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预测模型在居民消费水平预测中的研究与评价

摘要:居民消费水平反映了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预测居民消费水平对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具有积极作用。

文章通过多项式拟合灰色预测模型来研究和预测居民消费水平,用Matlab数学工具对居民消费水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损失函数的思想对两种预测模型预测结果做出评价和分析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多项式拟合灰色预测;消费水平;Matlab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我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出口产业,遇到金融危机等情况,将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了优化经济发展结构,扩大内需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

扩大内需的重点是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水平变化反映了居民收入的变化,也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因此,研究和预测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对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合理分配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2000~2015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数据作为样本,通过构建两种预测模型,对未来几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做出预测,并评价和分析两种预测模型预测结果。

一、预测模型   本文研究两种预测模型二项式拟合灰色预测模型)在居民消费水平预测中的应用,居民消费水平数据来自2016年国家统计年鉴,具体数据见表1。

本文数据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2000~2011年)数据用来建立模型,计算模型参数,第二部分(2011~2015)数据用来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一)多项式拟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在时间间隔上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本文首先采用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对居民消费水平进行预测

根据“奥卡姆剃刀定律”,即简单的才是有效的,多项式次数越多,数据拟合的越好,但是容易造成“过拟合”问题,因此本文采用二次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对其数据进行处理和预测,下文提到的多项式拟合都默认为二次多项式拟合

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居民消费水平

根据表1中2000~2011年的居民消费水平数据,利用最小二乘的原理可求解出公式(2)中多项式系数a、b、c。

利用求解得到的模型,将数据带入得到拟合值,二项式拟合拟合值和误差分析见表2。

根据求解得到的模型,并将年份带入模型中,从而预测出2012~2015年的居民消费水平,得到的预测值和误差分析见表3。

(二)灰色预测模型GM(1,1)   将2000~2011年数据带入到上述公式中,求解得到灰色预测模型,利用灰色预测模型拟合2000~2011年的消费水平数据和误差分析见表2,预测的2012~2015年的消费水平数据和误差分析见表3。

二、预测模型的评价   首先用Matlab数学工具将拟合预测数据可视化,具体见图1所示(图中真实值1表示2000~2011年真实消费水平数据,真实值2表示2012~2015年真实消费水平数据)。

由图1可看出,二项式拟合预测未来4年的居民消费水平的效果要略优于GM(1,1)模型,但是由两种模型的变化趋势可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模型都将和真实数据差距在拉大,因此,两模型在此问题中都仅适用于邻近几年的数据预测

分析拟合灰色预测预测效果的优劣,本文采用损失函数的思想来进行比较分析,判别准则具体如下。

预测模型的方差C1:C1=∑(yi—赠赞l)2(8)   预测模型的标准差C2:C2=(9)   预测模型的平均绝对偏差C3:C3=∑|yi—yl| (10)   预测模型的平均绝对相对偏差C4:C4=∑(11)   将居民的消费水平真实值、拟合值和预测值分别带入上述公式(8)—(11)中,得到的结果见表4(表格中,C1、C2、C3、C4分别指预测模型的方差、标准差、平均绝对偏差、平均绝对相对偏差)。

由表4可知,正对居民消费水平问题,无论是在拟合阶段还是预测阶段,二项式拟合都要优于灰色预测模型

这并不是说明灰色预测在所有预测问题上不如二项式拟合,只是在居民消费水平问题上,二项式拟合的确要优于灰色预测模型

三、结语   上述实验表明在居民消费水平问题上,预测最近4年的居民消费水平数据多项式拟合要??于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的结果。

但是,对于小数据集上,多项式拟合只能较好的预测近期的数据预测的距离越远,预测将越不可靠。

这也符合预测模型存在的问题,预测越长远的数据,不确定因素就越多,预测的准确性也将下降。

但是对于居民消费水平问题,较为准确的预测出接下来一两年时间内的数据,对于经济政策的制定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桂元.对预测模型优劣性评价的方法探讨[J].统计与信息论坛,1999(01).   [2]崔立志.灰色预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3]蔡诗响,张小红,李星星,梁寅.一种基于多项式拟合的单频周跳探测改进方法[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9(01).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