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督陶官

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终结的不仅仅是清王朝的统治,封建帝制下的特殊造物“御窑厂”也随之土崩瓦解,空留下后人对明清两朝御瓷的无限敬仰。

而年年被派往景德镇,专门负责监督御用瓷器生产的督陶官也成为了瓷器漫长历史中的一个名词,然而当人们再次翻阅这段戛然而止的历史时才发现,远在明清王朝气数未尽时,唐英,这位集宫廷御制瓷器辉煌于一身的“最后”的督陶官,已经将个人印记牢牢烙印在了那个时代。

下载论文网 惹尽风波的督陶官   在古代,御器厂凭借帝王的威势,汇聚了大批的能工巧匠,采用最好的陶瓷原料,只为烧造出传世的瓷器

御器厂的任务是烧造官窑瓷器供皇家使用,包括朝廷对内、对外的赏赐、交换等等的需要,显然,其需求数量之多,规格之高、质量之精是近乎苛求的。

因此,御器厂平时是由饶州府的官吏来管理,但是遇到大量烧造或是特殊贡瓷的情况时,朝廷就要派中官到景德镇督陶

所谓中官,就是内宫里的太监。

那些太监奉旨出京,一路骚扰百姓横征暴敛,在御器厂更是百般苛剥,残害人命,《明史?食货志》说:“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

”当时有一位武臣副使叫应时用,就因为上书历数中官督陶弊政,遭到撤职入狱的迫害。

历史上,督陶官闹出的风波到处都有记载:公元1599年2月,督陶太监潘相在景德镇欺凌窑工,草菅人命,激起了民变,在御器厂爆发了一场气势浩大,震惊全国的“驱潘”风暴:万历二十七年,司礼部太监潘相奉旨督陶,监制御用龙纹大缸,由于龙缸器身高大,胎骨厚重,给烧成带来极大的难度,加上期限紧迫,屡烧不成。

潘相生性残暴,对窑工轻者鞭笞,重者杖毙,使整个御器厂怨声载道,民愤沸扬。

窑工童窑不堪督陶官的残害,怒而投窑作薪,以示反抗。

从而激发民变,瓷工们烧毁御厂,驱逐潘相,动摇了明王朝对御器厂的统治地位。

到了清朝时,基本上还是沿袭明代御厂的“厂署规制”,除了把御器厂改名为御窑厂外,还提出了三项重大改革,一是改强迫性的“匠役制”为相对自由的“雇募制”,二是把垄断的陶瓷原料相对地解除了禁令,三是督陶官由素质较高的朝廷官员担任,避免了太监专权的政治影响。

有效地促进御窑厂的生产,也促进了康雍乾三朝景德镇陶瓷经济的繁荣。

也因此,督陶官唐英把握住了这个历史变革的机会,“唐窑”的辉煌就此开启。

五十高龄开启人生的另一扇门   事实上,唐英当上督陶官时已年逾五十,自打他十六岁进入内务府,给皇家当差后,干过的差事各种各样,但没有一样能和陶瓷沾上边。

雍正六年(1728),当江西景德镇御器厂督陶官出现空缺的时候,怡亲王口宣圣命,要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衔驻景德镇厂署,协助年希尧办理皇家瓷器烧造事情。

由此,从雍正六年到乾隆二十一年,他在景德镇督理官窑陶务长达二十七年,而这段时间的官窑瓷生产又集中体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我国制瓷历史高峰的最突出成就。

时人如此评价:“厂窑至此,集大成矣!”(《景德镇陶录》) “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

”(《古铜瓷器考》)就是对这段时间官窑成就的概括。

这些成就的取得,有景德镇千百年制瓷技艺的经验积累和较为清明的政治背景等因素,但唐英督陶期间所施行的陶政,对促进生产的发展却是功不可没的。

唐英初到景德镇时,对于陶瓷生产“为有生所未经见”,对整个制瓷过程“范然不晓”,每天“唯诺于工匠之意旨”而“惴惴焉”,惟辱命误公之惧,但他对督陶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他并没有游离于陶瓷生产之外,而是放下架子,排除杂物,“用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戮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

”到了雍正九年,他“于物料火候生克变化之理,虽不敢谓全知,颇有得于抽添变通之道……因于泥土、釉料、坯胎、窑火诸务,研究探讨往往得心应手。

”就这样,他由一个外行成为了内行的窑务管理家和工艺实践家。

督陶期间,唐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他的陶瓷书法如行云流水,他的青花和粉彩也饱含意韵。

陶官亲自画瓷器,这在陶瓷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唐英在御窑厂与瓷工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常说:“陶人陶人之天地,有陶人之岁序,有陶有之悲欢离合。

”所以,他要以“本陶人之心,化陶人之语而出之。

”当他离任十二年后,不顾年迈体衰,重访景德镇时,景德镇人夹道欢迎,唐英感泣万分,赋诗说:“青丝染霜回故地,何劳镇民夹道迎,衰翁有负众家恩,关外孑身吾陶人

”      绞尽脑汁取悦皇帝   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对于瓷器烧造有着异乎寻常的偏执,经常要求唐英烧出不同以往的作品,为此,唐英经常失眠,苦思冥想如何取悦于皇帝。

因此,乾隆时期的瓷器烧造,达到了一个工艺上的高峰。

唐英在《陶成纪事碑记》上记载了在其督陶期间,共仿古、创新57种。

在这其中,唐英最重要的创新就是乾隆洋彩

何谓洋彩洋彩是磁胎珐琅彩的一种,唐英说:“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圆琢白器,五彩绘画,摹仿西洋,故曰洋彩

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所用颜料与珐琅色同”。

洋彩珐琅彩,都是采用珐琅釉,因而长期以来被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从制作地点、绘法、纹饰、题词、印章、款式等都有所不同;民国以后,“洋彩”又被误称为“粉彩”。

《活计档》将磁胎洋彩与磁胎画珐琅同时归入“干清宫珐琅器皿”,《陈设档》则将磁胎洋彩与磁胎画珐琅同时归入“乾隆款磁胎”项下,说明二者的关系密切。

洋彩在陶瓷分类上属珐琅彩类,是一种运用西洋绘画技法与装饰的彩瓷。

到了乾隆六年至九年,唐英更是将洋彩技术发挥到极致,形成独具华丽特色的乾隆洋彩

乾隆的鞭策下,唐英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都亲自前往江西景德镇监造御用瓷器,为了博得君心,他不断推陈布新、研究新技法,绞尽脑汁设计新样式,烧制出一批被誉为“鬼斧神工”的镂空转旋器;又开创了“锦上添花”剔刻技法,将洋彩的华贵绚丽臻于极致。

洋彩器上,充满了代表乾隆个人的印记,例如御提诗、“乾隆辰翰”、“惟精惟一”、“乾隆”等款印,充分说明乾隆洋彩的重视,也可以解读为乾隆认为洋彩足以代表乾隆盛世创新工艺。

乾隆洋彩珐琅瓷器,都是清宫最珍贵?最受清帝重视的品类。

由于进口珐琅彩料价格昂贵及技术原因,烧制量非常稀少,除碗碟等生活用具数量略多外,瓶器一般仅制一对,不会超过数对。

绝大多数珍藏于乾清宫,仅少数陈设圆明园,后遭入侵者掠夺,基本上流失于外者少之又少,存世者堪称国宝。

在香港苏富比2010年秋拍中,一件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以2.5266亿港元的天价成交,刷新了中国工艺品及瓷器世界拍卖记录。

此件拍品是在上个世纪流传到海外的,后被英国收藏家阿尔佛莱德?莫里森收藏,1971年3月这件葫芦瓶在伦敦佳士得曾经上拍过,被古董商戴润斋以315英镑购得,此后这件葫芦瓶就从未在拍卖市场上露过面。

这件葫芦瓶上面描绘的卷草纹和并蒂莲明显带有欧洲洛可可风格,瓶上面的缠枝花卉,多种颜色重叠接连,构图缜密,带有非常鲜明的乾隆时期宫廷瓷器所具有的华丽、繁缛的风格特征。

并且,作为乾隆年间在景德镇备受推崇的一种奢华装饰工艺――“轧道锦地”的代表作,此件瓷瓶以细针在釉面上刻画出卷草纹、凤尾纹和花卉纹完美的表现出了“锦地”效果。

瓶上所绘纹饰色泽艳丽多变、重迭交错,构图精巧、缤纷细致。

而在北京荣宝2010秋拍中,备受关注的一对清乾隆洋彩厂官釉榴开百子瓶最终以3,472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拔得全场头筹。

此对瓶造型为三瓣花形,新颖别致;凸雕纹饰,形象逼真;瓶胎内壁巧工镂空,使烧制时受热均匀不变形。

厂官釉地描金绘洋菊花,显其金碧辉煌;堆塑施珐琅彩料,五颜六色,艳丽华贵。

石榴树下长灵芝。

寓意慧智长寿。

石榴树干苍劲茁壮,枝叶茂盛。

石榴花先是含苞欲放,再而奔放如火。

有石榴果初育成形,继而壮硕饱满,再继成熟绽开,榴开百子(籽)。

寓意多子多福,延绵不断。

这对瓷瓶是唐英乾隆七年的杰作,作为乾隆帝的挚爱,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11》第4页也有记载:“乾隆七年。

乾清宫。

五月初一日,太监程敬贵来说太监高玉交。

……洋彩厂官釉榴开百子瓶二件,……传旨:着配匣盛装入乾清宫磁胎珐琅器皿内。

钦此。

”其珍贵性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洋彩厂官釉榴开百子瓶一共只制作了两或三对,也从另一面说明了皇帝的喜爱程度。

这对瓶高21厘米和20.5厘米,不一样高。

而原藏于故宫乾清宫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乾隆洋彩成对器中,有许多也是尺寸高低大小不尽相同,款识写法发色有异,图案画样着色不一,但仍然是成对的瓷瓶存在。

三十多年以来,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仅见三只乾隆洋彩厂官釉榴开百子瓶流传,一只是香港苏富比拍卖2009年10月8日第1604号,来源于香港苏富比拍卖1979年12月5日第661号。

另外两只就是这一对。

乾隆 御制霁蓝描金御题莲诗粉彩堆荷花   连仿紫檀木釉座大壁瓶   花觚器形仿自商周青铜器,胎质细腻,釉面莹润,品相保存良好,在传世乾隆官窑瓷器中殊为可贵。

唐英所制花觚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分两段烧制,然后上下相对由卡口相连,可谓创造了瓷器花觚的崭新样式。

通体纹饰以缠枝莲纹为主,上下多达14层,口足呼应的连续回纹,规整的仰莲纹、饱满的如意云头纹、疏朗的缠枝莲纹等都成为后来乾隆青花瓷器装饰的典范。

腹部开光处,书“养心殿总监造 钦差督理江南淮宿海三关兼管江西陶政九江关税务 内务府员外郎仍管佐领加五级 沈阳唐英敬制 献东坝天仙圣母案前永远供奉 乾隆六年春月谷旦”款,确切的年款成为研究乾隆瓷器发展的重要线索,其属具的官职也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当时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历史上著名的督陶官      何稠 生卒年不详,字桂林,西域人,或称湖北江陵人。

岁开皇年间曾任御府监、大府丞等官职,《隋书》有传。

博览古图,多识旧物,曾为宫廷营造舆服、羽仪,仿制波斯金锦棉袍。

当时中国久绝琉璃,他则以绿瓷代替,与真无异。

据载曾亲赴景德镇采办瓷土,提高了烧造时的温度,使隋代瓷器面目一新。

郎廷极(1663―1712年)字一柱、常衡、紫,清康熙年间汉军镶黄旗人,祖居辽宁北镇,《清史稿》列传六十记其家世。

历任江宁府同知、云南顺宁府知府、江西巡抚兼理两江总督。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至五十一年(1712年)兼任景德镇御窑督陶之职,习惯上将其所制御窑器称“郎窑”瓷。

“郎窑”仿明宣德、成化时期的青花瓷器,达到了与真无二的程度,仿宣德鲜红(宝石红)釉,被称为“郎窑红”。

年希尧(?―1738年)清康熙、雍正年间汉军镶黄旗人,其家世见《清史稿》列传八十二。

初任工部侍郎、雍正三年(1725年)受其弟年羹尧株连夺官。

次年复起用,为内务总管,命榷税淮安,兼管景德镇御厂窑务,达十年之久。

故雍正朝的官窑瓷,习惯称“年窑”。

清徐康《前尘梦影录》记,年希尧为九江监督时,其青釉“雨过天青”最为知名。

孙廷林 生卒年不详,御窑厂历史上的最后一任督陶官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下令重修颐和园,为此,提升孙廷林为湖北候补道员,到景德镇任督陶官

一年时间内烧造出大批慈禧太后的专用瓷,款识都是“大雅斋”,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赐。

1905年,孙廷林还专门督造慈禧太后七十大寿的御用瓷,其中,落地万花粉彩内嵌“万寿无疆”的纹样倍受青睐。

唐英(1682―1756年),字俊公,号蜗寄老人,汉军正白旗人,世居辽宁沈阳。

《清史稿》有传。

清雍正、乾隆景德镇御窑督陶官员,在清朝历任督陶官中数唐英成就最为卓越。

自清雍正六年(1728年)始,协理年希尧在景德镇驻厂督理窑务。

年窑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唐英的功绩。

乾隆元年(1736年)唐英先后管理准安关、九江关,兼理窑务,除短期外调粤关,前后历时二十余年。

陶官的特权   历史上瓷窑的冠名一般有四种方式,一是以地方命名,如历史上的定窑、钧窑、汝窑等等。

二是以烧制者的姓命名,如唐代的霍窑,即为景德镇的霍仲初。

三是以统治者年号命名的。

而清朝著名的臧窑、郎窑、年窑和唐窑,则是以督陶官之姓命名的,这是陶瓷发展史上在景德镇窑厂所产生的独特的历史现象。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