。马闻其言,惊跃振迅,绝其羁绊而去。数日,父乃乘马而归。自此,马嘶鸣,不肯吃。母以誓众之言告父。父曰:“誓于人,不誓于马,安有人而偶非类乎!能脱我于难,功亦大矣,所誓之言,不可行也。”马跑,父怒,欲杀之。马愈跑,父射杀之,曝其皮于庭,皮蹶然而起,卷女飞去。旬日,皮复栖于桑上,女化为蚕,食桑叶,以丝成茧,以衣被于人间。{3}。

通过比较可知,除时代差异外,这几个有关少女与白马(牡马)的故事情节基本是一致的,可以说这是民间文学、川北灯戏等对古代蚕马传说神话故事的地方性演义,属同一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蚕神崇拜并没有明确的对象,如元代王祯《农书》中记载:“盖古者蚕祭,皆无主名。”{4}在《周礼·天官》及《礼记》的《祭仪》、《月令》等中也没有显示蚕神是谁。而汉代卫宏的《汉旧仪》中对宫廷中蚕神祭祀却尤为奇异:“春蚕生,而皇后亲桑于苑中蚕室,养蚕千薄以上,祀以中牢羊,祭蚕神与莞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5}刘安的《淮南万毕术》中也记载到:“二月上壬日,取道中土井华水和泥蚕屋四角则宜,蚕神名莞窳。”{6}从史料可知,汉时正式祭祀的蚕神叫“莞窳妇人”和“寓氏公主”。但此二名亦难以考证具体是何人物。笔者认为,《汉旧仪》和《淮南万毕术》所示蚕神“莞窳妇人”、“寓氏公主”有可能就是上文提及的蝶仙故事(蚕马传说)中化身为蚕的少女(蚕女)。究其原因有三: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