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能做加强CT么_疗养院应重视和加强急诊工作

急诊医学是临床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医疗工作中占有特殊地位。

其特点是:急、重、危,病情较复杂。

能否准确诊断,及时有效地抢救急症,不但体现一个单位的医疗水平,也是衡量一所医院技术水平与医护质量高低的标准,更关系患者的安危。

如何做好急诊工作,发挥其后盾作用为综合疗养服务,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1疗养工作的性质、特点      疗养,就是利用各种疗养因子(天然和人工)的不同生物效应,防治疾病、促进康复、增强体质的过程。

随着疗养事业的发展,疗养院的工作性质已由单一疗养型转变为疗养康复和医疗等功能型。

疗养的收住范围逐渐扩大,对象也越来越广泛,从特勤健康疗养、老干部保健疗养,到部分慢性病康复疗养、术后恢复调理及体检、疾病矫治等方面。

然而,在疗养过程中,他们有可能出现某些危急事件诸如恶性心律失常等所导致的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以及脑血管意外等急症

所以要求疗养院医务人员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以适应疗养医学模式的转变。

2疗养医疗工作的现状和急诊特点      在疗养工作中,所接触的人员大多为健康疗养员,部分慢性病恢复期,术后调理及康复者,虽较过去逐渐增加,但多数不需临床特别治疗,常采取休息、食疗、水疗、理疗、体疗和景观疗法,以及药物的辅助治疗,即能基本满足其需求。

由于临床治疗的工作量较少,技术不是很复杂,工作压力不是很大,因此,也降低了大家钻研业务技术的积极性,导致知识老化,结构不合理,业务技术荒疏。

这种状况与现代疗养事业很不适应,在急诊中尤为突出。

疗养急诊工作同样具有“突然、个别、病杂”的特点,由于平时急症少,抢救机会不多,设备陈旧简陋,加之急诊经验不足,技术操作欠熟练,常影响急救效果。

遇到急症常缺乏信心,又怕担风险,便一送了之。

如果不掌握一些必须指征,缺乏现场急救和初级处理措施,不仅易使患者失去最佳抢救机会,还会因为搬运不当,长途颠簸而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不能不引起足够重视。

3对加强急诊工作的几点建议      3.1更新观念,确立疗养院治病的思想现代疗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内容涉及医学、心理、气象、环境、体育、营养、养生等范畴,各学科间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和边缘性。

疗养防治疾病的作用是肯定的,要树立这个思想,并努力工作,去填补疗养领域的空白。

在研究、开发各种天然疗养因子、生物效应防治疾病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开发、研究多种人工疗养因子,提高各类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吸收先进经验,不断满足疗养工作需要,解除疗养员病痛,提高其健康水平。

应将疗养、体检、疾病矫治和急诊工作一体化,形成疗养院的优势,真正发挥健康基地的作用。

3.2完善组织,在实践中提高急诊水平要搞好急诊工作,首先应建立一个完整的急救小组。

人员包括各科的技术骨干,由院领导和医务处主任牵头,便于工作协调、人员调配及物品供应。

其次,对广大医务人员,特别是急救组,组织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常见危重病诊断要点、处理原则和实施方法,定期选派院外进修学习。

结合实际病例开展急救操作演练,以积累临床经验。

第三,有计划地邀请院内外专家、急诊室主任讲课,介绍经验,进行技术指导。

最后可借鉴文献资料,综合实际进行病案讨论,及时总结得失,便于巩固提高。

3.3选配合适人员,定期进行抢救演练选配合适的人员是首要的任务,尤其是现场实施抢救的医护人员更是关键,必须具备人性化亲情服务思想,在救治的过程中,始终沉着、快速、及时、准确地完成每一项技术操作,以赢得时间,取得良效。

参加急诊医疗工作的管理人员都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及领导艺术。

抢救组成员还必须经过急诊医疗方面的特殊训练,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临床工作能力,以满足抢救工作的需要;同时还应熟知本院急救工作组织程序,对所属人员要进行明确的分工。

抢救人员平时除注意学习急诊医学知识外,还应定期进行急救演练,通过演练可以达到以下目的:①增强抢救人员之间的合作能力。

②可提高医护人员操作有关急救器材的熟练程度。

③可检验抢救组成员应付急诊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处理常见急诊病例的水平。

3.4及时添置更换急救器材,以适应紧急使用急救对一些器械和药品依赖性很强,甚至必不可少。

应结合疗养院的特点、临床实际及时添置更新医疗器械,如便携式除颤器、心电监护仪、氧气袋、缝合包,药品定期更换等,并派专人负责保管,使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对急救医疗仪器要通过讲课和演示等形式,使全体医护人员知道如何操作,以便熟练使用,一旦需要,能得心应手地使用。

(收稿日期:2008—06—21)。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