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医中的心理疏导疗法

【论文关键词】中医;心理疏导;疗法   【论文摘要】我国的中医博大精深,在心理治疗方面也早有建树。

本文从宏观上介绍了作为中医传承的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疏导疗法

分析了心理疏导疗法的指导思想和治疗中的几种阻抗形式。

早在两千多年前问世的《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已经蕴藏着许多心理疏导治疗学术思想。

之后,我国的历代医学家的著作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心理疏导治疗思想。

作为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疏导疗法从传统医学宝库中汲取大量养份,构建和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些内容已成为现代心理疏导疗法的主导思想。

1关于心理疏导疗法      心理疏导疗法由南京脑科医院鲁龙光教授于1984年创立。

它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着眼于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发展潜能,应用性强、适应性广。

不但适合各类心理障碍如各类神经症、心身疾病、性心理障碍等的治疗,也适用于普通人群提高心理素质,保障心身健康。

心理疏导疗法心理障碍的产生、发展形象地比作一棵树,这棵“树”分根、干、冠(枝叶三个部分。

树冠代表各种症状,树干代表“怕字,树根则代表性格缺陷“,树”成长的土壤代表个人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

在长期不良的培养下(包括部分遗传因素),使得个体的性格具有一定缺陷。

在人生过程中,遇到不可避免的困难、挫折和应激时,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心理障碍,滋生出千奇百怪、不现实的“怕”字,进而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

所以,提高自我认识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前提,针对“怕”欺软怕硬的特征,采取“习以治惊”的方法,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技术。

《黄帝内经》曰“惊者平之”,按照金元医学家张子和的解释“:惟习可以治惊。

经曰:惊者平之,平谓平常也。

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

”即出现“怕”之后,应习见习闻———多看看、多听听、多接触接触,对所怕的事物熟悉了,认识透彻了,慢慢就不再恐惧和紧张了。

心理疏导治疗模式是: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

治疗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认知改变过程。

所以,其效果不仅仅是求得症状的消失,而是以远期效果的巩固为最终目标。

2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      心理疏导疗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如辨证施治,因人施治;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鼓励病人树立坚强的自信心,主动、积极、顽强地同疾病作斗争;培养病人自我认识和矫正的能力,等等。

临床实践证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培养患者自我认识和矫正能力等已成为对疏导医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心理疏导治疗的重要原则。

心理疏导疗法辨证施治为原则,主张从每个案例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详细占有资料,反映个案历史变化的真实,具体地进行分析,施之以恰当的心理疏导;主张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反对治疗模式的僵化;提倡打破单一的、僵化的治疗模式,实现心理治疗模式的优化。

心理疏导疗法通过临床个案的实际,不断积累、总结上升为理论,反过来再指导临床治疗,使之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使理论得到完善。

疗法继承和发展了中医治疗的原则,将辨证施治应用于每个心理疏导治疗实践,取得了特殊的疗效。

传统医学对心理治疗的重要意义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整体观念强调形神一体、心身统一,对于疾病不仅要看到局部病变,而且要看到病是发生在有思维的人身上的,故注重整体的调理。

在诊疗疾病时,认为任何诊疗工作都应与心理治疗相结合。

“心病还要心药医”。

现代心理治疗临床实践证明,单纯依靠药物,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是很难治愈的,只有通过心理治疗,才能解决因个性等因素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心理疏导疗法非常强调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对于心理障碍,一般不主张用药,而是要“治神”,通过心理疏导治疗解决疾病。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