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年堂_鹤年堂――掩映在密林中的精神文化大讲堂

幽谧肃穆的文化家园   在浓荫密布的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黑石山聚奎中学内,一块硕大的石包上建有一座仿罗马歌剧院式的别致建筑,这就是曾经享誉西南的学术圣地――鹤年堂

鹤年堂建筑面积1417平方米,为土木砖石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屋顶为重檐歇山顶。

面阔5间,进深9间,西为门厅,东为休息厅,中7间为礼堂。

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大厅,上层为参会者听讲之用。

室内结构又分两大部分,西端一间为门厅,两侧设小门进入大厅,大厅西端有一舞台。

如今看来,修建这样的建筑算不上什么高难度,可是在当时比较封闭的环境下,却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

鹤年堂始建于1928年,当时江津尚无修建这种建筑的技术人员。

巧的是,重庆城里正在修建华瀛大舞台,其施工队伍中有一批来自上海的技师技工。

于是,监修邓缡仙从中聘请高手来到江津石山

这年3月,以甘栋梁为“掌墨师”开始动工修建鹤年堂,两年后建成。

堂门上“鹤年堂”3字和堂外石坝上所立三棱石碑上“奋乎百世”4字由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书写。

鹤年堂庄严肃穆,民国时期被称为川东第一大礼堂。

鹤年堂历经80多年风霜,是中国文化由20世纪跨入21世纪的见证者,也是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家园。

1929年底,鹤年堂建成后,聚奎学堂立即开办初中班。

“九一八”事变时,聚奎初中已经达165人,高小150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避日机突袭,邓氏家族开办的新本女校由溜马岗迁到黑石山聚奎中学为邻。

于是,鹤年堂就成为聚奎中学与新本女校合用礼堂。

鹤年堂得到了频繁的使用,两校每周的周会都在这里举行。

每次周会,老师都会登堂演讲,教育学生发扬自辛亥以来的爱国精神,呼吁抗日救亡。

当时的邓少琴(后来成为著名史学家)、吴芳吉(后来成为著名的爱国诗人)等作为优秀的学生代表,曾几度登堂演讲

抗战呼声响彻堂内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我国华东大部分地区,一些外地文人陆续避难入川。

这年夏天,著名思想家、国学大师、爱国人士梁漱溟先生来到这里,数次登堂演讲,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

下学期,著名加拿大国际友人、学者文幼章来到鹤年堂,用英语作支持中国人民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的演讲,教师吴汉骧全场同步翻译。

这是第一个来白沙镇公开演讲的外国人,在全县引起了轰动和强烈反响。

演讲时,全场掌声经久不息,听众大开眼界。

但观众的热情也有一次例外――   1938年春,一位澳大利亚的牧师来鹤年堂演讲

不想这位牧师大谈中国无法战胜日本,中国对日方只能求和,这才是出路。

他在台上才讲几句,全场空气顿时凝结。

突然,一位听众跳上堂台,对他厉声驳斥。

随后又有几个青年知识分子上台继续驳斥。

弄得这位牧师无地自容,只得灰溜溜地离去。

这时,堂前台下高呼起“抗战到底”的口号,满场听众无不热血沸腾。

这是鹤年堂建成以来到此演讲者中,第一个被听众赶下台的人。

不久,以“青年救国义勇军”为主角的集会在鹤年堂举行。

青年救国义勇军”由青年学生代表王西浦、蒲正渊发起组成。

当天,军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接着,这个古典的罗马式礼堂中又持久地回响起《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毕业歌》、《码头工人》、《回春之曲》等抗战歌曲。

经过一番仪式后,“青年救国义勇军”由鹤年堂出发,分组走向白沙、李市、罗坝等地,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

以后,“救国义勇军”长期开展军事训练,时刻准备上前线杀敌救国。

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员以后确都奔赴到了抗日前线,有的考上了抗日空军飞行员,如邓祖培(后在印度殉难)、刘子英(后起义)等等。

蒲正渊(后改名田心)走出鹤年堂后,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去了延安,1941年被分配到绥远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工作。

1939年夏天,寓居江津陈独秀应邓氏邀请来黑石山小住避暑。

聚奎中学校长周光午得知后,特请他给全体师生讲演。

10月2日,陈独秀身穿蓝布长衫,外套马褂,脚蹬布鞋登上了鹤年堂讲台。

他以慢而有力的话语,从匡衡凿壁偷光的掌故说起,劝告青年学生要珍惜光阴,努力学习,为民族作贡献。

继而讲到当前日本妄图霸占中国,全国人民要一致对外,争取抗战胜利……陈独秀讲演约40分钟,师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讲演完毕后,学生们站立两旁,热烈鼓掌欢送他。

陈独秀――这位早年叱咤风云的人物、著名的政治演讲家在这鹤年堂作了人生的最后一场演讲

1940年,从沦陷区迁来江津避难的机关和学校越来越多,如国立编译馆(当时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之一)、中央图书馆(全国最高图书文物保管单位)、女子师范大学(全国唯一的女子师范高等学府)、大学先修班、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等等。

一时间,“津沙坝”文化教育机构林立,人文荟萃。

这些机构在此较为稳定地开展一些业务学术活动。

许多文化名流先后到鹤年堂登台亮相,或演讲、或讲学。

他们除联系实际进行抗战宣传外,还从自己的学术专业出发,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讲学,扩大了当地群众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们的视野。

1944年4月9日下午,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来到鹤年堂聚奎中学和新本女校师生进行“节约献金抗日救国”演讲

高大的冯玉祥站在讲桌前似一座铁塔,稳稳实实。

没有主持人,也用不着多余的介绍,他开门见山地讲了话:“同学们,你们捐了钱、献了物,帮助国家买飞机、买大炮,打日本鬼子。

冯玉祥万分地感谢你们,全中国人民感谢你们!到时候买回了飞机,一定在机翼上写下几个大字。

一架写‘聚奎号’,一架写‘新本号’,让两架飞机飞临黑石山鹤年堂上空,叫它盘旋几圈,让你们看看你们捐钱买来的飞机!”大家欢呼雀跃,热情奔放,感到无比自豪与荣耀。

冯玉祥将军在白沙镇募得700多万法币,这是当时筹募的最大一笔款项,超过自贡和乐山。

后来,冯玉祥还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就叫《最爱国的集镇――白沙》,盛赞江津人民的爱国热情。

古殿堂焕发新春   新中国成立后,因各镇乡都办起了中小学校,黑石山聚奎中学的学生减少,除一些重大文化活动在此举行外,鹤年堂很少使用。

到1960年,由于礼堂的抬梁开始朽坏,考虑到安全问题,更是停止了使用,堂室内两旁看台改为教师宿舍。

鹤年堂被闲置40余年后,2007年5月29日,经当地政府维修和改造后的鹤年堂以崭新的面貌再次投入使用,迎来了中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潘寅林及其夫人、著名的钢琴家邓蓉。

他们夫妻俩既是到此义演,也是回娘家。

原来,邓蓉的父亲就是当年新本女校的校长。

潘寅林和邓蓉以“红色浪漫”为主题,演奏了《梁祝》、《千年铁树开了花》、《母亲教我的歌》、《爱的致意》等经典乐曲。

历经沧桑的鹤年堂,响起了高雅和谐的新乐章。

也就是从此时开始,江津地方宣传文化部门陆续邀请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教授等名流来鹤年堂演讲,被人们称为“聚奎大讲堂”。

古老的鹤年堂焕发出了新春,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近期得到一份曾来鹤年堂演讲的人员名单(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职务与头衔为当时所有),特将此附后,以飨各位。

1949年前:   梁漱溟: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   文幼章:著名国际友人、著名学者;   陈可忠:化学家、国立编译馆馆长;   蒋复璁:博物学家、中央图书馆馆长;   谢循初:女师学院院长、心理学家;   唐圭璋:词学家、《全宋词》的独立编者;   卢 前:曲学家、世称金陵才子;   胡小石:文史学家、中央大学教授;   魏建功:文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隋树森:翻译家;   曹靖华:翻译家;   邰静农:文史学家;   冯玉祥著名爱国将领;   陈独秀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   曹 刍:大学先修班主任;   劳君展:女师学院院长;   余雪曼:书法家、文学家。

1949年后:   程天民:中国工程院院士、病原学和防原医学专家;   邓敬书: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鲜于煌:著名教授、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衔导师;   陈义华:著名教授;   刘汉秉:中央党校著名教授、中国市场研究会副秘书长;   邓若曾:中国女排前主教练;   邓鹏作:美籍华人、美国海波因特大学著名教授;   黄春平:航空系统和弹头专家、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火箭系统总指挥;   梁 衡:著名文化学者、《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