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厦工程施工测量方案4

大厦工程施工测量方案4。

施工测量包括:

平面定位测量;。

轴线(垂直)测量;。

标高(水平)测量;。

建筑沉降观测;。

提供基准线:每层提供离墙柱轴线的1m 线,每层墙柱上距楼面1m 的水平线。

甲方提供基本资料:2 个坐标基准点作定位控制;1 个基准点作水平(标高控制

1.1 施工测量前准备。

1.1.1 校对测量仪器。

将本工程使用的日本拓普康GTS—700 智能电子全站仪、光学垂准仪、钢尺等测量仪器及工具经国家计量单位检验校准,保证测量仪器的准确性。

1.1.2 现场施测前准备。

1)根据建筑总平面要求,对规划勘测部门提供的坐标点和水准点进行复核,确保工程测量的准确性。

2)对施工现场内影响施测的障碍进行处理。

3)对施测用辅助材料如标高控制桩、油漆、麻线等提前准备到位。

1.2 建筑物定位和基础工程测量放线。

1)依据建筑总平面图,定出本工程各楼的横竖轴控制线,并依此分别定出其余轴线,并作出永久性标识,便于以后使用。

平面控制

用坐标引测并做出主控制点,设在基坑外较坚固且不被扰动的部位,用铁栏杆维护,用于控制轴线定位。

2)轴线控制网布设,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依据《工程测量规程》进行控制网布设,布设原则以施工测量方便、容易核验为原则。本工程基本轴线尺寸为8400mm。

3)控制轴线网施测后,由施测人员自检,自检合格后由工长复检,再由专职质检员专检,确认无误后报监理验线,并申请规划勘测部门验线。

1.3 施工轴线测量

本工程楼外控基准点的布设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将轴线控制点设置在周围永久性设施上或相对固定的地方。

1.3.1 基础阶段采用"外控法"。

利用外围轴线控制点进行投测;为保证投测精度,控制点前不许堆放材料和其它杂物,以保证其通视良好。

详见地下结构轴线测量控制图如下。

1.3.2 主体阶段采用"内控法"。

根据主体结构施工轴线定位测量控制平面,控制点设在基础底板上,(预埋200mm×200mm×4mm 钢板,钢板面做永久性标志点为控制点),主体施工时,每次安置垂准经纬仪于控制点向上投测,随主体施工控制点移至1 层、16 层楼板上。控制点垂直方向各层楼板处留300mm 直径洞,使垂准经纬仪通过孔洞投向各楼层,测出各正交轴线

详见主体结构轴线测量控制图如上图。

施测程序与方法:

控制点上安置垂准经纬仪,置中、调平、再精平,在要测楼层上设分划板,将垂准经纬仪望远镜指向天顶并固定,之后调焦,使目标分划板呈现清晰。操机人员指挥上面的人移动目标分划板,直至目标分划板的XY 交点与仪器的十字点相重合。在楼层的 6 个投测点都进行如上投测,之后在楼层进行角度与距离的闭合检测,其角度误差应≤10″,距离差≤±3mm,之后测出各轴线,放出墙、柱边线及1m 控制线。

即在施工各层楼面时,使用经纬仪直接向各施工

投测轴线控制点,投测后用经纬仪和钢尺闭合检测该控制点误差数据,并对误差进行适当调整,符合规范要求后,方可做为该层放线的依据。

1.3.3 控制网布设方法。

根据市政测量导线点,采用轴线法布设建筑方格网,用极坐标法先放样得出三个网格点,并通过这三个点之间的边角关系验证正确后运用轴线法分别放出其余网格。初放结束后,在网格点上分别进行边角测量,角度测量4 测回。边长测量4 测回,观测值用秩亏自由网平差的方法进行平差,运算得出归化数据,并在实地钢板上修正至设计位置。本控制网投入使用前,请第三方进行复测检查。观测所使用的仪器为全站仪(1",1+1ppm),测距相对中误差小于l/30000,测角中误差小于2.5",精度符合规范要求。

为保证高层钢结构安装测量的精度要求,以及便于网格点的长期保存,在网格点处预埋100mm×100mm 钢板,用钢针刻划十字线定点,线宽0.2mm,并在交点上打洋冲眼,钢板以外的混凝土面上放出十字延长线,施工过程中将网格点加上护盖。

1.3.4 平面控制网的竖向传递

底层建筑方格网不断向上投测就是控制网的竖向传递。格网的竖向传递根据它的功能,可划分为阶段性传递和工作层传递两种。

大厦总高度超过140m,各施工层形状、面积变化不一,框架结构不断调整,光学垂准仪有效施测距离有限,对控制网阶段性传递作了总体规划。选择了地下3 层、首层、16 层作为控制网阶段性传递层,以分别控制B3~1 层、1~15 层、15~30 层。

使用仪器为TOPC0N V5 一AL 光学垂准仪,精度为1/200000。在首层各控制网点分别架设垂准仪,精密整平对中后向上投测到到16 层,由控制网点点位预留孔(300mm×300mm)处设置的一块有机玻璃光靶接收。每个基点上垂准仪全圆周旋转施测四个点(0。、90。、180。、270。),在光靶上接收四个点组成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即为本基点的投测点。所有控制网点投测完毕,在16 层架设全站仪检测控制网点的边角关系,进行平差计算并归化改正后,16 层控制网可投入阶段性使用。

本工程的首层控制网,依据设在地下室底板上的控制投测并进行精测平差而得,作为主体施工的基准控制网;其余楼层的阶段性传递及1~16 层的工作层传递均以此为准。其他工作层传递以阶段性传递控制网为准,严禁用下一楼层的定位轴线向上传递

1.4 施工高程测量

1.4.1 水准点引测。

根据业主提供的由规划勘测部门设置的水准点引测现场施工水准点,采用高精度水准仪进行数次往返闭合,误差符合规范要求后,敷设现场施工水准点。现场水准点布置数量不少于三个(根据现场总平面图实际确定水准点个数及位置),以便于相互校核和满足分段施工的需要。

1.4.2 标高控制

标高起算点为市政水准点,在施工围墙内增设一固定水准点BMl,连同B3 层50 线采用AL32 型水准仪按三等要求施测并平差。1~30 层标高均以首层50 线为基准进行标高传递传递方法是采用水准仪配合钢尺施测。

本工程采用相对标高控制和设计标高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钢结构安装,每安装一节柱以后,引测实际标高复核设计标高,将标高的误差控制在5mm 以内,逐渐趋近设计标高控制的方法是通过调节柱与柱之间的焊缝间隙来控制,并考虑焊接收缩量。

结构施工测量允许偏差。

表8—1.1。

序号项目允许偏差国家标准内控标准1轴线控制网测角误差±12"±12"边长相对中误差1/150001/150002基础垫层标高±15mm±10mm3轴线竖向投测每层3mm2mm总高5mm3mm4主轴线长度(L)L≤30m时±5 mm±3 mm30mL≤60m ±10 mm ±8 mm 5 细部轴线 ±2mm ±2mm 6 墙、柱、梁边线 ±3mm ±2mm 7 门窗洞口线 ±3mm ±2mm 8 标高竖向传递 每层 ±3mm ±2mm。

1.5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1)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准备工作:工具和仪器应采用精密水准仪及与之配套使用的水准尺。

2)水准点的设置:沉降观测应依据稳定性良好的水准点进行,水准点应考虑永久使用,为相互检查核对,专用水准点埋设数量不少于三个,埋设地点必须稳定,不受施工机具车辆碰压,防止水准点高程变动。

3)将水准点组成闭合水准路线或进行往返测量,其闭合差不得超过n 6 . 0 (n为测段的测站数),水准点高程可根据国家或城市水准点引测,应与该地区水准点联测。

4)本工程使用高精度日本水准仪,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5)沉降观测点布设位置在建筑物首层各转角及后浇带两侧,施工时根据建筑物长度确定埋设点数,相邻观测点距离15~30m。

6)基础底板施工完进行首次观测, 以后每施工一层观测一次,四层以上每3层进行观测。如遇异常情况,可酌情增加观测次数,正式交付使用后,应持续观测一年,直至沉降稳定(<1mm/100 天)。

7)建筑施工期间,当建筑物发生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裂缝时,应立即向工程技术负责人汇报,并立即进行每日或数日一次连续值班观测

8)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观测工作。本工程为超高层建筑,竣工后将沉降观测数据及有关图纸移交建设单位,由建设单位自行观测

9)沉降观测固定: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使用固定的水准点;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10)沉降观测点成果整理。

观测资料及时整理、妥善保存,作为工程技术档案资料的一部分。

整理沉降观测成果,计算出每次观测沉降量,前后几次观测同点高差和累计沉降量,并绘制出沉降观测日期、沉降量的关系曲线图,供设计、施工有关负责人员使用。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