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发挥

[摘要]炮制可以改变中药作用机制,缓和药性及降低毒副作用;其中加工时间、炮制方法及气味炮制疗效关系很大。

中药炮制工艺影响着中药的药效和临床疗效,为此我们要加强炮制工艺,提高中药临床疗效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炮制中药疗效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1(b)—158—02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中药自身性质,以及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用的一项制药技术。

众所周知,我国中药加工炮制已有4 000多年的历史,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早已被证明。

不过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医院或者中药企业往往忽视了中药炮制作用,其作用往往达不到临床需要。

为此本文探讨了中药加工炮制中影响临床疗效的几个问题。

1 中药炮制与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1 改变中药作用机制   疾病有表里之别,药有升降、敛散之殊。

临床上,治疗表里病位不同的病症时,常常需要通过强化复方的作用机制趋势,来满足治表治本的需要。

强化复方作用机制趋势,除了配伍时对中药的选择外,还常常通过对中药进行炮制来实现这一目的。

例如干姜,原本以温中散冷,兼而发汗见长,但通过煨制后,则消除了解表作用,而专于温中止呕,炒炭后,不仅发汗解表作用荡然无存,就连温中作用也明显降低,而专于温中止血。

还有柴胡,原本是典型的发汗解表药,作用趋向于表。

经过醋炒后,其发汗解表作用,明显削弱,而作为肝经的引经作用则明显增强,作用趋向于里。

1.2 降低中药毒性反应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普遍认为中药安全无毒,很多中药制剂成为西药降低副反应的备选药物。

中药在国外销售时,也主要以保健品和食品添加剂形式出现在市场上,其毒性也未被充分重视。

为此我们需要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或不良反应。

例如半夏辛温有毒,生用有毒刺激咽喉,炮制后则减低毒性并缓和药性;例如草乌有用浸、漂、蒸、煮、加辅料等炮制方法,可以降低毒性

如酒炙大黄,取大黄片。

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较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

再比如姜炙厚朴,取厚朴丝,加姜汁拌匀,闷润,待姜汁吸净后,置铁锅内炒干,取出放凉,厚朴味苦、辛,性温。

归脾、胃、肺、大肠经,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能。

1.3 缓和药性   中药采用冷、热、温、凉来表达中药的性能。

炮制可改变中药冷热之性,例如生地黄性味甘冷。

能凉血止血,经蒸制后为熟地黄,性味甘温、能滋阴补血。

比如姜炙厚朴,取厚朴丝,加姜汁拌匀,闷润,待姜汁吸净后,置铁锅内炒干,取出放凉,厚朴味苦、辛,性温。

归脾、胃、肺、大肠经,具有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的功能,生品辛昧较烈,对咽喉有一定的刺激性,故一般内服都不生用。

2 中药炮制临床疗效的关系      同一种中药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其所含有效成分的影响不同。

例如妇女经带期用大黄,则经炒炭;活血化瘀用大黄,多以醋炒;老幼虚弱者用大黄,必须多次蒸晒等。

同时炒焦应能嗅到药材本身所固有气味,切忌使药炭化;炒炭也不能把药材炒到完全炭化,更需防止灰化,否则药效下降。

例如苦冷类中药大黄,生用泻下力猛,炮制后使之缓泻或不泻,临床上对大黄采用了多种的方法炮制,以突出某方面的作用,例如阳明证用承气汤中的大黄须以酒洗,因酒能行血脉而扶其通血的作用,邪热在上用大黄以酒炒,酒炒后其力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可清上焦实热。

妇科用大黄,则须炒炭炒炭后其泻下作用较弱,并有止血作用

同时建议实行干热去毒,其将毒性药材置于加热容器内或加一定量固体辅料连续加热,利用高温破坏或分解有毒成分,使其毒性除去或降低的方法

如米炒斑蝥,是根据斑蝥素加热至110℃时可升华破坏而减毒;砂烫马钱子,是根据马钱子的主要毒性成分士的宁的熔点为268~270℃这一特性,加热至270℃以上破坏其毒性成分而减毒。

3 讨论      总之,为发掘我国民族医学宝库,提高中药炮制水平,提高中药炮制品的临床疗效,医院中药工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①积极应用临床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

中药化学成分不清的情况下,建议通过药理学方法来研究炮制前后的生物活性变化,可达到控制炮制质量和指导工艺改革的目的。

同时中药临床研究由于受到复方用药和患者对象的制约,一般不易进行,因此开展药理学的研究是最现实的选择。

应用临床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炮制,最好选用适合临床病理模型的方法和指标来进行。

还有由于,临床研究影响因素复杂,不可能用临床疗效指标作为炮制方法优选的手段,而往往都在各项研究指标比较成熟的条件下以临床疗效观察作为最后验证的手段。

炮制研究中,一定要设法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明其科学性,切忌暂时说不清就轻率否定其炮制意义和作用的做法。

②加强中药业务人员学习,注重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不断壮大中药专业队伍,解决“中药后继乏人”的现状;同时要提高基层医院中药炮制人员的地位,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做好劳动防护。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