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车万里行】 东方万里行

眼前的朱从秀老人,虽年过八句,但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他此次来京,是为了将自己多年周游全国时各地书画名人为他所作的字画结集出版。

这一百多幅“宝贝”,只是朱从秀这20多年来的收获之一;而开阔眼界、饱览了祖国大好河山、遍布全国的朋友,才是这位老人最大的收获和最宝贵的财富。

骑车旅游去   朱从秀是江苏省徐州人,曾担任徐州一个县城里的镇长。

1980年,朱从秀退居二线,看着别人退休后养乌、散步、接送孙子上下学,爱好广泛的朱从秀可不愿意做这些,他希望自己的退休生活更有意思,也更有意义一点。

他先是把年轻时没时间搞的业余爱好拾了起来:写字、画画、打太极拳、练气功。

可过了不久就觉得这样不“过瘾”,自己才50多岁,体力和精力都很充沛,想到年轻时一直想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却未能成行,于是他就开始琢磨怎么去实现这个心愿。

正好,那天在报纸上看到有人骑自行车旅游,“对,就这么干”!朱从秀一拍大腿,立刻做出了决定。

决定好做,可后面的事情就有些麻烦了,首先是车子的问题,骑什么车好呢?摩托车、电动脚踏车,还是普通自行车?最后,朱从秀决定选择普通自行车,因为其他的车子虽然省力,但也失去了骑车旅游的本意和乐趣。

自行车经长途跋涉容易出现故障,必须自己学会修车

于是朱从秀没事就蹲在家门口的修车摊前,一边和人家唠嗑一边学艺,很快,这个问题也解决了。

最后就是怎么和家里人说了。

这个问题朱从秀有些担心,果然,对他的决定全家人都竭力反对。

“你犯神经病?没罪找罪受,你一个人出去,有了病怎么办?车子坏了怎么办?遇到坏人怎么办?”老伴扔下手里的活计,站起来质问他。

孩子们也小声说“爸,您要想旅游,坐汽车、坐火车都成,我们出钱。

朱从秀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说,”为了防病,我带几种常用药;为防车子坏,我带着修车工具,所有的修车技术我都学会了:为防坏人,我采取三不主义,不走黑路,不住小集镇,不住私人店。

”但不管他怎么说,老伴就是不同意,倔强的朱从秀也有自己的主意,“你不同意你的,我走我的。

你看着我,我就偷跑”。

1987年5月17日,正是春暖花开的好季节,朱从秀准备“行动”了。

上午九点,家人都出门之后,他在桌上留下一张“去开封“的纸条,就拿着准备好的背包,跨上自行车离开了家门。

从此,朱从秀开始了有苦有乐、令人欲罢不能的持续20多年的骑车之旅。

经历重重困难      每到一个地方,朱从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回家报平安。

每次老伴又气又急,骂完之后又再三叮嘱他注意身体。

朱从秀总是说自己一路顺利,没遇到过什么困难。

其实,这些年下来,他经历了高寒闯关东、酷暑游中原、沙漠遇狂风、高原遭暴雨,经历了被盗、丢钱,多次腿部摔伤、肠炎发作,遭遇过车祸,也遇到过无数的好心人和难忘的事情。

为了省钱,朱从秀每次出门都带着一个酒精炉,一个大茶缸,早饭和晚饭自己煮,中午随便吃点,有时就是一个馒头就着白开水。

骑车耗费大量的体力,衬衫常常脱下来一拧,汗水滴滴答答地掉,有时为了补充体力,他就早晨煮两个鸡蛋。

朱从秀说,他是农民出身,这点苦算不了什么,但有时需要和恶劣的天气做斗争,就有一些危险了。

一次从兰州出来,一个接一个的黄土高坡让朱从秀推着自行车爬得很吃力,就在筋疲力尽时,天空突然下起雨来,刚开始是小雨,可很快风越刮越紧,雨越下越大,当朱从秀来到一处大土坡时,已是倾盆大雨了,电闪雷鸣。

眼前一片水汪,什么都看不到,朱从秀第一次感到~丝恐惧,他挣扎着来到坡下,只见一道山洪拦住去路。

朱从秀想了想,看这个架势“等”不是办法,他试了试水,只有膝盖深,便先趟水将背包送到对岸,然后返回,将车子系上绳子,人来到对岸后用绳子再将车子拉过来。

等来到有人家的地方时,朱从秀在暴雨中已经挣扎了两个多小时。

1990年8月,朱从秀来到了西宁,正在犹豫要不要进藏时,突然他发现自己的钱丢了。

到西宁时,他的身上还有1007块,为了防丢钱,他一路上将一千元放在自己腿上的护膝中,晚上睡觉也不脱下,可前一天晚上洗澡时,他却将护膝放在公共浴池的衣架上,忘了拿回。

宾馆的工作人员帮助寻找最终也没有找到。

无奈之下,朱从秀求助于青海省委宣传部,最后老干部局帮他买了青海到徐州的火车票,又给他拿了饭钱,朱从秀才顺利回到家中。

字画趣事      朱从秀一直喜欢字画,每到一个地方,朱从秀都要找到当地的文联、书协、美协等单位,向当地有名的书画家索要字画,作为留念。

大家都热心地满足了他的要求,这其中,不乏冯骥才、张贤亮等名人,他说原来冯骥才是个大个子,张贤亮握手很有力。

而在这些人中,让朱从秀印象最深刻的,则是在沈阳向沈延毅老先生求字的经历。

沈延毅老先生是东北三省著名的书画家,沈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1990年朱从秀来到沈阳时,老先生已经88岁了,不轻易接待客人。

朱从秀来到他家时正赶上老先生午休,他和其他两位客人一起在客厅等候。

老先生起来后,询问今天来的客人都有谁,当说到第三位是远道从徐州骑车来的一位老人时,老先生高兴了,马上将朱从秀请进书房。

听完朱从秀的故事,老先生非常高兴,为他题了“羡君行万里,胜读十年书”,题完后老先生又意犹未尽,题了“壮哉此行“四个大字,后来知道朱从秀已经60多岁,老先生又一时兴起,为他题了”花甲之年行万里”,并且表示非常羡慕朱从秀自己要是年轻一些,就会和他一起去。

碑林,传墨宝   1994年,朱从秀自己收集的字画在家乡徐州办了一个展览,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各界的赞扬。

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决定从中选择出一些精品,制成碑林,将这些墨宝永久地流传下去。

从此,全家人开始省吃俭用,买石料、请工匠,老伴辛苦经营小卖部攒下的钱很快被朱从秀“折腾”了进去。

最后,一百多块碑建好了,安放在了南郊彭园内,成为当地的一个著名景观,也是我国唯一一个以骑车旅游为主题的碑林,为此,朱从秀个人花费了近十万元。

现在,凡是去徐州旅游的人都会在当地人的介绍下去那个碑林看看。

朱从秀骑共车跑了两万四千多里路,收集了几百幅字画,出版了《天涯行》一书,照他自己的话说,后半生的奋斗目标实现了。

坚持了20多年的骑车旅游,虽然付出了很多的艰辛,朱从秀也有巨大的收获,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培养了毅力。

“我喜欢大自然,如果有机会,我还要四处跑。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