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信仰培养路径探析

[摘 要]信仰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不可缺少的文化因素。

当代中国大学生,他们有着什么样的人生追求,持有何种信仰,对于他们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也潜在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变化。

本文通过整理分析沈阳市内7所高校大学生对于信仰的认知、态度的调查结果,浅淡如何培养建立当代大学生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毕业论文网 /2/view—12010963.htm  [关键词]信仰当代大学生培养ki.zgsc.2015.17.140   1 方 法   问卷调查。

对沈阳市内7所高校大学生(沈阳建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农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东北大学,沈阳理工大学)共500名学生进行了无记名的问卷调查。

调查表采用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式,内容包括信仰的意义、来源、重要性以及对今后的影响等。

所有结果输入SPSS 13.0 进行统计。

2 结 果   针对信仰的含义和来源问题上,同学们觉得是个人的行为准则(58.47%)、具体的生活目标(29.84%)、宗教或其他的信仰(11.69%);个人经历与阅读的影响(61.21%)、家庭影响(30.91%)、偶像崇拜(7.88%)。

大部分同学(79.42%)认为信仰是人生有目标、指引方向,小部分同学(10.70%)认为有没有差别不大。

在对于大学教育信仰有怎样的影响问题上,绝大多数同学(70.49%)认为大学教育对我们的信仰有积极的影响,提倡的思想是科学的、可取的,有利于我们的自身发展,大学左右了我们的信仰

少数同学(16.80%)认为强行灌输某些观念不利于当前社会所提倡的信仰自由。

3 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信仰,是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如今社会呈多元化发展,社会信仰势必也呈多元化的状态,大学生作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必定受其影响,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信仰也将影响社会的发展。

综合信仰调查的数据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绝大多数高校学生了解和认可信仰对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对未来的意义。

但高校学生普遍反映不了解信仰的正确含义,不知道如何树立正确的信仰,不能明确自己是否拥有积极的信仰

而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在西方的消极思想的巨大的冲击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盛行。

迷失了信仰将等同于迷失自我,极其容易陷入腐化堕落的泥沼,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因此如何树立正确的法律信仰道德信仰,是我们应该探寻的方向也是影响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

4 解决方案与措施   4.1 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教育   在道德品质素质方面,从整体上来讲,大学生受到多年的教育道德品质素质还是比较高的。

但是近些年来西方的消极思想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出现了很多认知上的错误,在上海社会报告[1]调查中,青年对一些非道德行为持肯定与表示难评价者比率较高。

“在公交车上不让座”为37.3%,“乱穿马路”为29.3%,“公共场所喧哗”为24.6%,“乱扔杂物”为14.6%,这都表明当今社会出现的认同危机。

另外在诚实守信的评价上更是有46.1%人认为“诚实就意味着吃亏”,这表明大学生对“诚实,守信,助人”基本道德规范认同感呈降低趋势。

因此应该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帮助他们分清崇高与卑下,逐步提升人格,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提出“他们(大学生信仰的是什么,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持有什么态度,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关系到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工程能否得以实现”。

这更强调了加强马克思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对于学生本身是枯燥的,如何把枯燥的马列课上得有意思,提升同学们的兴趣。

把知识整合传递给学生,巧妙选择学生乐意接受的灌输方式。

例如可以通过讲座,分组讨论,教师参与辅导等多样形式,摆事实讲道理,融入精心设计的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

此外,对老师的选拔和考核也格外重要。

4.2 加强心理素质建设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大多数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自我意识极强,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困扰。

这个群体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尤其是面对挫折时,其防御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对比较弱。

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正常的学习生活产生严重的消极的影响

这个时候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交流与疏导,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将会对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建立有很大的影响

成长中,朋友、家人、师生间交流必不可少。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师生间的交流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建设。

教育工作者应该多与学生交流近期的学习生活动态,向学生干部了解近期班内同学状态,把握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深层次地了解学生的苦恼,洞察出学生间的隐藏的问题,引导学生调整不良的情绪和掌握适应环境变化的方法,不断优化自身的心理品质,从而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目标。

再则多利用社会资源和学校力量,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生活中更多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加强心理素质建设的同时提高信仰的认知。

做到在交流与实践中明确自己的信仰目标。

4.3 将美育引入德育,提高信仰认知   作为大学生,作为高等知识分子,社会精英力量,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和自我约束,这就是对“美”的追求,这里的美不是外貌,抑或环境,而是内在道德,一种无规范的规范。

佟金泽[2]提出,实践来看,美育培养起来的审美情感,可以使一般的道德行为规范进入人的心灵深处,使外在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内部道德要求,从而加速了道德认知转化道德行为的过程。

美育是在加强多学科教育后,提升信仰的更高层次教育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美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更印证美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一环。

4.4 树立法律信仰   “复旦投毒案”、“女大学生失踪案”等社会事件的背后是当代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没有法律信仰的体现,作为一名大学生不应该仅仅懂得依法治国就是简单地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而是应该所有公民参与进来,树立正确的法律信仰,拥有强烈的法律观念,遇到问题有法律意识。

这就需要培养他们的法律信仰

除了类似道德信仰培养方法外,最好的就是法律价值的体验。

因为在接受知识上,任何方法都不如直接体验更加深刻。

可以以社会事件为背景进行角色扮演,让同学思考如何用法律武器解决实际问题。

也可以在校园里建立模拟法庭,体验法律的公平公正,抑或定期开展法院旁听的活动,感受法律的威严与庄重。

学生法律的情感认同越来越强,对法律充满敬意、依恋和尊重,法律信仰才会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形成。

[3]   5 结 论   我们讲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其前提就是培养树立国民的道德信仰法律信仰,未来的社会发展方向掌握在当代大学生的手中,合理培养大学生信仰将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高校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指导他们树立自己的人生信仰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荣华.2005年上海社会报告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佟金泽.走出高校维谷:培养大学生主体的道德信仰[J].中国西部科技,2008(7).   [3]梁正瀚.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信仰培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3).

0 次访问