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友善用脑理论指导数学教学的课前预习

运用友善用脑理论指导数学教学的课前预习

一、学习友善用脑,抓住学生特点,转变教学观念  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着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是语文教师普遍比较重视预习数学教师普遍不重视;二是数学教师中认为应该提倡预习的占大多数,但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强调预习的,尤其是结合友善用脑进行的预习占少数。据我近年来的教学观察发现,课前预习已逐渐被不少老师和学生遗忘,甚至有的老师认为小学数学学习没有必要预习,他们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了解了解题方法,使课堂失去了悬念和新奇,会影响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实,理想课堂应当是不断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智慧不断生长的课堂,也是友善用脑课堂。理想课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实现知识、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在大力提倡教学新课改的当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已成为学生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而且,学程导航,以学定教追求理想课堂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掌握了正确的预习方法并形成预习习惯,正是学生以自己的方法进行轻松学习了,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此,我认为,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预习时无从下手,往往将预习简单化处理,一目十行、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数学课本,难以深入教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把预习当成枯燥的任务完成,久而久之学习的热情逐渐消退。教师及时给予小学生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指导,并形成习惯,就成为了关键。  目前,我们一线教师要加强现代教学理论尤其是友善用脑理论学习,紧紧抓住当代小学生的身心和认知思维特点,切实转变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教学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从低效到有效,从有效走向高效,必须全面构筑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使教学活动真正从教师的教为主转移到学生的学为主。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就数学学习预习而言,可以通过实施友善用脑教学,让学生感知生活数学、体验数学生活、灵活选材,以及加强家校联系等手段,提高小学生预习能力。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当我经常为课堂教学学生的精彩表现而感动时,细细分析发现,这些精彩正是源于学生有效的课前预习。  二、运用友善用脑,感知生活数学,触摸数学之本  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说,有效的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友善用脑的理念也告诉我们,在友善和谐的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作为教师教学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和谐的数学课堂中感受到数学生活中的作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你的说教和枯燥的数字感兴趣。  三、结合友善用脑,体验数学生活,探究数学之核  友善用脑理论提出所有的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如果学生不能适应我的教学方法,就让我教会他们以他们自己的方法轻松学习的理念。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多感官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的感官越多,就可以利用越多的大脑通路,从而建立更多的神经连接。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我采取的另一个手段就是要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活动安排可以让学生深入到社会大课堂里具体感受,也可以把活动现场搬到教室里,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四、依据友善用脑,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预习方向  1.调查性预习:如学习加、减法运算时,先让学生调查他们生活中发现的数学加法问题有哪些,在课堂上进行发言。这样就不会让学生觉得加法问题只是单纯的计算,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皆是,所以兴趣大增。  2.动手性预习:在教材中有一题是让比较哪根绳子最长,布置学生回家拿三根相同粗细的铅笔,用线像书上那样绕上去,看看哪个最长。学生通过动手亲自操作,一下子就懂了。还有两次剪绳的问题等等,也是如此。  3.游戏性预习: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跟爸爸妈妈做猜数游戏,老师预先在课堂上教他们玩。学生在游戏中既得到了乐趣,又学到了知识。还有分成和组成等数学知识,教学后可以给学生配乐冥想的时间,让知识得到巩固加深。  4.体验性预习:如数学故事谁喝得多一题中,需要通过剩下的水来推断谁喝的多,对小学生来说在思维上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直接讲,多数学生可能就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布置了体验预习。我让学生在家里拿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装上同样多的水,自己像书上那样喝一些,来体验结果。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而且印象深刻。还有栽树、排队问题等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式预习得到解决。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