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师生关系的文化人类学思考

摘要:高校教师大学生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两大主要文化群体,分别形成高校教师文化大学生文化。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高校师生问的关系集中体现为高校教师文化大学生文化之间的差异与适应、冲突与整合,就是在这种文化差异的不断碰撞与交融中构建起高校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高校师生关系;文化人类学;教师文化大学生文化;冲突与整合。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8)12—0017—02。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即专门研究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把众多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置于广阔的文化、社会、历史和传统之中加以思考,从而解释了人对文化的超越性和文化对人的制约性、人的主观创造性和客观决定性,以及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和文化产物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基础研究,文化人类学试图为一切研究人的具体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提供统一的人类学基础。因而,文化人类学不仅能为和谐师生关系提供一种人类学的理论前提,而且还能为其提供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

一、高校教师文化大学生文化概述。

高校师生关系是高等学校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文化系统里,教师和学生以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识经验、价值观念和言语表征系统,形成独特的两大校园文化群——高校教师文化群和大学生文化群,并创造了具有各自独立特质的高校教师文化大学生文化。而高校师生间的关系,在本质上则是由于高校教师大学生文化差异而引起的高校教师文化大学生文化相互冲突、相互理解和相互整合的动态发展过程。

高校教师文化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与其他职业群体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知识技能以及语言符号,它主要包括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职业意识、专业学科知识、文化教养水平、角色认同及教师人格等。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以旺盛的生理机能为基础,以求知、探索和创新为认知特征,以政治参与为意向特点,以最终完成社会化和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主导活动目的的特殊文化群。他们通常表现出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兴奋性和易于接受新事物等身心特点,这势必反映到文化层面,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生文化。这里的大学生文化是指大学生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则、生活方式乃至日常的言谈举止等。

二、高校教师大学生间的文化差异。

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高校师生间的冲突主要是由高校教师文化大学生文化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文化认同上的差异而引起的,这种文化差异是高校师生文化冲突的内源性基础。

其一,从文化自身的价值取向来看,高校教师文化规范文化,其价值取向与社会主导价值规范同构,总是代表着社会与学校的主流文化,是按照预定的教育目的筛选出来的理想文化大学生文化是非规范文化,它具有广阔的文化资源背景,与社会期待存在客观偏差,可能是非社会的,也可能是反社会的,即反学校文化

其二,从文化的相对社会地位来看,高校教师文化是主动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起着巨大的示范和促进作用;大学生文化是受抑文化,往往处于被支配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教师规范文化的压制,不能自由地进行文化表达。

其三,从文化背景来看,高校教师文化是成人文化,代表成人世界的经验,文化特征趋于成熟和稳定,容易固守原有的行为模式;大学生文化是青年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和吐故纳新的活力,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呈现出动态开放性、时代性和超前性等特征,凸显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特质。

三、高校教师大学生间的文化冲突。

上述文化差异构成了高校师生文化冲突的可能性条件,再加上在高校普遍实施大班授课制,致使师生间缺乏心灵接触和精神交流,造成师生文化沟通不畅,从而最终引发高校师生间的文化冲突。

在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沃勒看来,师生间的文化冲突是学校生活的中心。一方面,高校教师大学生使用着不同的较为固定的表意象征符号,它们构成了对各自文化进行表述、解释和理解世界的有效机制。高校教师一般采用的是精制言语编码,其表意象征符号来自国家法定的教科书和音像资料等符号系统,具有普遍化和规范化特征。大学生更多采用的则是局限言语编码,其表意象征符号多半来自日常生活,集中体现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和自由化,这就很容易与教师使用的规范符号体系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心理位差。高校教师想利用自己的优势文化来压制学生群体,希望把学生当做一种材料加以雕琢,以充当学生的行为范型和价值法官。然而,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已经觉醒,他们通常试图避免为他人的强制力量所支配的劣势局面,力图用自己的方式自主求知和成长。如此,师生都对对方所代表的文化加以排斥,文化冲突愈演愈烈,致使高校师生关系显得疏离和冷漠,甚至出现严重对立。

从是否具有外化形式的角度来分,师生文化冲突有隐性和显性之分。一般来讲,高校师生冲突大多属于隐性冲突,通常表现为一种想阻止对方但又未采取行动的心理态势,即师生间的情绪对立和思想隔阂,外部言语行为方面的直接对抗极少发生。其中,反学校文化高校师生文化冲突的极端形式。它是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它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是与学校的主导价值规范相悖的。大学生的反学校文化最基本最明显的层面就是坚定、广泛和个别地反对权威,认为教师的权威是专断的。基于这种信念,一些学生拒绝接受学校所确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利用各种方式,如旷课、抽烟、穿奇装异服等反抗学校。但我们也应看到,高校师生文化冲突是客观存在的,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的校园文化规范的建立。正如L.科塞所说:“在冲突发生的过程中,新规则被不断地创造,旧规则不断地被改进。冲突造成了一种部分或全部不受规则或规范约束的环境,同时它也作为一种催化剂促进新规则和新规范的建立。”另外,高校教师大学生在发生文化冲突的同时,也存在文化上的相互融化、调和与适应,他们各自的合理文化价值被对方所吸收,彼此进行着积极的文化整合。因此,对于高校师生间的文化冲突,应当加以正确引导,努力发挥文化冲突的正向功能,以期实现文化整合,从而促进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高校教师文化大学生文化的整合。

文化不仅有排他性,而且更有包容性和融合性。高校教师文化大学生文化在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的同时,也不断地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和相互交融,在师生互动中实现着彼此的文化整合。

1 师生的相互理解。

研究文化人类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是“田野工作”,是指人类学家为了真实地理解某一地方人类的行为,而将自己。

融入当地群众的生活之中。文化人类学家必须生活于他们所研究的社会之中,理解这个社会中人们的习惯思维和行为方式。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把“理解”作为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把它视为理解者与文本,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和对话过程。高校教师大学生之间的文化互动是以语言符号为沟通媒体而进行的,他们对彼此语言符号系统的理解或诠释,决定着师生互动的持续。为此,师生双方应努力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态度和需要意向等文化体验,通过心理移情机制来明确对方特定的符号场,达到理解者的现实世界与被理解者的历史世界相互交融,形成一种新的生活世界,实现分处不同文化次级群体的高校教师大学生的融合。而且,师生相互理解的程度还制约着师生互动情境的界定,他们根据界定结果而做出相应的互动行为选择,并构建特定的互动系统,包括师生互动规范、内容和方式等。

2 师生的平等对话。

奥地利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布贝尔认为,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格对等的“我——你”式对话关系。通过对话,高校师生间应建立的是两个组织个体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放弃在长期文化发展历程中积淀下来的职业性文化优势心理,把大学生文化同自身代表的高校教师文化平等对待,赋予大学生一定的文化权力,并接受来自大学生文化反馈。在师生对话中,高校教师大学生作为具有平等而完整的人格的行为主体——我与你而相遇,自由地展现各自的情感与理智、经验与知识,由此获得文化沟通。高校教师的绝对文化权威地位逐渐丧失,师生都作为独立自主和自由发展的对话主体,带着学习意识投入相互尊重和相互倾听的积极交谈中,从而实现有效信息的双向流动、思想意识的及时传递、价值观念的交互碰撞和人生意义的共享。

3 师生的自我反思。

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师生双方相互展开反省思考,一起参与文化享受与知识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分别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加工,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重构,对自己的言谈举止加以修正,以更好地适应对方的文化,寻求文化涵义的建构。于是,教师获得新的文化意识,从代表未来的大学生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发展趋向。而大学生则对规范文化和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从其中汲取优秀的文化营养,以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完成文化的创新。与此同时,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大学生转而对高校教师进行文化传递,使其免于被文化淘汰。这种高校教师大学生广泛吸收文化的过程,被称为文化反哺现象,它体现的是“引导年长一代走向未来”的后喻文化,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反向社会化的积极作用。教师与大学生两大校园文化群体在相互的文化碰撞中不断理解、包容和适应彼此所代表的次级文化,最终在互动的过程中建构高校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责任编辑:许 佳)。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