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眼光】 蔡元培传

赵延年的版画,是有绍兴的古风的。

他从鲁迅那里得到灵感,不安与沉静中是滚滚的情思。

我在多年前,和友人一起搞过一次《赵延年版画展》,对他略有了解。

他似乎不喜欢花鸟草虫那类作品,专注于人物画,在描摹灵上有一套本领。

中国的版画有哲学与诗的意蕴者不多,他的作品总让我想起尼采的诗和独语,加之鲁迅《野草》的意象,说起来意味深长。

他笔下的绍兴先贤,都有点异样的味道。

这幅蔡元培的画像,和一般人的感觉不同,有着很深广沉郁的调子在,平和的、散淡的影子被巨大的忧思代替了。

蔡元培在现代史的地位早有定评,关于他,思想史的话题很多,许多历史事件都与他有关。

胡适、周作人、鲁迅、钱玄同和他的通信。

一是感到其威信之高,在那时很是少有;二是感到其身上暖意的辐射。

生命里宽厚、美丽的因子聚在一起。

很是动人;三是能感到他不俗的见识,至少说对新文明有种不错的方向感。

但这些只是表面看到的东西,其实内心的压力和紧张,那时的人未必都能看到。

我记得胡适在20年代给他的信中,谈到大学的行政之事说,先生一个人和别人周旋,真是不易。

胡适在那时已有退出漩涡的打算了。

蔡元培自己的天分只能说是中上。

和同代一些思想者比可能缺少力度。

但他的宽厚、博大,谁能及之?在五四前后,新文化的出现,和他的大学理念不无关系。

他知道文化的进化,不是单一的元素可以承担,有一个多样的生态才是重要的。

我们以往的思想者,考虑问题只是从己身的角度出发,不太注意“他人的自我”,不太从分歧与悖论乃至碰撞里考虑文化的走向。

蔡元培对各色人等的注意与培植,有着大爱之意。

他知道,不同中的同,与异中的不异,才有意思,才能各自东西,高低互见。

消灭异己、彼此残杀,那才是文化的悲剧。

印象里关于蔡先生的肖像都很祥和、沉静。

我到他在绍兴的故居看旧时的图片,留下的也是这个感觉。

前些年读过陈军先生的历史小说《蔡元培》,感到一种伟岸的力量。

他从多维的视野看那一代人的起起落落、出出进进。

一个历史的多镜头画面出现了。

蔡先生的生命背后是个“大”字,我们用书斋中语就未必能说准。

他的身影的背后不仅有西学的闪光,还有东方古老文明自救的定力。

而在他那代开始的精神起飞,把僵硬的文化之躯,重新催醒了。

赵延年眼里的蔡氏,是丰厚的精神之水,无边的黑暗里的坚毅与坦荡之怀,连接着一个民族的期冀。

他在刻画这位前辈时,内心的悲凉我们也能感到一二。

他不去画蔡氏的大,而去写他的深。

不谈他的笑意,而注重他的悲苦。

我在赵延年的笔触里读出另一个蔡元培

这是只有经历了大磨难的人才有的感觉。

我被蔡氏眼光吸引了。

那里闪烁的忱思,令人联想起柏拉图关于洞穴的感言。

是的,新的文明诞生于黑夜里。

黑暗里的渴望,才有了精神的开启。

蔡先生的目光照亮了精神洞穴,我们至今还能感到他的热力。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