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连中三元”] 连中三元

戏曲中常常出现寒窗苦读的主人公“连中三元”佳话。

其实,在古代的考生中,“连中三元”是非常罕见的。

何谓“连中三元”呢?许多人对此并不清楚或知之不详。

“三元”是封建科举中的一个名词,即解元、会元、状元的合称。

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前后经历1300余年。

科举考试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

赴考者叫童生,考中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秀才是初级考试,俗称“小考”。

由于童试在古代是基层考试,所以第一名案首尚算不得“元”。

乡试才是科举正式考试的开始。

乡试每隔3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再高一级是会试,因由礼部主持,在春天举行,所以又称“礼部试”、“春试”。

会试在京师举行,赴考者必须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生。

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

最高层次的考试殿试

殿试又称御试,是皇帝亲自出题的考试

殿试在皇帝的金銮殿举行,参加考试者都是贡生,考中以后一甲叫进士及第,二甲叫进士出身,三甲叫同进士出身,殿试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一个考生只有在这三次考试中都是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三顶桂冠为同一人所摘取,才能称为“连中三元”。

只要有一次考个第二,就不是“连中三元”了。

想想看,全国有多少人才在竞争,再有才华的考生也很难保证每考皆高居榜首啊。

据统计,在中国古代长达1300余年的科举中,能够摘下“三元”桂冠的,仅仅17人,平均百年才有一人。

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黄观、商辂、王名世;清朝的钱檠、陈继昌、戴衢亨和王玉璧。

在应付科举考试方面,他们的确算得上奇才中的奇才,但他们多数人后期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就,所以在历史上的知名度都较低。

(责编王容)。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