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梗死的MRI表现和早期诊断

关键词:骨梗死;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分析骨梗死的MRI表现,探讨其在骨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病人11例,均进行MRI检查。

结果11例患者共累及19个部位,股骨下端10个,胫骨上端8个,胫骨下端1个。

其中8例患者MRI表现符合早期梗死,3例符合中晚期。

所有病变均呈“地图板块样”。

4例在T2WI脂肪抑制序列上可见较明显的“双边征”。

结论骨梗死的MRI早期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于疑有骨梗死患者进行MRI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

【关键词】骨梗死;磁共振成像 MRImanifestationinearlydiagnosisforboneinfarction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setheMRImanifestationofboneinfarctionandexplorethevalueofMRIinearlydiagnosisofboneinfarction.MethodsTherewere11patientswithboneinfarction.AllcaseswereexaminedbyMRI.Results19lesionswerecalculatedin11patients.Therewere10lesionsondistalsegmentoffemur,8proximalsegmentoftibia,1distalsegmentoftibia.8casesweredefinedasearlyboneinfarction,3casesweredefinedasmiddleorlateboneinfarction.Allofthe19lesionspresentedtypical“map—shaped”manifestation.Fourofthesecasesshowedobvious“double—line”signonT2—weightedandfat—suppressionimaging.ConclusionMRImanifestationofearlyboneinfarctionhascharacteristics.MRIcanbeusedintheearlydiagnosis,especiallyfortheclinicallysuspectedpatients. 【Keywords】boneinfarction;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骨梗死临床较少见,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特别是早期梗死,X线平片检查多为阴性,易造成漏诊、误诊[1],延误治疗。

现分析11例骨梗死患者的MRI表现,探讨其在骨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02~2006年确诊的骨梗死病人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21~68岁,平均42.3岁。

其中有外伤史者4例,临床上有大量激素使用史5例,有长期酗酒病人1例,病史不明确1例。

临床表现为患肢肌肉关节剧痛、活动障碍并局部软组织肿胀的4例。

患肢软弱无力、隐痛、轻度活动受限3例。

无明显症状者3例。

所有病例均行MRI检查。

1.2仪器与设备GESignal.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膝关节表面线圈,扫描序列:T1WI(TR400~600ms,TE10~30ms),T2WI脂肪抑制序列(TR3000~5500ms,TE60~100ms),矢状位、冠状位和(或)轴位成像。

2结果 11例病人共累及19个部位,股骨下端10个,胫骨上端8个,胫骨下端1个。

其中8例患者MRI表现符合早期梗死,在T1WI序列病变中心呈与正常骨髓相等或略高的信号,边缘为迂曲的低信号环,在T2WI脂肪抑制序列上中心呈均匀高信号,边缘为迂曲的高或略高信号环;2例符合中期骨梗死,在T1WI序列病变中心呈略低于正常骨髓的不均匀信号,边缘为迂曲的低信号环,在T2WI脂肪抑制序列上中心呈等、高混杂信号,边缘有蜿蜒迂曲的略高信号环;1例符合晚期,在T1WI序列上中心呈等、低混杂低信号,边缘为迂曲的低信号环,在T2WI脂肪抑制序列上中心呈低、等、高混杂信号,周围为迂曲的低信号环。

19个部位的病变均呈“地图板块样”(图1a,2a略)。

4例患者病变周围可见斑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4例在T2WI脂肪抑制序列上可见较明显的“双边征”(图1b,2b)。

7例患者梗死部位周围软组织可见肿胀,其中4例与外伤有关,3例与外伤无关。

2例外伤患者伴有半月板、后交叉韧带及腓侧副韧带损伤。

关节面受累情况:4例患者累及关节面软骨下骨质,均发生于股骨内外侧髁,表现为软骨下骨质破坏,形态不规则,病变有的与骨干病变延续,有的呈“小岛状”,病变信号强度与骨干病变相似。

1例累及股骨下端关节软骨,病变呈碎块状,似剥脱性骨软骨炎,但关节面覆盖软骨未见中断及碎裂。

2例累及胫骨平台。

7例患者伴有邻近关节腔少量至中量的积液。

3讨论 骨梗死指发生于骨干和干骺端的骨性坏死

好发于四肢长骨,呈多发性和对称性改变,多见于股骨下段、胫骨上段和肱骨上端,但病变常一侧较重,另一侧相对较轻[2]。

3.1病因和发病机制导致骨梗死的病因复杂,其发病的机理认为是骨局部的血循环障碍而导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机械性血管中断;(2)血栓形成和栓塞;(3)血管壁的损伤或受压;(4)静脉闭塞(如Chandler病);(5)其他:酗酒、大量应用激素、胰腺炎等导致的骨梗死及自发性骨梗死的机制还不甚清楚。

因四肢长管状骨的骨髓具有丰富的脂肪组织,髓腔内的营养血管细小,分支稀少,易引起脂肪栓塞导致骨髓缺血坏死[3]。

3.2基本病理改变病理过程分为细胞性坏死阶段和骨修复阶段[4,5]:细胞性坏死为骨组织血供中断,骨细胞死亡。

骨髓造血组织对缺氧非常敏感,最早是骨髓细胞成分死亡(6~12h),以后是骨细胞、破骨细胞及骨母细胞(12~48h),最后是骨髓脂肪细胞坏死(2~5天)。

骨髓脂肪细胞坏死为骨梗死末期的改变。

梗死发生后则进入骨修复阶段,包括血管再生、肉芽组织生成、死骨吸收、新生骨形成。

血管再生是骨修复的开始,死骨吸收,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和致密新生骨则是骨梗死的晚期阶段。

梗死在演变的过程中有3个基本病理改变,即死骨块、吸收带(充血、水肿带)、新生骨带,是骨梗死X线、CT、MRI等影像学诊断的基础。

3.3MRI表现在骨梗死的不同时期其影像学表现也多种多样。

杜玉清等[6]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其MRI表现分别为:(1)急性期:病变中心T1WI呈与正常骨髓等或略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缘呈长T1、长T2信号;(2)亚急性期:病变中心T1WI呈与正常骨髓相似或略低信号,T2WI呈与正常骨髓相似或略高信号,边缘呈长T1、长T2信号;(3)慢性期: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

以上分期和本组的早、中、晚期相对应。

Mitchell[8]根据病灶内信号改变,将骨梗死分为4型:(1)脂肪信号型:T1WI为高信号,T2WI为中等信号

(2)血液信号型:T1WI、T2WI均为高信号

(3)水样信号型: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4)纤维信号型:T1WI、T2WI均为低信号

该分型反映了骨梗死内可能出现的异常信号及其病理演变过程,但并没有较明确进行分期。

笔者认为将骨梗死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也是合适的。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