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历史研究中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四个问题

摘 要:1949年以来的民族史研究,已有许多新成果问世,对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提供了借鉴。诸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凝聚力、新时期的民族关系等,仍有讨论的空间。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华民族民族紧密团结、共同发展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融合;民族观。

中图分类号:K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8—0126—07。

民族史研究70年来,成绩固然是可圈可点,但是有些问题仍需讨论厘清,取得一致认识,比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民族关系的主流等问题,以前都有学者作过研究,但并非题无剩义,今日仍有讨论的必要。

一、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习近平同志在关于民族工作的讲话中,曾几次提到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他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中说,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①。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的讲话中又说:“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②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再一次提及“民族多元一体”:“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民族大家庭。”③“各民族多元一体”这个提法准确地阐释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现状。其实,习近平同志说的“56个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更准确的表达,这是因为中华民族就包括了我国境内的56个民族。正如梁启超在1906年发表的《历史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所说:“今之中华民族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④。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费孝通教授提出来的。他说:“我将把中华民族这个词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一体,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⑤。

怎样理解中华民族,如何阐释多元一体?学术界经过多年研究讨论,大致上已达成了共识。所谓“中华”是从“中国”与“华夏”两个名词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中华”一词最早见于《晋书·桓温传》,那是当做地理名词使用的:“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权幸扬越。蠖屈以待龙申之会,潜蟠以俟风云之期。”⑥这是隆和初年(362)桓温打算北伐,给晋哀帝司马丕上疏中的一段话,这里的“中华”指的是中原地区;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⑦这里的“中华”指的是汉民族;《契丹国志·道宗本纪》中道宗对群臣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⑧这里的“中华”指中原文化传统;朱元璋在讨伐元朝时发布的檄文中说:“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又说:“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⑨前边的“胡虏”与“中华”对举,当是指蒙古族与汉族,后边以“中华”对“塞外”,显然“中华”是指中原地区了。孙中山先生在同盟会纲领中借用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一口号,目的在于推翻帝制,缔造共和,而不在于排满。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中华”与国家连在一起。“民族”一词是“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等”⑩。自“民族”一词传入中国后,便有了“中华民族”这一称谓。梁启超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B11这就是说中华民族是“我国各民族的总称”B12。梁启超的这一解释得到了所有中国人的认同。毛泽东在《反对投降活动》一文中说:“中华民族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历来存在的劈头第一个大问题,就是战不战的问题。”B13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又说:“中华民族的发展(这里说的主要是汉族的发展),和世界上别的许多民族同样,曾经经过了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的生活。”B14又说:“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B15在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和著作中,“中华民族”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语,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B16一书中,共收入讲话79篇,“中华民族”4字使用了102次,有些文章的题目就嵌进了“中华民族”4字,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B17中,18次提及“中华民族”,这篇讲话的第一句便是:“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B18毫无疑问,习近平同志讲话中的“中华民族”是指全国56个民族的13亿多人。因此,“中华民族”的含义可以归纳为:“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B19中华民族既包括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也包括分布在世界各地仍保持着中华文化传统的华人和华侨,中华民族指的是中国所有民族的总体认同。不管是哪个民族,只要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都得承认自己是中国人,都要热爱中国,维护中国的统一与团结,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才是对中华民族的总体认同。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一概念?费孝通教授说:“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一体。”这就是说,中华民族多元”中的每一个“元”,都是一个个具体的民族,换句话说,中华民族有56个“元”,它们都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费孝通教授又说,这56个民族“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B20所谓“层次不同”指的是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源流,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社会发展階段。尽管有这些差别,但并不妨碍他们聚集在“中华民族”这一大纛之下。如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族是历经夏、商、周三个朝代在中原地区形成的。若从汉朝算起,汉族已有2200多年历史。他们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汉族中国的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4%。朝鲜族是从邻国朝鲜陆续迁入的,俄罗斯族是18世纪以后从沙皇俄国迁入的。回族,原称回回,“明代,回回开始形成为一个民族”B21。唐代以来便有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入居中国,元朝时期又有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细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进入中国,他们在与汉、维吾尔、蒙古等族长期相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他们散居全国各地,与汉族杂居。回族形成的历史汉族不同,他们信仰的伊斯兰教也与汉族的宗教信仰大异其趣。又如蒙古族唐代称为“蒙古室韦”,初居额尔古纳河流域,后来逐渐向西扩展到鄂嫩、克鲁伦、图拉三河上游肯特山一带。那里除了蒙古部落外,还有塔塔尔、翁吉剌、克烈、乃蛮、汪古、蔑儿乞等部。“十三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以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一个部落的名称变为民族名称。”B22蒙古族信仰喇嘛教,服饰、饮食、生活习惯等都与汉族、回族不同。再如居住在云南的哈尼族,据史籍记载,他们的先民是公元前三世纪活动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而“和夷”又是古代羌人南迁的分支。唐代的文献中称哈尼族的先民为“和蛮”,“和蛮”的首领向唐王朝进贡方物,成为唐朝的臣属,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都对哈尼族居住地区设土司或流官进行管辖。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沅江、澜沧江之间,也就是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的广袤地区。他们“多住在半山腰,依山势建立村寨”,“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B23他们的服饰、饮食、生活习俗也与以上所说的汉、回、蒙等族不同。56个民族的社会发展阶段也不相同。如汉族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已进入封建社会,而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南部的门巴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还是奴隶社会,存在着农奴主和家奴两大阶级,有些地区还存在保留着原始社会残余的村庄或部落。B24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珞巴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分为“麦德”“涅巴”两个等级,“麦德”的含义是主人,“涅巴”则是奴隶,这表明珞巴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也处于奴隶社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河谷中的独龙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还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的残余”B25。更有甚者,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县的基诺族,“解放前尚处于刀耕火种阶段”B26。正是这些不同和差别,才构成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正如费孝通教授所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这个整体又是许多相互不能分离的民族组成。”B27。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