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须走国产化之路

赵祥云,女,北京农学院硕、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北农业大学观赏园艺教研室主任、北京农学院园林系主任、北京市园林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花卉协会常务理事、全国农作物品种委员会花卉专业评审专家。现为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咨询专家,主要从事百合花卉的研究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国家(863计划)"百合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等课题研究。

一、我国切花百合产业现状。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今,百合花需求量逐年增加,从而促进了花卉生产者种植百合的积极性。国内种植面积和种球的需求量每年均以20%左右的速度增加,百合切花产量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几千万枝急剧增加至2004年4.7亿枝。种植面积同样由几千亩猛增近4万亩。百合切花生产已成为目前我国花卉业中发展最快的一个产业,已经赶上或接近月季、菊花和香石竹切花产业,超过唐菖蒲切花产业

二、当前存在问题。

1、产业生产水平不高。我国百合栽培历史悠久,但以往的栽培目的主要是生产食用和药用百合切花生产种球繁育起步晚、经验不足、技术不成熟、人才匮乏、信息闭塞,多数企业还处于边摸索边生产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产业生产体系,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都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

2、生产种球主要依赖进口。目前我国每年从荷兰进口种球1亿头以上,消耗外汇数千万美元。2005年进口种球供货紧张,价格一路上涨。以‘西伯利亚’为例,其价格由2004年1月的2.5元/粒涨到今年同期的4.5元/粒。荷兰种球涨价,造成百合生产成本高,市场风险加大,严重影响我国百合切花生产效益。同时荷兰经常将低档种球销入国内,加上供球时间集中,经常造成季节性低档切花过剩。

3、缺乏良好的配套设备和技术。从国外引进百合种球,栽培条件和配套技术跟不上,缺乏与其相应的土壤、肥料、科学灌溉、球根贮藏、品质检验、保鲜等配套技术,以致产品品质下降。

4、国内花卉市场发展不平衡,仍处于无序状态。由于国内百合生产企业间相互沟通交流不够,市场需求信息不畅,从而形成百合生产与需求脱节,盲目生产,缺乏国家宏观计划的调控,造成百合产量季节性过剩,价格不稳定,给花农和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三、全国鲜切花百合产业联合起来,走国产化之路。

1、产业联合是加快产业规模建设的一个必由之路。产业联合,就是要将企业技术、资金优势、专业人才以及科研力量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在产业内加以重新整合,使企业之间最终达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发展。要形成产业联合,当前应突出抓好:

(1)组建全国性球根花卉专业学会,使之成为科学指导百合产业发展的权威机构。中国园艺学会球根花卉分会于2005年9月成立,是隶属于中国园艺学会的全国性球根花卉专业组织。分会的宗旨是团结全国有志于研究、开发球根花卉产业的有识之士,为促进我国球根花卉产业发展服务。

(2)构筑信息平台,促进产业发展。信息体系是现代百合生产发展的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结合传统传媒,搭建面向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市场的信息平台,避免盲目发展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2、尽快摆脱目前我国百合生产过分依赖荷兰的被动局面,必须尽早建立我国自己的百合种球国产化生产技术体系,减少百合种球的进口。这不仅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外汇,而且可以显著降低切花百合种球成本,为我国百合种植者带来直接的利益。

(1)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成果在生产应用中的快速转化,近期内要重点突破:种球生产国产化,建立原种圃,开展百合脱毒,为生产提供优质种源;建立质量标准体系,规范种球分级、包装、贮藏、保鲜技术,保证种球质量;提高种球切花生产技术水平,制定百合种球切花生产技术规程;培育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百合新品种,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从业者素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产业发展经验,促进我国百合花卉产业发展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