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耕读文化 点靓乡村新颜

耕读文化如“强劲风” 毕业论文网   弘扬文明正气,浸润行为自觉   红旗村党总支本着“耕以致富,读能荣身”的朴素愿望,潜心思考谋划,精心浓厚氛围,齐心提质增效,持续推进耕读文化村落入土扎根、枝繁叶茂。

一是精心规划打基础。

聚焦“精忠报国、向上向善、诚信守义、勤劳致富”耕读文化核心价值,邀请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和村民代表,先后5次集中召开耕读文化推进恳谈会,收集梳理意见建议。

因地制宜出台以群众百姓为主体、以文化素养为核心、以村落治理为主导的五年建设规划,为耕读文化健康发展、高效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构网搭台提素养。

聚力打造“耕者俱乐部”,吸收会员449人,设置文化知识、农耕技能、文体艺术等7个模块,每周举办3次专题培训。

根据地理区域、文化差异、自我意愿等综合因素,将1484名村民划分成8个课外兴趣小组,每月制定涵盖书法、盆栽、文艺的兴趣实践计划,确保人人参与、项项落实。

新建2支“草根名嘴”宣讲队,邀请9名“小马扎”明星讲师深入劳作田间、农耕地头授技普法、析事明理、解疑答惑。

三是慎独自律树新风。

坚持每年组织6场“是与非、公与私、利与弊”交流讨论活动,每季度开展4次“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理”辨析互动会。

每年至少2次邀请先进文明个人讲体会、话感受,选派村民代表前往文明先进村社学经验、谈收获。

村民从中不断深化价值认同、凝聚共治共识。

如今,“提升文明度、办好文明事、争做文明人”的良好村风已经落地生根,成为村落一道无形无色的靓丽风景线。

耕读文化像“刚烈火”   点亮文化之炬,燃旺治理之焰   遵循“既提高文化品质,又辐射带动村落治理共同发展”的思路,红旗村注重运用文化力量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形成凝聚力,持续推进耕读文化乡村治理深度融合、无缝衔接。

一是建强硬件塑品质。

夯实文化阵地,构建由耕书房、书画苑、太极和音乐广场组成的“一房一苑两广场”,采购图书2400余册,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拓展体育娱乐园地,自筹资金100余万元,新扩建足球场、乒乓球室、手工房、综合健身房等“四个一”文化活动场所,适应百姓多元化需求。

装扮文化走廊,利用花木盆景、自创字画、格言警句构设662米村间道路,形成了文化韵味十足、乡村气息浓郁的田园风景。

二是创新转化驱动能。

村党总支把准村民思想守旧等客观现状,深挖耕读文化内涵并着力创新转化,使之成为乡村治理的动能。

先后拍摄7部以家风家训家教传承为主题的系列微电影《红旗传人》,倡导继承发扬和谐共处、大公无私的好传统。

自编3场“昨天?今天?明天”系列文艺会演,用身边故事、鲜活表演使百姓转变发展观念、坚定发展信心。

开展“我为治村兴村献良策”征文活动,激励大家成为乡村治理参与者、实践者。

实践证明,用文化力量带动乡村治理,以治理成果助推文化繁荣,取得了“1+1>2”的良好成效。

三是提档加速攀新高。

聚焦耕读文化产业,推进全镇教育示范点建设,倾力打造“耕者心、耕者行”乡村特色教育品牌。

发挥文化引导功能,33户107名村民自愿拆除乱搭违建11处,绿化美化村落1500平方米。

举办28场“乡里乡亲茶话会”,在品茶中敞开心扉、在交谈间畅所欲言,22户村民矛盾得以彻底消除。

开设家园创建、文明劝导等5项志愿者服务,营造户户关心村落发展、人人参与乡村治理的良好氛围。

耕读文化似“致富桥”   丰富百姓脑袋,鼓起自家腰包   红旗村大力弘扬耕读文化,积极探索实践“生态美、百姓富”新路子,破解村民就业创业、增收致富难题,持续推进耕读文化?橄绱逭裥颂砭⒅?力、添彩增效。

一是着眼长远谋出路。

站上新起点、跨入新跑道,红旗村6次召开耕读文化乡村振兴双促双进座谈会,村民们深刻感受耕读文化乡村振兴带来的可喜变化,有针对性提出42条文化兴村具体举措。

把准耕读文化定位,11次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的模式,拓宽支部委员眼界思路,丰富村民认知感悟。

着眼耕读文化功能作用发挥,村党总支先后制定《红旗村中长期发展总体规划》《文化产业定位发展目标及实施意见》等5个紧贴实际的方案。

二是打造亮点活全盘。

依托“耕者俱乐部”文化风格体系,创新板块硬件建设,增设“耕者荣誉墙”“读者体会窗”等特色园地。

采取集思广益、自创自办的形式,启动“红旗阳光菜地”“文化家庭农场”“瓜果生态大道”等7项农村特色旅游工程,促使耕读文化高度融合乡村产业发展。

推出以文明之星、互助之星、智慧之星、道德之星、创业之星为主要内容的“五星”特色评选活动,激发百姓争先创优内在动力。

通过系列特色实践活动,有效驱动兴村富民各项工作目标同向、步调同频、合力同拍。

三是增效创收见回报。

创新耕农文化实践方式,红旗村让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拥有获得感、幸福感。

持续推动“最美农户”“最绿田园”“最彩花圃”开工投建,引入乡村创意文化院落项目,升级转型大型园艺场。

加快择木栖湿地建设,按照“花卉园林区域布局、健康步道配套串接”构思,逐步把村落打造成集现代文化、新型农业、运动休闲、健康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地。

去年,145名村民直接参与兴村富民项目建设,年人均增收9200余元,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32元,比同期增长4.7%。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